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  2012/9/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3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零四十二頁,我們從第六行看起:

  「夫淨土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於此能信,是即無相智慧。如《金剛經》雲: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又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前面我們學到此地。

  佛法興盛,國泰民安,世界和諧,人民幸福,離苦得樂。今天佛法衰了,衰到極處,所以社會動亂,人心不安,顯示確確實實是古人所說的心浮氣躁。過去我們聽這個名詞沒有辦法了解,縱然了解,深度不夠,生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就深刻的了解。佛法怎樣興旺起來,這是今天佛門弟子最嚴肅的使命。讓我們回想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禅宗,那也是難信之法。中國佛法雖然興盛,教盛,禅不盛。達摩祖師來了,到第六代才興旺起來;到唐朝惠能大師的時候,這才興旺。我們現在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疏忽了將近兩百年,特別是最近的一百年每況愈下,從清朝亡國到民國成立,一直到今天。我們如果用十年做一個階段,那就是第二個十年比不上第一個十年,第叁個十年比不上第二個十年。到今天一百年,這個十年比不上上一個十年。我說這個話,諸位都能夠相信。爲什麼?是我們親身經曆。民國初年不知道,最近叁十年的事情你知道。到今天甚至於不要十年了,一年,一年不如一年,往下墮落,這太可怕了!

  中國古人所謂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佛法也不例外,盛衰存亡都在人事,都在人,有聖賢出世就能興旺。達摩是大聖,不是普通人,到中國來也是一籌莫展,等了多少年才等到一個慧可。我們今天的環境,比當年的環境差多了。那個時候梁武帝護法,雖然他沒有忘掉名聞利養,但是護法的事他做得很多,所以他修的大福報。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真的,他有福德,他大福德。這個福德,他生到天上享天福,沒出六道輪回。那是什麼?這個地方講的,今天的科文講的,著相修福。如果是離相,那他就成佛了。離相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大福田的心,護持正法。可惜他著相,著相,功德沒有了,就變成福德,福德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叁界。

  所以今天我們佛門弟子,在家出家真正的使命、唯一的使命,自己一定要清楚,弘護是一體,無非是爲了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那是隨緣,爲什麼?今天諸佛如來來弘法,大家不相信,這就難了,弘法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做了一生,大家看到的。將來我之後的這一百年,比我現在的環境還要艱難,也就是說我這一生當中還有一些人相信,往後相信的人愈來愈少了。這個你心裏一定要有數、一定要清楚,了解將來是個什麼現象,你要想清楚,不要勉強。那我們的任務就是找,真正遇到幾個發菩提心的人,培養他來把這個法延續下去,就像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我們只要傳一個都行。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興旺?至少兩百年之後會興旺起來,只要這個燈不滅,只要有人承傳。承傳的人,一代比一代高明、殊勝,我們今天講,他的德行,他的修持,他的學問,他的功夫,一代比一代好。如果我傳的不如我,跟我一樣,不起作用,一定要比我高出,一代比一代高,就興旺起來了;一代不如一代,就會消滅掉了,我們要有這種眼光。

  過去中國傳統的家,家裏面的老人希望兒孫一代超過一代,這家就興旺起來了。如果我是第一,再沒有人能超過我,每一代都不如我,佛法就滅掉了。你再好,你沒有辦法住世一百年;縱然住世一百年,你也興不起來。爲什麼?那一點傲慢就把你全毀掉。孔老夫子說的這句話是真理,超越時空,永恒不變,他老人家說,假設有個人,其才如周公之美,「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那是什麼?全是假的,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你一文不值。爲什麼?你還有傲慢,你還有吝啬,吝財、吝法。知道的東西不肯傳給別人,這吝法,死了你還是帶不去。所以對任何一個人,我們全盤托出。有同學聽我講經能感受到,我講的東西月月不相同、每個星期不相同,還不能做到每天不相同。這是什麼?這是悟處,我這些悟處都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怎樣才天天有悟處、周周有悟處、月月有悟處?沒有別的,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讀誦,真心備課,真心去交流,就有悟處。帶著自私自利,帶著《金剛經》講的四相,我、人、衆生、壽者,就沒有悟處。爲什麼?這個東西是煩惱,把你的悟門堵塞了。實際上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就是堵塞太嚴重了。什麼東西堵塞?頭一個堵塞的是「我」。

