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四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四集)  2012/9/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零二頁,我們從第四行科題看起,「踴躍禮念」,這是末後的一段。請看經文:

  【阿難及諸菩薩衆等。皆大歡喜。踴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叁藐叁佛陀。】

  念老的注解告訴我們,『阿難及諸菩薩衆等』,這個衆裏頭有聲聞、有緣覺、有天人,還有八部護法神等。「阿難當機」。本經當機是兩個人,前半部是阿難,後半部是彌勒菩薩。這兩位上首含義都非常深,阿難是啓請大教,代表遍法界虛空界過去未來一切衆生啓請這個法門,我們在第叁品裏面看到的;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在娑婆世界度化衆生的教主,是繼承釋迦牟尼佛之後,賢劫第五尊應身的佛陀,與這個法門關系非常密切。彌勒做上首,我們就肯定將來他下生到這個世間,必定是弘揚這個法門,救度一切衆生肯定是以這個法門爲主。正是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意思很深,如來不是說釋迦佛一個人,所有一切如來出現在世間;也不一定在娑婆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一切諸佛應化在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就是宣傳阿彌陀佛,介紹大家往生極樂世界,到那邊去成就。

  這個示現給我們看的,我們要細心觀察,要了解他示現的真實義,我們就得受用。這個示現裏頭呈現一個什麼?大公無私,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把所有一切功德推向給阿彌陀佛。並不是說阿彌陀佛做這樣事情,我們也是諸佛,我也可以做,你也可以做,他也可以做,那這就競爭、就鬥爭了,不是的。你看諸佛如來,只要你肯做,你一個人做,做得很好,大家全部都歸功於你,讓你來帶頭,一切諸佛來協助。諸佛怎麼協助?示現在各個世間講經教學,勸導大家往生淨土,這就是諸佛協助。像釋迦牟尼佛協助,你看多次宣講淨土經論,真的希望每個人都認識這個法門、都了解這個法門、都相信這個法門、都修這個法門,就成就了,不必要受很多辛苦。任何一個法門都要吃苦頭,斷煩惱、消業障,煩惱不斷、業障不消是不能往生的。淨宗帶業往生,一定要了解帶業真正的含義,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是什麼?沒有遇到佛法之前,不知道造的,這個可以帶。接觸佛法之後,認識淨土之後再造業,這不能帶,這講不過去。真正慈悲!

  今天的社會不是局部的,是全世界的,誰不造罪業?只有極少數真正修行人、真正明白人(這個明白最重要明白因果),他不造業,絕大多數的人都造業,社會整個風氣如是。有人問我如何解決這社會問題,我說不必問我,湯恩比已經說出來了,這是英國人,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講什麼?大家聽到孔孟學說,就想到四書五經十叁經,這正常現象;提到大乘一定想到《華嚴》、《法華》、《般若》、法相,想到這些,這都是正常的。正常的是好,那是儒佛的花果,美不勝收。學習的這些人,對湯恩比的話敢不敢相信?半信半疑,我們經曆過。我兩次訪問倫敦,跟英國漢學系學漢學的這些同學們、這些教授們交流,我就把湯恩比的話提出來,他們的反應是沈默,不說話,既不反對也不表示贊成,這也是正常現象。最後我告訴大家,我說湯恩比的話沒說錯,我們對他的話認知有問題,我們錯解了他的意思。孔孟這個花果從哪來的?花果從枝條上生的;枝從哪裏來的?枝從條長出來的;條從哪裏來的?條從幹長出來的;幹從哪來的?幹從本;本從哪裏?本有根。就像棵樹木一樣,你慢慢找,找到根,找到根就明白了。

