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一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四十五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又《安樂集》引證《觀佛叁昧經》雲:佛勸父王行念佛叁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個也都在表法,告訴我們,世出世間的學術最重要是要能夠得其用途,真實的利益。再高、再深、再妙的東西,如果我們學了,跟我們的生活、工作不相關,這就毫無意義。這也說明爲什麼古往今來這些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他們教學一定是觀機施教。不是爲自己,是爲所學的大衆,要讓大衆完全能接受,所謂契理要契機,不契機等于白說了,一定要契機。一般凡夫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佛地果德,真如實相,這要什麼樣的根機才能學習?一般說的是法身菩薩,是實報莊嚴土的課程,不適合人天凡夫的程度。世尊的父王也是凡夫,示現是個凡夫,凡夫一定要學凡夫能夠契入的境界。凡夫能契入最微妙的境界、最殊勝的境界,無過于極樂世界,這就是爲什麼要勸父王行念佛叁昧,道理在此地。這我們能做到,真如實相做不到,第一義空也做不到。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雲何?」念佛的功德是什麼樣子?佛用個比喻來說,「佛告父王:如伊蘭林」,這做個比喻。伊蘭是樹木,這個樹林,這個樹氣味很難聞,有四十由旬那麼大,這麼大一塊土地全是伊蘭。這裏頭「有一棵牛頭栴檀」,牛頭栴檀是最好的香料,我們講檀香,牛頭栴檀是檀香裏面最好的。有一棵這個樹怎麼樣?雖有根有芽,還沒有出土,埋在土地上,「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這片樹林裏頭,只有很難聞的氣味,沒有香味。「若有噉其華果,發狂而死」,氣味不好,它有毒,如果有人吃它的花跟果實,就會發狂而死,這中毒,嚴重的中毒現象。「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這棵栴檀樹慢慢長出來了。「才欲成樹」,這是個小樹,不是大樹,算是成樹了,有一人高以上,這叫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你看一棵栴檀樹,能夠讓一片伊蘭林把那個難聞的氣味全部改變了。「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真的太稀有了,四十由旬,很大一片伊蘭林,一棵栴檀樹就把它改變了。
「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這生死中就好比是伊蘭林,念佛之心就好比栴檀樹。「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佛講這個伊蘭林就比喻娑婆世界,這個世界衆生造惡業、受惡報,苦不堪言,這一棵栴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淨宗法門。這個法門確實有這麼大的力量,教人在六道輪回裏頭念佛求生淨土,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回。就像上面比喻一樣,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這是這個法門容易。系念是心裏頭真正有佛,這句話就是《大勢至圓通章》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裏面想,心想著佛,口念佛的名號,這系念不止,相續不斷,這個人決定會生在佛前,往生極樂世界。
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到極樂世界自然就化解了;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了。一切法門都得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成就,才能向上提升,這個法門不需要。業障怎麼消的?煩惱怎麼斷的?就這一句佛號系念不止,不知不覺的煩惱習氣都沒有了,不必刻意去斷煩惱、去消業障,自然就化解。這個佛號功德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真正不可思議。他的成就,成大慈悲,大慈悲是法身菩薩才有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如彼香樹,改變伊蘭林,把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回裏面造作這些惡業、這些習氣,到極樂世界全都改變了。這個功德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是他力法門,不是自力,八萬四千法門靠自己,念佛這個法門完全靠阿彌陀佛。所以對阿彌陀佛不能有絲毫懷疑,要真誠的真信、真願。
底下說,「所言伊蘭林者,喻衆生身內叁毒叁障無邊衆罪。言栴檀者,喻衆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衆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這個業是淨業,這個道是往生淨土成佛之道,就妥了!「又《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用《大悲經》來做證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一稱佛名,這不是多,念一聲佛號,這個善根就能入涅槃界,涅槃界是成佛。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不可窮盡,爲什麼?果地是自性,自性功德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個不是修來的,自性本自具足。
