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一集)  201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六二页第四行,科题,「堂舍楼观」。

  【堂舍楼观第十六】

  念老有个简单介绍。「本品有二」,这个二就是内容,本品内容有两桩事。第一,佛及菩萨住处,这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人的生活、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这是说他们在那边学习、用功,「从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欢喜」,说明那个地方修行、学习的状况,在那边学习一点压力都没有。我们现在在学校念书有很多压力,西方极乐世界学习没有压力。法门无量无边,你喜欢学哪个法门,佛就教你哪个法门。佛教你,有大菩萨担任助教,这些大菩萨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指的是等觉菩萨,后补佛,这些人担任辅导,所以你不会有困难。在那边得佛力的加持,这些大菩萨们的加持,所以进度非常快速。我们现在看第一,「教主居处」。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讲堂』是说法的地方、教学的地方,这讲堂,说法讲经的堂舍。『精舍』是「寺院之异名」,寺院也叫做精舍。「《新译华严经音义》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不是这个意思,「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谓之精舍」。精练,练是锻炼。这些修行人,精,专精,我们常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精练,是这些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精舍。换句话说,学得很多,学得很杂,那就不叫精,那不是精练。所以这个地方就有差别。『楼观』,楼,两层以上的称为楼;观,也是楼,「台榭也」。『栏楯』就是栏槛,我们称栅栏,纵的叫栏,横的叫楯,叫栏楯。

  「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前面说得详细,阿弥陀佛的真心,清净心、智慧、愿行功德之所成就,「众宝所成,非从木石」。我们这个地方建筑木结构的多,有石结构的。「不假斤斧」,这就表示人工,它不需要人工去建造。「随机应现」,这四个字好,机是众生根机。众生的心清净,众生的愿宏大,众生的行前面讲的精练,他居住的地方就格外殊胜。西方极乐世界它的状况特殊,它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所以极乐世界是个平等世界。至于你居住的地方是随你的意愿,你住的房子,想大它自然会变大,想小它自然变小。换句话说,都能满每个人的意,想在地面,它就在地面;想在空中,它就浮到空中去。到十方世界去礼佛、闻法,宫殿随身,宫殿就像你的飞行工具一样。它跟着你的身,你坐在这个里面不动,就去了,就到了,所以也是自己的交通工具。随机应现好,平等又随机,这个才叫做圆满。故曰也是『七宝自然化成』。

  『白珠』,就是珍珠,白色的珍珠,「蚌中所生,白洁者贵」,白珍珠是最名贵的,「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前面有说过,叫如意宝,是如意宝。『交络』,互相网络。「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这些珠被穿起来,像网一样,做为装饰品,在楼阁之上,有这些装饰品。「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网络」,像罗网一样,「覆于七宝楼观栏楯之上」,楼顶上用这个做装饰,栏杆上面也用这个装饰,「极为明妙」,这些宝珠都有光明,都能够变化无量的色彩。

  「又《往生论》曰」,《往生论》赞叹的,关于佛菩萨居住的地方,「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这个赞叹里面,有这里没有说到的,观十方无碍。前面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宝树,宝树里面有罗网、有光明,光明当中能够看到十方诸佛刹土。宫殿这里也不例外,宫殿楼阁里头也能看到十方诸佛世界,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电视一样,到处都有。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能在这些地方看到,与自己有缘的,就会受感动,有缘的就能收到他的信息,就有能力应化身去帮助他。我们与极乐世界有缘分,没有缘分,听不到佛名,遇不到经典。遇到经典能够生欢喜心,能够发心学习,缘分就很深。所以我们知道,大家都很有缘分。我们的信息,极乐世界这些天人大众、佛菩萨们,他们统统都收到。不管我们有意无意、有心无心,这个波动的现象,念头才动周遍法界。我们身体每个细胞,现在晓得,都是一千六百兆这个频率在波动。

  所以不但我们的念头,起心动念佛知道,极乐世界人都知道,我们的身体状况他们也知道。他对我们加不加持?加持,肯定加持。这个加持是自然的,他也不起心、不动念,自自然然。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一体,这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不承认是一体,他们承认,每个人都承认。为什么?他看到事实真相,一切众生、一切万物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我们只是听说,人家证得了,一点不假,所以一切都是自然的。我们今天这么多佛菩萨加持我们,我们没有感觉,这什么原因?疑心。我们烦恼里头,根本烦恼有贪、瞋、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我们有愚痴、有怀疑,因为这两个烦恼障碍了,所以没有感觉。如果我们不愚痴,不愚痴就是有智慧,不怀疑就是有信心,肯定有感应。这桩事情我们的确要常常提起,多多的薰习。到我们心定了,不怀疑了,真相信了,真相信就是智慧,真实智慧,我们就能得到受用,现前得受用。杂树异光色,奇异的光明、色彩,宝栏遍围绕,超过人间天上。

