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六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一千零八十九页,倒数第六行,从倒数第六行看起:
「求生净刹是为一大藏教之总归。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经正是华严中本。於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这一部经称为净宗大经,净土宗现行的一共是五经一论,五经以《无量寿经》为大经,也就是根本的经典。这一部经在长行,这个经本里头,我们看到两种体裁,有长行、有偈颂,长行是以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做为全经的总结。最后这两句话,劝导我们要修善,要种福,要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得到无比殊胜的利益。一定要知道轮回苦,六道轮回真的是苦不堪言,诸佛如来都知道。诸佛如来共同的一个心愿,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特别是六道的,帮他们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从迷失自性来的。乐从哪来?乐从明心见性来的。明白心性跟迷失心性,这是苦乐的根源。心性是本有的。
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当时他的开悟,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同一个境界。印度人盼望佛出世来救大家,所以释迦就以佛身出现。正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见性的人有这个能力。在中国,六祖示现的是比丘身,这就是应以比丘身得度,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现身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众生的感应,众生希望有个什么样的人出现,佛是自然就有应。佛的应身,佛的说法,佛的一生所作所为,都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释迦牟尼佛从投胎到圆寂,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在世间活了八十年,八十年都没有起心动念过。如果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佛菩萨,他是凡夫。这是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
因为不起心、不动念,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定就生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思惟上得来的,思惟是常识,不是智慧,智慧是自性里自然流露的,这是智慧。讲经的人有一种经验,但它不属於圆满的,偶然有那么一句、二句,自己也没有想到,到时候他就讲出来了。记下来给他看,他自己都感到很惊讶,这个话我怎么会说得出来?每一个讲经的法师都有这个经验。那就是什么?在感应当中,智慧透了一点点。如果是常常这样就好了。惠能大师是经常这样的,你不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什么都知道,他给你说得头头是道,全是自性般若流露。没有一个字、一句话,是他想想我要怎样给你讲,绝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这是六道轮回的人,六道里的人需要思考,他跟我们不一样。
学佛的目的何在?一般人都知道,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没错。苦乐有大小,大乐、大苦;迷悟也有浅深,差别很复杂,很多。佛是给我们,教我们得究竟乐,离究竟苦。究竟苦是生死,六道轮回生死太苦了。六道两种生死都要受,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出了六道,在十法界里头,这分段生死没有了,但是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也是苦,比分段生死苦轻,轻很多,但是还是苦,必须变易生死也能够摆脱,这就叫究竟乐。所以佛终极的目标是希望我们成佛,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就成佛。成佛是回归自性,成佛得大自在。真正成佛我们的身心像什么个样子?给诸位说,身心都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变成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己。常寂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整个宇宙都在常寂光里面。这真正证得,整个宇宙跟我什么关系?一体。十法界依正庄严全在其中,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也在其中,虚空法界在其中,山河大地在其中,芸芸万法都在其中。
你回归自性,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有丝毫的动静,我们没办法知道的,你全知道,灵明到极处。所以,十法界哪个地方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他想离苦得乐,这个人就有缘;他还没有这个念头,缘不成熟,佛来教他,他不接受,这就缘不成熟。欢喜听经闻法,这缘就成熟了,所以他一定会来。没有来去,在我们面前现身,他是光,他的体是光,光能现身,能现各种不同的身。不是他想现什么身,不是的,他没有思想;他要是有想,他跟我们一样,他是凡夫。圣人,他没有思想,就是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现,来帮助一切众生,也是帮助他们回归自性,回归常寂光。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所以叫寂,寂是什么都没有。光,我们前面读过,「大光明藏」,那就是常寂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能现,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第三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想到自性什么都具足,具足就是它什么都不欠缺。末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遇缘就能现万法。真正不可思议,这才叫做究竟圆满。
