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六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一千零八十九頁,倒數第六行,從倒數第六行看起:
「求生淨刹是爲一大藏教之總歸。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經正是華嚴中本。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刹,普勸有情,同歸極樂」。這一部經稱爲淨宗大經,淨土宗現行的一共是五經一論,五經以《無量壽經》爲大經,也就是根本的經典。這一部經在長行,這個經本裏頭,我們看到兩種體裁,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以種修福善、求生淨刹做爲全經的總結。最後這兩句話,勸導我們要修善,要種福,要求生淨土,這才是真正得到無比殊勝的利益。一定要知道輪回苦,六道輪回真的是苦不堪言,諸佛如來都知道。諸佛如來共同的一個心願,幫助這些苦難衆生,特別是六道的,幫他們離苦得樂。苦從哪裏來的?從迷失自性來的。樂從哪來?樂從明心見性來的。明白心性跟迷失心性,這是苦樂的根源。心性是本有的。
在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當時他的開悟,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同一個境界。印度人盼望佛出世來救大家,所以釋迦就以佛身出現。正是《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見性的人有這個能力。在中國,六祖示現的是比丘身,這就是應以比丘身得度,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現身不是自己的意思,是衆生的感應,衆生希望有個什麼樣的人出現,佛是自然就有應。佛的應身,佛的說法,佛的一生所作所爲,都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釋迦牟尼佛從投胎到圓寂,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在世間活了八十年,八十年都沒有起心動念過。如果起心動念,他就不是佛菩薩,他是凡夫。這是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
因爲不起心、不動念,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定就生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思惟上得來的,思惟是常識,不是智慧,智慧是自性裏自然流露的,這是智慧。講經的人有一種經驗,但它不屬於圓滿的,偶然有那麼一句、二句,自己也沒有想到,到時候他就講出來了。記下來給他看,他自己都感到很驚訝,這個話我怎麼會說得出來?每一個講經的法師都有這個經驗。那就是什麼?在感應當中,智慧透了一點點。如果是常常這樣就好了。惠能大師是經常這樣的,你不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你問他,什麼都知道,他給你說得頭頭是道,全是自性般若流露。沒有一個字、一句話,是他想想我要怎樣給你講,絕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這是六道輪回的人,六道裏的人需要思考,他跟我們不一樣。
學佛的目的何在?一般人都知道,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沒錯。苦樂有大小,大樂、大苦;迷悟也有淺深,差別很複雜,很多。佛是給我們,教我們得究竟樂,離究竟苦。究竟苦是生死,六道輪回生死太苦了。六道兩種生死都要受,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出了六道,在十法界裏頭,這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也是苦,比分段生死苦輕,輕很多,但是還是苦,必須變易生死也能夠擺脫,這就叫究竟樂。所以佛終極的目標是希望我們成佛,希望我們在這一生就成佛。成佛是回歸自性,成佛得大自在。真正成佛我們的身心像什麼個樣子?給諸位說,身心都沒有了。到哪裏去了?變成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己。常寂光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整個宇宙都在常寂光裏面。這真正證得,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系?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全在其中,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在其中,虛空法界在其中,山河大地在其中,芸芸萬法都在其中。
你回歸自性,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有絲毫的動靜,我們沒辦法知道的,你全知道,靈明到極處。所以,十法界哪個地方有緣衆生,什麼叫有緣?他想離苦得樂,這個人就有緣;他還沒有這個念頭,緣不成熟,佛來教他,他不接受,這就緣不成熟。歡喜聽經聞法,這緣就成熟了,所以他一定會來。沒有來去,在我們面前現身,他是光,他的體是光,光能現身,能現各種不同的身。不是他想現什麼身,不是的,他沒有思想;他要是有想,他跟我們一樣,他是凡夫。聖人,他沒有思想,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能現,來幫助一切衆生,也是幫助他們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常寂光裏面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寂,寂是什麼都沒有。光,我們前面讀過,「大光明藏」,那就是常寂光。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能現,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第叁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沒有想到自性什麼都具足,具足就是它什麼都不欠缺。末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遇緣就能現萬法。真正不可思議,這才叫做究竟圓滿。