  「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皆如明镜,照纳十方」,这比喻。宫殿楼观,就是所有这些居住环境的建筑,都像明镜一样。为什么?全是珍宝,无量珍宝成就,珍宝都放光,光中显现十方世界。「故昙师曰」,昙鸾法师说的,「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宝树宝栏,互为映饰。可见极乐之明妙,无能比者,故云明妙无比」。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原因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初学的时候,当比丘,发的大愿,用五劫的时间,参访、学习、考察、观摩一切诸佛刹土之成就。这个意思要常常说、常常提到。广学多闻,不是自己在家里闭门造车。

  我们读到这些经文,自然也就想到四大天王,你看四大天王给我们的表法,前面两位是教导我们确立人生的方向跟目标。东方持国天王,持国里头所含的意思,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怎样才真正能做得好?只掌握着一个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对人处事不偏不邪,我们用心,心用得正,没有偏心、没有邪恶;不过,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处。这是大智慧,这是真学问,这中庸之道。这部四书古时候中国人必读。四书,四种,前面两种,《礼记》里头的两篇,「大学」这一篇,「中庸」一篇。「中庸」是哲学、哲理,理论,「大学」是方法,你看有理论、有方法。

  大乘佛法里面讲中道,中道就是中庸。持国天王手上拿的琵琶是表法的,怎样才是中?琵琶是弦乐器,演奏的时候要调,太紧了它就断掉了,太松了就弹不响,一定要调到适中,音色才美。这个意思就是说,处事待人接物要行中道。太过了,就是太紧了,它就断掉了,太松了就不响,一定要调到中庸,音色就美。大乘佛法讲中道,二边不着,这是中道的意思。但是中道有,不能执著,执著,它就又变成边了,中道跟二边不又对立了吗?永远没有对立。所以,中道这个念头也没有,是真中道;执著有个中道是假中道,不是真的。就是告诉我们,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就叫中道,不可以执著。

  为什么不能执著?自性里头没有东西。真的,科学家所说的零点能量场,跟佛法讲的自性、讲的中道很接近,零点。但是,什么都没有,这个在佛法上讲不通。它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有,这是佛法里头讲的真正的中道。什么都没有是体,什么都有是相,《华严经》上讲的体、相、作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三个根本离不开的,一体,你看体、相、作用。知道体是空寂的,里头什么没有,相是幻相,什么都有,它不是真的。体是真的,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一尘不染。所以清净平等觉,是讲的体。相千差万别,整个宇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都是相。相里面就有用,这个作用有顺性德的,顺性德的美好,不顺性德的就丑陋。顺性德顺到极处的是实报庄严土,违背性德也达到极处的就是无间地狱。无间地狱跟实报庄严土都不是定法,随着你念头变。一念善,一念佛,佛境界现前;一念瞋恚,地狱现前;一念贪婪,饿鬼现前。所以,这一切相叫幻相,随着你的念头在变化,一点都不假。

  我们今天的念头,好像不像经上讲的那么灵感,我一个念头善,善境界变现出来,我也没觉察到。有没有变现?真有。为什么没有觉察到?你的心太杂了、太乱了,心浮气躁。而且你的念不纯、不一,虽然这个善念,当中还有许多不善夹杂在里头,所以不纯不净,是这么个原因。如果是很纯很净,符合佛在经上讲的制心一处,那个感应就明显了。我们现在不是把心放在一处,放在很多处,你有多少念头就有多少处,这个处所可以达到无量无边。怎么样把它回归到一处,那个作用可就大了。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这一段,「菩萨居处」。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至于菩萨所居之宫殿,亦复如是明妙。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这个「真实平等、如如一味」这一句,是极乐世界的特色,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成就。法藏比丘早年在十方世界考察,看到诸佛刹土里头有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烦恼、业障的根源,所以他说这不是好现象。如果平等,大家心就平了,妄念就没有了,没有不平的念头,没有好胜的念头,没有竞争的念头。这许许多多的念头引起很多的罪业、罪行,都是从不平来的。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贫富,极乐世界没有贵贱,极乐世界人相貌都一样。这都是…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