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會集本)斷疑篇——宏琳法師
蕅益大師《靈峰宗錄·刻校正大阿彌陀經後序》
阿彌陀佛,以法界藏身,示居西方樂土。只此微塵樂土,含攝華藏無邊刹海,不可思議。所謂:權實不二法門,遍入衆生心想,不墮一切衆生情計者也。十方諸佛,同共稱揚;寶積大會,叮咛勸往。別本流行,凡經四譯。有宋王龍舒居士,未睹寶積善本,軏會四譯,棄短取長,名大阿彌陀經。舉世流通,千余載矣。壽生庵萬融尊宿,得坊間舊本,較南北二藏,文理俱優,公諸孫刻之。此即法藏願輪,古今一致者也。書經者爲貞明王居士。予過吳門,爲正其句讀雲。
編者按:臺灣天臺宗大德會性法師將此文編入其所輯的《蕅益大師淨土選集》之中。
蕅益大師《閱藏知津》正文卷第叁
佛說大阿彌陀經(二卷)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取前四經刪補訂正,析爲五十六分。惜其未見寶積一譯。然心甚勤苦,故舉世多流通之。
又: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大寶積經》第五無量壽如來會同本異譯,而法賢本中,有慈氏問答,尤妙,但止叁十六願。
編者按: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內證境界不可思議,印光大師明言其爲“法身大士,乘願示生”(《四書蕅益解》重刻版序)。蕅益大師弘揚淨土,著《彌陀要解》一部,光燦千古,印光大師贊歎“即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過其上”(複永嘉某居士書二)。蕅益大師爲王龍舒會集本作後序,並校正文句,支持流通。大師在《閱藏知津》中感慨王龍舒未見唐譯,實爲憾事,可見大師完全沒有反對會集本,甚至表示出,如龍舒見到唐譯,一並會集,方稱圓滿。《閱藏知津》中《無量壽經》漢、魏、吳等譯本,均未加評注,而宋譯,大師稱經中慈氏問答非常精妙,可惜只有叁十六願,與諸經不合,此中更透露出大師對《無量壽經》譯本參差表示出的遺憾。今天有人竭力反對會集,其見地真能超出蕅益之上嗎?蕅益大師不但沒有批評王龍舒會集《無量壽經》,反而認爲王本的真正不足之處是沒有把《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會集上去,可見大師對《無量壽經》諸譯會集一事非常認可!
蓮池大師贊王龍舒
王龍舒國學傳
雲棲寺沙門祩宏撰(即蓮池大師)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爲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叁日前,遍別親識,有不複相見之語。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雲。贊曰:龍舒勸修西方,最爲激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臨終之際,殊勝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淨土聖賢,入廛垂手者耶?
玉琳國師贊王龍舒
蓋聞願生淨土者,先淨其心,心淨則其土淨也;欲淨其心者,必專精其法,其法專則其功純也。往生淨土之書,實浩且繁,其持名之專,用功之精,莫尚于王龍舒淨土文矣!余昔嘗閱其書,每置卷叁歎,欲廣流通。俾九州四海若缁若素、若男若女,有厭離娑婆極苦,而忻羨安養極樂者,皆得攝百千萬億叁昧于一念佛叁昧中。十二時間,純而弗雜,約而易操,力省功倍,期孚效速,華開見佛,永脫輪回,則此書誠爲破障之前陣,割惑之利鋒,淨域之寶筏,入聖之要津。與茲棲水俞惠公居士,複原本龍舒,博綜經論,彙爲全書。既以自利,兼以利他,觀其直捷信向願力弘厚,可謂入海而取明月之珠,登山而采連城之璧,無以加矣。刻成,乞余一言,以爲序。余固知法專而後功純,功純而後心淨,心淨而後土淨,其將旦暮而遇之也,甯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而已哉。
熙叁年仲秋之月 報恩琇頭陀 題
——《淨土全書》序
彭紹升贊王龍舒
王虛中傳(節選)
知歸子彭際清撰
王虛中,名日休,廬州人。宋高宗時,舉國學進士,棄官不就,著書名龍舒淨土文。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皂隸優妓之屬,鹹以淨土法門勸引皈依。其文淺說曲喻,至詳至懇,若父兄之教子弟然。虛中嘗以無量壽經,稱贊西方,義蘊深廣。而自漢迄宋,譯文晦塞,罕中倫節,致我佛說經之旨不白,乃禱于觀世音,會四本而譯之,叁年乃成,厘爲五十六分。文辭爾雅,條理燦然,遂得大行于世。乾道中,廬陵李彥弼有疾,垂死,夢一人自稱龍舒居士,謂曰:汝起飲白粥,疾當瘳。且汝尚憶阙仲雅教汝修行捷徑否?彥弼曰:每日念佛不辍。既覺索粥飲之,立愈。彥弼初未識虛中,既而見其畫像,與夢合,使諸子往受學焉。虛中將卒,前叁日遍別道友,勖以精修淨業,雲將有行,不複相見。及期,與生徒講書畢,禮誦如常。時至叁更,忽厲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彥弼聞而感之,爲刻虛中像,並述其事傳遠近,自是廬陵人多供事之。
印光大師贊王龍舒
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鹹生淨土。作爲此書,普遍倡導,言淺而典,理深而著;俯順劣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無所不至。
—— 摘自《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
編者按:印光大師不輕易肯人,其稱龍舒“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之大士,會做無意義之事嗎?會集《無量壽經》豈無大事因緣?有雲龍舒會集《大阿彌陀經》之後悔悟,再作《淨土文》彌補前非,出此語者,《龍舒淨土文》一書尚未讀過。《淨土文》卷二《淨土總要》曰:“大藏中有《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阿彌陀過度人道經》、《無量壽經》、《無量壽莊嚴經》,四者本爲一經。譯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訛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經(《大阿彌陀經》),及余經傳,爲《淨土總要》”。又《淨土總要二》曰:“《大阿彌陀經》雲……”。《淨土文》卷四《修持法門》曰:“淨土法門,多見于《大阿彌陀經》與《十六觀經》”。此書至關重要之《淨土總要》一章,尚依其會本而成文,何來悔過一說?唯圖口快,誹謗聖賢,播惑天下,其罪非輕!