《稱揚諸佛功德經》,念老在這裏舉了很多例子,證明這樁事情。佛在許多經裏面都說,不是只說一次。「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無量壽如來就是阿彌陀佛,能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聽了之後「一心信樂」,一心是真心,叁心二意是妄心,一心信樂就是真的相信,沒有絲毫疑慮,樂是愛好、歡喜,真信、真歡喜。「持諷誦念」,持諷是唱名號,誦念是一個一個字念名號,都可以。用什麼音調唱名號都行,關鍵在一心信樂。「其人當得無量之福」,念佛人福報無量,爲什麼?因爲名號的福報不可思議,無量壽代表福,無量光代表智慧。「永當遠離叁途之厄。命終之後,皆得往生彼佛刹土」。一個真正念佛人,什麼障礙都能化解,什麼災難都能夠免除,來生決定不會有叁途的惡報。即使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在這世間造了很重的罪業,五逆十惡,毀謗正法,這是無間地獄的果報,都能夠化解,命終之後決定得生淨土。
「又《文殊般若經》雲:衆生愚鈍」,愚癡魯鈍,沒有智慧,「觀不能解」,這是修其他的法門,觀是止觀。解都不能,何況修?那當然更不知道怎麼個修法。「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這持名,方便當中的方便,你只要教他念佛的聲音相續不間斷。谛閑老和尚教他鍋漏匠的這個徒弟,就教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這個徒弟很老實,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叁年就成功了。這個成就不可思議!谛閑法師對一般人的贊歎,無論是修學哪個法門,對鍋漏匠的贊歎,贊歎到極處!說「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弘宗,弘揚禅宗的大德,演教是講經教學的大德,都不能跟你比,你這叁年成就太大了。證明什麼?證明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別人苦修幾十年不如他叁年,他叁年超過了,超過太多了。這法門殊勝。
名號功德我們想不通,看到這些人修學,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淨土聖賢錄》裏頭記載的瑩珂法師,宋朝時候人,雖然出家,破戒,不守清規。他還是算有善根,他相信因果,自己常常反省,出家所作所爲必定墮無間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知道這個地方不能去,太苦了。問同伴,同參道友,有沒有方法能救他?有一個同學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每看到一個人念佛往生都很感動、都流淚。看完之後,下定決心,念佛求生淨土。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不吃飯、不睡覺,這一聲佛號念到底,念了叁天叁夜,真誠心,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這等于說是授記。可是瑩珂確實很難得,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劣根性太重了,禁不起誘惑,人家一引誘我肯定又幹壞事,那十年不曉得幹多少壞事,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也同意了,告訴他,那這樣,叁天之後我來接引你。
他把房門打開,告訴寺廟裏的同參道友,把這個事情告訴大家,叁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沒人相信,像你這樣的人,你怎麼能往生?好在叁天不長,我們就等著看,看你叁天是真的還是假的!結果叁天之後,真的,叁天之後,他請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每個人都歡喜,看你是真是假!念到一刻鍾,古時候一刻大概是我們現在半個多鍾點的樣子,因爲古時候一個時辰是現在兩小時,子醜寅卯。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來接他。別人看不見,他看見,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他,他就走了。真的,不是假的,真走了。這個對于寺廟裏頭大衆,大家都親眼看到的,這個鼓勵太大了!所以每個人都死心塌地念佛了。這樁事情記載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都有記載。後人讀到他這一段公案,對念佛的信心自然就生起,這個功德大了,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出家破戒、造罪業的人,你看真正忏悔、真正認錯,都能往生。這《文殊般若經》。
再看《淨修捷要》,這是夏蓮老的著作,「贊念佛法門雲」,贊歎念佛法門,「六字統攝萬法」,六字是南無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叫萬法,這一句名號全部把它包括,一法都不漏。「一門即是普門」,這一門就是念佛,一向專念,這一門就是普門,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普門是什麼?一切法門叫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念佛是事,事跟理是一不是二。理是自性,這一句佛號就是自性,念念不間斷,自性自然流露。全妄即真,事是妄,爲什麼?它是生滅法;理是真的,理不是生滅法,理是永恒不滅,不生不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就是這一念真誠心與性完全相應。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全性起修。六根從六塵境界裏頭收回來,也就是我們常講,把散亂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叫都攝六根。統統放下,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是真心,這全性起修。淨念相繼,念是念佛,淨這個意思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就叫淨念,也就是清淨心,用這個心來念佛。相繼是不間斷,一句一句接下去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廣學原爲深入」,廣學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