世間這一切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報土,《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也是無量無邊,都在那裏教化衆生。每一個佛國土,絕大多數都有六道,都有六道,所以六道輪回不只我們這一個地方,太多太多了!這些受苦的衆生,佛都想幫助他脫離苦海,都想幫助他圓滿成佛。這是個願望,用什麼方法來成就它?都沒想出來。沒想到這個方法被阿彌陀佛想到了。阿彌陀佛以無盡的慈悲,發的是真心,想幫助這些苦難衆生,讓這些衆生都能在一生成佛,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請教,希望佛指點他方法。佛沒說,佛只是建議,你到一切諸佛國土去參觀、考察,哪些法能夠幫得上你忙的,你記住;幫不上的,不要。到十方刹土去調查、去研究,他用了五劫的時間,這個時間非常之長,一切諸佛刹土統統去參觀過、去考察過,取長舍短,總結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五劫參學的報告,這就是建造極樂世界這個道場的依據,完全根據這個造的。
這個道場建立成就之後,超越一切諸佛刹土。爲什麼?它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頭真善美慧好的地方,一切刹土裏面還有欠缺的,極樂世界沒有。所以它也是集大成。五劫辛苦去采訪,無量劫修行的功德,是他的願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爲這些苦難衆生建立一個最理想的修學環境、修學的道場,這就是極樂世界這麼來的。極樂世界修成到現在並不很長,經上常說十劫,這個十劫才開始,壽命是無量劫,它才十劫。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元老,我們第十劫就來了。這個一定要去。千言萬語,勸我們作佛。
那佛是什麼?很多人問,不懂得佛是什麼。我們依照經典意思去給他解釋,佛是圓滿的智慧,這個人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德能從哪裏說?德能當中第一德,就是壽命長遠,他無量壽,他沒有生死,我們人人都有。《華嚴經》上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個我們要承認,我們自己本來是佛。爲什麼變成這樣?迷了。怎麼迷的?大乘經上都有詳細給你解釋,你怎麼迷的、怎麼會變成這樣。現在要回頭,如何恢複自己本性的德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沒有一樣欠缺。
在極樂世界,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不缺少,居住環境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它就能現什麼;不想要了,它就沒有了。因爲它是性德變現,所以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建築是無量珍寶所成。石頭、泥沙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阿彌陀佛不要,所以沒有;這無量珍寶好東西,他統統要。黃金在極樂世界是鋪馬路用的、鋪地的,像我們現在柏油,鋪柏油路,黃金爲地,鋪馬路的。衣服,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已經在身上了,不需要裁縫,你想什麼質料,你看,它就是那個質料,所以妙極了。它永遠不會髒、不會染汙,所以也用不著洗衣服。那個地方人身心清淨,清涼自在。
第一殊勝的就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永遠不中斷。我們坐在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同時我們有分身的能力,有分身、有變化的能力,能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每一尊佛面前都有自己在那個地方禮拜、供養,這是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所以極樂世界人一天到晚幹些什麼?就這兩樁事情,修福、修慧。到這兩樣事情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佛在經教裏頭常常念到的,「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足就是佛的圓滿成就。二是什麼?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足是滿足,滿足就是圓滿。智慧滿足了,福德滿足了,這就成佛了。所以佛怎麼可以不要?那些人不要佛的,他不要智慧,就愚癡;不要福報,他就貧賤。你們這一生有這一點福報,是你過去生中在佛門修的,不是在佛門你修不了這麼大的福報。但是你這一世投胎,迷惑了、糊塗了,你不再修了。不再修,你這一點福報享完就沒有了,那時就苦了。這佛哪能不要!
可是現在這個世間,真正講佛教沒有了,看不到了。寺廟不是佛教,佛菩薩形像不是佛教,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佛教在哪裏?我曾經問過我的老師,他把佛教介紹給我,我跟他學哲學,我們最後一個單元的課程是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認識佛教,以前不知道,以前以爲佛教是迷信、是宗教。老師告訴我,我懷疑,他說你年輕,你不懂。佛跟哲學有什麼關系?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這個單元課程裏面我們才明白了。那佛在哪裏?老師告訴我,不在寺廟,寺廟沒佛,在經典。老師給我說,在過去兩百年前,那個時候的和尚都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說他真修、他真懂,現在的這些和尚不學了,會念經,經什麼意思不知道。老師這個指示對我非常重要。如果他不說清楚,我到寺廟向出家人請教,結果不是像老師說的那樣,我就會懷疑。他把話講清楚了,他說現在人他不學。佛教是學校,寺院庵堂哪有不講經、不教學的道理!
日本前首相鸠山邀請我到日本講經,我在那裏講了半個月,有些日本出家人來聽經…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