宣化上人《水鏡回天錄》贊王龍舒
王日休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六日
王居士名日休,字虛中,南宋廬州龍舒人。端靜簡潔,博通經史,舉國學進士。知儒學爲非究竟之法,棄官學佛,專修淨業。合光混俗,著龍舒淨土文十篇,導人念佛。不辭辛苦,千裏行化,上達公卿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勸修“萬人修萬人去”之法,爲捷徑之捷徑也。見飛禽走獸,蜎飛蠕動之類,念佛十聲,願度盡生西方。年已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午夜方寢。臨終之時,遍訪蓮友辭行,勸以精修淨業。及期叁更,面西高聲念佛,唱曰:“佛來接我!”言畢立化。曾重編纂無量壽經,爲大阿彌陀經行世。
贊 曰
老實念佛 不加琢磨 身心放下 死中求活
龍舒淨文 波羅蜜多 叁根普被 同離娑婆
又說偈曰
棄儒就釋向上達 不問朝政亂如麻
一心收拾歸家路 萬緣放下赴蓮華
九品高登菩提位 七日圓成無上法
徑中捷徑徑又徑 普攝群機你我他
印祖明示幽溪大師《圓中鈔》引王龍舒會集本經文事
宏法大士,注疏贊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于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于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臺宗谛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鹹欽。奈流通既久,錯訛甚多,因校訂重刻俾複舊觀。彌陀一經,得此叁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隨研一種,亦可知其指歸,遍閱叁書,方堪徹其阃奧。
又疏中所引大本,乃無量壽經;鈔中所引大本,乃大阿彌陀經。幽溪取其文義詳悉,舉世流通,故特引之。致其字句,間有不同耳。
釋印光校正並序
——摘自《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
編者按:《阿彌陀經》共有叁大注解,爲後世學習此經,弘揚淨土者必備之參考書: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幽溪傳燈大師《彌陀圓中鈔》。注經之叁大士,皆法門巨匠,人天師表。蓮池大師贊王龍舒爲再來大士;幽溪大師援引王本經文;蕅益大師更是親自校刻王本《大阿彌陀經》,並發“惜其未見寶積一譯”之歎,古大德之見地超邁,教眼圓明,今人何可望其項背?
楊仁山老居士贊歎會集本
重刊《淨土四經》跋
予初聞佛法,惟沿宗乘,見淨土經論,辄不介意,以爲著相莊嚴,非了義說。及見雲棲諸書闡發奧旨,始知淨土一門,普被群機,廣流末法,實爲苦海之舟航、入道之階梯也。無如兵燹之余,僅見小本《彌陀經》,而于大本《無量壽經》及《十六觀經》,迄不可得。適來金陵,獲見此本于王君梅叔處,覓之數年者,一旦得之,喜出望外。此本爲邵陽魏公默深所輯,魏公經世之學,人所共知,而不知其本源心地,淨業圓成,乃由體以起用也。世緣將盡,心切利人,遂取《無量壽經》參會數譯,刪繁就簡,訂爲善本。複以《十六觀經》及《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合爲一集,名曰《淨土四經》,使世之習淨業者,但受此本,無不具足。自世亂以來,其版想不複存。今者廣募信施,重锓梨棗,庶幾魏公一片婆心,末學鹹受其惠。伏願世間修佛乘者,毋于淨土便生輕慢,須信念佛一門,乃我佛世尊別開方便,普度群生之法。倘不知其義旨深微,但能谛信奉行,自有開悟之期。知其義者,正好一心回向,萬行圓修。轉五濁爲蓮邦,證彌陀于自性,是則予所厚望焉。
——《楊仁山居士文集》卷叁
楊仁山居士規定金陵刻經處“叁不刻”原則:
一、疑僞者不刻;
二、文義淺者不刻;
…
《無量壽經(會集本)斷疑篇(宏琳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