  真正學佛,頭一關就把我放下,這大家都知道的。我是什麼?身見,把這個身當作我,於是自私自利念頭生起來了。與生俱來的煩惱,這個諸位都知道,我愛、我癡、我慢,這就是叁毒,我愛是貪煩惱,貪心;我癡是愚癡;我慢是傲慢、是瞋恚,所以貪、瞋、癡。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懷疑是愚癡的核心,把它的心拈出來,這就變成五毒,貪瞋癡慢疑,不能有一點點。這五個東西沒有了,你就天天有悟處、月月有悟處。那是什麼境界?法喜充滿,歡喜,常生歡喜心。儒家所講的「孔顔之樂」,樂在哪裏?樂在這裏,他常常有悟處,他快樂無比。這種快樂,與名聞利養沒關系,與富貴貧賤也沒有關系,你得到的是真樂。這個樂你沒有辦法想像,爲什麼?你從來沒有嘗到過。好比東西味道美,你沒吃過,你不嘗一口,怎麼說你也體會不到。

  所以學佛,一定要學古往今來的一些大成就的人。他們用什麼心態去學?很簡單,這老生常談,老實、聽話、真幹。聽誰的話?聽佛的話,經典上所說的都是佛的話、都是祖師的話。祖師是有修有證的大成就者,而這裏面許許多多是佛菩薩再來的、聖賢再來的,不可輕慢,更不可隨意去批評。隨意批評,那是大傷害,造的業重,等於毀謗叁寶。毀謗叁寶的業,無間地獄,戒經上講得很清楚,破和合僧。我們老老實實,那就人他真肯聽話。所以我們現在上比不上上根利智,人家一聞千悟。爲什麼?他沒有四相。沒有四相的是什麼人?聖人,我常常講小小聖。在小乘,他是須陀洹;在大乘,他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小小聖。小小聖,你看,沒有我,沒有對立了,這個了不得。身見破了,沒有我,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破了,沒有對立,他不會跟人對立、不會跟事對立、不會跟一切物對立。沒有對立是什麼境界?是一體,他肯定、承認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一體沒有對立,舌頭跟牙齒是一體,牙齒把舌頭咬破了,舌頭不會報複、不會有對立,爲什麼?一體。你才曉得小小聖之可貴、難得!

  小小聖,他所得到的叫功德。他得到的什麼?修功有德,他得到的,他得到的是位不退。就是說他絕對不會退墮作凡夫,雖然沒有出六道輪回,他決定不墮叁惡道;而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超越了,他不是凡人。小乘智慧不大,斷證的功夫很顯著。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平等,完全相同,但是智慧比他高,爲什麼?喜歡聽聞大乘,這智慧高。小乘他不聽大乘法,差就差在此地。所以阿羅漢,小乘最高的果位,見思煩惱斷盡了,跟大乘七信位的菩薩相等,但是七信位菩薩的智慧比阿羅漢高太多了,阿羅漢望塵莫及。這個說明一樁什麼事情?說明一樁,讀經、聽經、聞法比什麼都重要。

  古人升座講經,是要智慧開了,智慧不開,不能升座。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師的公案,大家知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開班教學,教講經,我見他老人家,他就勸我參加這個班,我不敢,怕犯過失。老師善巧方便,叫我去聽一堂。這個可以,我去參觀他們上課,我就聽一堂。他那個教室比我們攝影棚大一點點,大不了好多,學生只有二十幾個人,也是一張桌子兩個人坐,所以我就坐在最後一排看。我這一看,李老師教的這些講經弘法人才,真出乎我意料之外,裏面差不多一半小學畢業的,還有幾個初中畢業的,有一、二個高中畢業的,只有一個念過大學二年級,朱斐居士,現在他們都往生了。這是學曆最高的,大學二年級,最低的小學,小學占一半多。年齡,最小的跟我差不多,比我稍微小一點,大概二十六、七歲,我那一年是叁十歲;年齡最高的六十歲,六十歲,小學畢業。我這一堂課聽完之後下來,我跟老師說,我可以參加,我也願意來參加。膽子就壯了。

  老師說,我們不是上臺講經,講經我們怎麼敢?那上臺講什麼?我們講注解。決定不能離注解,注解怎麼說,等於說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像黃念老這個集注,我們把它翻成白話文。錯呢?他錯了,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只是翻譯。別亂翻,別隨便翻,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這個方法,我們就放心了。老師說,我們要不講,沒人講了。這是事實。佛法要沒人講,沒人聽,沒有人修,也沒有人往生,這法就滅了。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佛的法運,什麼叫正法?釋迦牟尼佛講經,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真正依教修行的、有修行證果的,這叫正法,信解行證四個字具足,正法;有信解行,沒有證,這叫像法;有信解,沒有行證,修也沒人修,這叫末法;講的人沒有了,叫滅法。

  我們很幸運,我們今天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期間當中,我們是遇到正法,末法當中的正法。我們天天在一起學習經教、分享經教,這是有講、有聽。但是聽經,要真正能聽得懂。聽不懂的是大多數,聽得懂的人不多。能聽懂、不能聽懂,關鍵在哪裏?關鍵在信。所以我們學習,最近差不多兩個星期都是在講信,信真難!你有一分信心,你聽懂一分;你有十分信心,你聽懂十分。信心跟恭敬心是同時發…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