  孔孟的根是什麼?孔子一生的學說不離仁,「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家成爲大聖人,一生守住一個字,永遠不改變,成仁取義是孔孟學說的核心。夫子之道,這個道是什麼?他走的路。這道是什麼?《論語》上說得好,「忠恕而已矣」。忠是什麼?忠就是至誠,佛法講的菩提心。忠這個字,它是會意的,心裏面一個中,不偏不邪,這叫忠。恕,原諒一切造作不善罪業的人。爲什麼?他沒學過,不知者不能責怪。今天世間人造作嚴重罪過他不知道,他要知道他就不會造了,沒人教他。忠恕之道在我們本經上有,佛對於這些衆生有憐憫心,說他們這些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今天幹什麼罪業都不要責怪他。佛菩薩不責怪他,聖賢人不責怪他,那他造的有沒有罪?有,因果不能逃避,造什麼樣因有什麼樣的果報。這不是佛菩薩加給他的,也不是聖賢加給他的,也不是上帝加給他的,也不是閻羅王加給他的,是什麼?他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這一點辦法都沒有,自作自受!罪業能不能化解?能,大乘佛法有徹底化解的方法,就在這部經上。只要對淨土真信,真願意求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罪業統統能化解。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經講到這個地方,阿難以及與會所有大衆,你看都在那裏作禮、磕頭、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所以要認識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叫萬德洪名,念一聲佛號就具足萬德。要用什麼心念?真誠心念,真誠到極處就起作用。不誠,有口無心,那個沒有用,那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利益。什麼時候有真誠心,什麼時候利益就現前,這不能不知道。所以這個經不能不細講,不能不認真學習。這句阿彌陀佛包括一切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的、阿彌陀佛的,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之法都在這一部經裏頭,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前面我們剛剛說過,好像昨天早晨,我們讀這個經文深深體會。事實真相在禅宗叫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大乘叫深解義趣,願解如來真實義。深解不能靠意識,意識沒有辦法,意識是妄念、是妄心,妄心怎麼能懂得真實?妄心只能得到知識,學佛能得到知識,經典裏的知識,不開智慧。真心開智慧,用真心來讀誦會開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起這個作用,用妄心不起這個作用。妄心是世間所謂記問之學,你看得多,你記的東西很多、很豐富,能講得天花亂墜,也能幫助你著作等身;你能寫,寫上幾百萬字的著作,知識,不是智慧。那是世法,不是佛法,爭取世間名聞利養有用處,你能辦得到,了生死出叁界不行,完全用不上,這點不能不知道。我們學佛到底是爲什麼?爲世間名聞利養最好不要用佛法做爲手段,爲什麼?以佛法做爲手段這是亵渎,這是有罪的。爲什麼?讓社會一般大衆誤會,原來這就是佛法。你把一切衆生引到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去,把佛法的知識當作智慧,錯了,把研究經教以爲是修行也錯了;佛法一定要走戒定慧的道路,不走戒定慧的不是佛法,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戒定慧叁學是大乘佛法建立的,佛法傳到中國,這種方法儒接受了,儒家也講戒定慧,道家也講戒定慧。而戒定慧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同遵守的一條道路,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四十華嚴》經題裏面,就是玄義裏頭,清涼大師說過,這話是世尊的話,他當年在世跟大家說,他一生所說的法不是自己的,全是古佛如來所說的,他沒有在古佛如來所說經教上多加一個字。比孔子的態度還要嚴肅,孔子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釋迦牟尼佛居然說出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多加一個字。真的是假的?真的。爲什麼?諸佛如來都明心見性,你也明心見性,你所說的跟他說的是一樣的。明心見性,這東西你親眼看見過,他也親眼看見過,大家說的不都是一樣的嗎?所以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話!不是謙虛,一絲毫謙虛沒有,也沒有誇張,這真語者、如語者,事實真相確實如此。所以你要問這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你問他有什麼?他什麼也沒有,跟你說的是真話。你悟的什麼?不都在面前!沒有絲毫秘密。

  自性在哪裏?自性無處不在,自性無時不在。明白的人,它就在眼前,而且得受用;不明白的人,它也在眼前,它並沒有回避他,但是你不知道,你不認識它,所以你會做許許多多錯事。這些過失一定要自己承當,沒有人能代替的。覺悟的人,一定是隨順自性。自性是什麼?我昨天說得很清楚,中國傳統文化裏面四科是自性,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就是自性,不要人教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而且都把它做出來。大乘佛法是自性,你要問自性是什麼?十善、六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也四樣。這四樣,十善是根;中國傳統這四樣,五常是根,五常跟佛法裏面講十善業道幾乎完全相同。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佛法的五戒對應,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後面信不妄語,完全對應。本經把五戒裏面的不飲酒開出不貪、不瞋、不癡,把不妄語裏面開之爲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就是十善業道,這是根本!沒有這個根,其他德行你做不到。這個根得從小紮起,中國人講胎教,小孩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紮根教育,學什麼?就學這個,這叫根本戒。這個根紮好了,以後就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這他有分;不在這個根上下手全是假的。

  前幾天清華大學有些人來訪問,他們在做扶貧工作,也辦學校。我跟他講,物質上的貧乏不可怕,精神上的貧乏是最可怕的,扶貧要重視精神教育,要重視聖賢教育。十幾年前,我們在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儒釋道的叁個根。北京有些學者到香港來看我,問我爲什麼要提倡《弟子規》,儒釋道的東西,精華的東西太多了,好像我找這個都是沒有人要的,甚至於他們說這是教小朋友的,這沒用的東西。講教小朋友這話講得沒錯,說沒有用,這話值得商榷。我回答他們,我舉了個比喻,譬如我們這擺個天平,天平這一邊是《弟子規》,這一邊放的是五經、十叁經,甚至於《四庫全書》一大堆,我說它在天平上是平等的。他聽了我的話非常疑惑,他不能理解。然後我就告訴…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