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了!爲什麼有這種案件發生呢?因爲有一般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們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沖動,坐臥不安,無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許多殺盜淫的罪業來。他們的身心不能安甯,好像給火燒著似的,故曰:“五陰熾盛苦”。連前面所講的七種苦,合起來叫做人生八苦。這八種苦,只是苦的大綱,每種苦中,都含有無量無邊的苦。我們學佛的人,須觀察自己,觀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講的八種痛苦?如能觀察到人生確實是“苦”,那就與佛道相近了。
第叁、再觀輪回之苦:我們既觀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應當進一步觀察輪回之苦。因爲人生只不過數十年的光陰,雖然受苦,而爲時甚暫;假若像世人所說的“人死如燈滅”,並沒有什麼來生來世,那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說輪回之苦,方是大苦哩!叁界以內,有叁善道,有叁惡道。今生若造惡業,來生就墮叁惡道。今生若造善業,來生就轉叁善道。頭出頭沒,永不停止,這就是所謂“六道輪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觀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暫的小苦,而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無了時的輪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脫此苦,須“了生死”。能發起“了生死”的心,是則可謂入于佛道了。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了生死”。其中有“念佛法門”爲最容易;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超出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樂。若能真發“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與佛之本意相應。
《蜀中淨土》編者按
上面一段文字,某些學佛有年的同修看到,也許會說:這似乎是老生常談嘛。其實,不然!對于生死苦的認識,這正是念佛人發心之第一步!而且可以說這正是學佛能夠受用、念佛能夠得力的最關鍵之一步!
文選第一期《淨宗祖師有關臨終的懇切開示叁則》的一文中,昌臻老法師講到“每見有些念佛同修,平時發願求往生,一旦檢查爲癌症時,甚至連彌陀聖號都怕念,改念藥師佛,求消災延壽。有的本已長齋,病中經醫生勸說,子女哀求,自己信心也不堅定,終于開葷。到臨死時,又悔恨不已。”爲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完全就是因爲平時並沒有從心底深處發起厭離娑婆、決心出離、決意了生死的心,也因此平常念佛就悠悠泛泛不怎麼得力,由于平常有“願不切、行不力”這種狀況,所以在臨終的關鍵時刻,往往不能正念分明、決意求生。所以,平時的發心、用心非常重要。《楞嚴》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正是此理。
祖師關于念佛發心的精要開示叁則
(一) 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雲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若只說念佛可以了生死,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雲:“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衆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叁、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産,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爲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叁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
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豈更有別妙法哉!
(二) 拔除愛樁情纜,穩坐蓮華佛國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語譯
現在的淨業學人,終日念佛忏悔發願,可是與西方淨土還相距很遠,往生沒有保證。這是什麼原因呢?只是由于愛樁沒有拔去,情纜還系縛堅牢。如果能將世俗恩愛視同嚼蠟,不加愛戀,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像依傍須彌山一樣,那麼,就不會被世間一切緣務動搖了。有時,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業習氣現前時,即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無處逃竄。又像是洪爐猛火,使無始以來的情識,銷熔得淨盡無余。像這樣念佛的人,現在雖然還處在五濁世界之中,可是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裏了。哪又何必等待阿彌陀佛垂手接引、觀世音菩薩前來勸駕,才相信是往生了呢?
(叁) 若能死盡偷心,必定圓轉五濁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原文及語譯節選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爲,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衆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爲時所囿,爲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爲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爲貪欲所陷,惡業所螫。處衆生濁中,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爲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烽烰宅裏,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
[語譯] 信願持名念佛這個行門,不必假藉其它的法門,便可轉五濁爲五清。這種境界,只有深信才能進入,不是思量言語所能企及的境界。如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濁惡世間,示現成佛,以大智大悲,發現這個法門,修證這個法門,宣說這個法門,我們這些衆生從何途徑能受持這個法門呢
我們處在劫濁中,決定會受到時代的局限,受衆苦的逼惱;處在見濁中,決定會被各種邪知邪見所纏縛,被邪師所迷惑;處在煩惱濁中,決定會陷溺于貪欲,被種種惡業苦報所螫咬;處在衆生濁中,決定會習慣于臭穢濁亂而不能洞察覺悟,甘于鄙劣怯弱而不能奮飛;處于命濁中,決定會被夭折災禍所吞噬,生命如石火電光,短暫得令人措手不及。
如果我們不深知置身五濁惡世中,信受淨土法門很難很難,便會企望更有其他的法門可以令我們跳出五濁,在這烏煙瘴氣的火宅裏,談玄說妙,唯有深知在這世界修行其他法門解脫生死極難,才會死盡偷心,珍重這個淨土法門。這正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極口重申,在此惡世,佛道難成,淨宗難信,而深切地囑咐我們應當深知的原因。
發起大心,契合佛願
(節選自道源法師開示)
《蜀中淨土》編者按:本文正示從“爲個人解脫故求往生的出離心”上升到“爲一切衆生畢竟解脫而求往生成佛的大菩提心”。這也暗合《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要點。只有這樣圓滿的求往生成佛的發心,才算與阿彌陀佛平等度脫一切衆生的本懷完全契合。
若以念彿法門祈求人天福報,這固然與佛的本懷不相應。但若專爲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與佛的本懷少分相應。佛的本懷究竟如何呢?昨天講過“爲令衆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懷。我們應當注意:所謂爲令“衆生”了生死者,並不是令你舍棄衆生單爲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爲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衆生的。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衆生了生死!
佛教傳入我們中國,經過諸大祖師的努力宏揚,結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兩宗:即是“成實宗”與“俱舍宗”。但以我國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傳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臺宗”、“賢首宗” 、“叁論宗” 、“法相宗” 、“律宗” 、“禅宗” 、“密宗” 、“淨土宗”。淨土宗所宏揚的就是念佛法門。倘念佛法門講的是“只爲自己了生死”,恐怕與成實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運,早已失傳了;我們現在的人,既不得聞到念佛之法,那裏還能夠在這裏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才能以傳遍到全國,傳流到現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應,還要看你發心如何?若發大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大乘法。若發小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小乘法。若發人天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講:有些人念佛,是爲求來生來世轉爲一個大富大貴之人,好享受五欲之樂,紅塵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爲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樣發心念佛,則念佛法門便成爲“人天法”了。若是專爲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則念佛法門便成爲“小乘法”了。若能發大乘心念佛,則念佛法門方能成爲“大乘法”!念佛法門是一,因爲發心不同,其結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間出世間之別,真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了!我們既願念佛修行,對于“發心”之正確與否,豈可不加以注意嗎?
發菩提心就是發大乘心。梵語“菩提”,此譯爲“道”,或譯爲“覺”。發菩提心,就是發覺道之心。換句話說:就是發“度一切衆生皆成佛”的心。
聽了前面所講的話,我們知道“念佛當發菩提心”了!但是單…
《《蜀中淨土》文選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