世间这一切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报土,《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也是无量无边,都在那里教化众生。每一个佛国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都有六道,所以六道轮回不只我们这一个地方,太多太多了!这些受苦的众生,佛都想帮助他脱离苦海,都想帮助他圆满成佛。这是个愿望,用什么方法来成就它?都没想出来。没想到这个方法被阿弥陀佛想到了。阿弥陀佛以无尽的慈悲,发的是真心,想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让这些众生都能在一生成佛,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请教,希望佛指点他方法。佛没说,佛只是建议,你到一切诸佛国土去参观、考察,哪些法能够帮得上你忙的,你记住;帮不上的,不要。到十方刹土去调查、去研究,他用了五劫的时间,这个时间非常之长,一切诸佛刹土统统去参观过、去考察过,取长舍短,总结成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五劫参学的报告,这就是建造极乐世界这个道场的依据,完全根据这个造的。
这个道场建立成就之后,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为什么?它是一切诸佛刹土里头真善美慧好的地方,一切刹土里面还有欠缺的,极乐世界没有。所以它也是集大成。五劫辛苦去采访,无量劫修行的功德,是他的愿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为这些苦难众生建立一个最理想的修学环境、修学的道场,这就是极乐世界这么来的。极乐世界修成到现在并不很长,经上常说十劫,这个十劫才开始,寿命是无量劫,它才十劫。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都是元老,我们第十劫就来了。这个一定要去。千言万语,劝我们作佛。
那佛是什么?很多人问,不懂得佛是什么。我们依照经典意思去给他解释,佛是圆满的智慧,这个人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德能从哪里说?德能当中第一德,就是寿命长远,他无量寿,他没有生死,我们人人都有。《华严经》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我们要承认,我们自己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这样?迷了。怎么迷的?大乘经上都有详细给你解释,你怎么迷的、怎么会变成这样。现在要回头,如何恢复自己本性的德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没有一样欠缺。
在极乐世界,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不缺少,居住环境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它就能现什么;不想要了,它就没有了。因为它是性德变现,所以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建筑是无量珍宝所成。石头、泥沙极乐世界没有,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阿弥陀佛不要,所以没有;这无量珍宝好东西,他统统要。黄金在极乐世界是铺马路用的、铺地的,像我们现在柏油,铺柏油路,黄金为地,铺马路的。衣服,想穿什么衣服,衣服已经在身上了,不需要裁缝,你想什么质料,你看,它就是那个质料,所以妙极了。它永远不会脏、不会染污,所以也用不著洗衣服。那个地方人身心清净,清凉自在。
第一殊胜的就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永远不中断。我们坐在讲堂听阿弥陀佛讲经,同时我们有分身的能力,有分身、有变化的能力,能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每一尊佛面前都有自己在那个地方礼拜、供养,这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所以极乐世界人一天到晚干些什么?就这两桩事情,修福、修慧。到这两样事情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佛在经教里头常常念到的,「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足就是佛的圆满成就。二是什么?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足是满足,满足就是圆满。智慧满足了,福德满足了,这就成佛了。所以佛怎么可以不要?那些人不要佛的,他不要智慧,就愚痴;不要福报,他就贫贱。你们这一生有这一点福报,是你过去生中在佛门修的,不是在佛门你修不了这么大的福报。但是你这一世投胎,迷惑了、糊涂了,你不再修了。不再修,你这一点福报享完就没有了,那时就苦了。这佛哪能不要!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真正讲佛教没有了,看不到了。寺庙不是佛教,佛菩萨形像不是佛教,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佛教在哪里?我曾经问过我的老师,他把佛教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我们最后一个单元的课程是佛经哲学。我从这个地方认识佛教,以前不知道,以前以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老师告诉我,我怀疑,他说你年轻,你不懂。佛跟哲学有什么关系?老师告诉我,释迦牟尼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这个单元课程里面我们才明白了。那佛在哪里?老师告诉我,不在寺庙,寺庙没佛,在经典。老师给我说,在过去两百年前,那个时候的和尚都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说他真修、他真懂,现在的这些和尚不学了,会念经,经什么意思不知道。老师这个指示对我非常重要。如果他不说清楚,我到寺庙向出家人请教,结果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我就会怀疑。他把话讲清楚了,他说现在人他不学。佛教是学校,寺院庵堂哪有不讲经、不教学的道理!
日本前首相鸠山邀请我到日本讲经,我在那里讲了半个月,有些日本出家人来听经…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