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觸類是道而任心”的馬祖禅法思想(戒毓)

  “觸類是道而任心”的馬祖禅法思想

  戒毓

  【內容提要】唐宋以後中國佛教主體流派與其說是六祖慧能之法系,倒不如說是馬祖洪州禅系更爲准確。馬祖道一,在思想淵源上直接繼承了慧能所倡導“見性成佛”無念思想之主張,倡導“即心即佛”、道無處不在“觸類是道”、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等思想,是佛教思想 “中國化”真正之集成者。並又培養出如百丈懷海、南泉普願等傑出弟子,大膽地實行了宗教改革,使禅宗能適應社會曆史的變動,使其具有很強的適應力、生命力,影響深遠。本文嘗試性的對馬祖道一禅法進行概括,希望能一起分享祖師留下的無價瑰寶,不當之處請諸方家批評指正。

  【關鍵詞】洪州宗 禅法 平常心 觸類是道

  【作 者】中國佛學院法師。

  

  禅宗成爲中國佛教真正的主流,是在慧能圓寂以後,由他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們在各地大弘宗風,提倡禅法,才使南宗的思想在華夏大地遍地開花,碩果累累。在這些弟子與再傳弟子中,南嶽懷讓及其弟子馬祖道一起了關鍵的作用。尤其是馬祖道一,不但在思想淵源上直接繼承了慧能所倡導南宗思想,而且有培養出如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治藏、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等傑出的弟子,大膽地實行了宗教改革,建立禅林製度,倡導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農禅並重等思想,使禅宗能適應中國社會的變革,迅速的在華夏大地紮根,不可動搖。唐末社會動蕩,佛教雖受會昌法難的打擊,造成諸宗消歇,但唯禅宗能一枝獨秀,是值得人們發省的,這與馬祖師徒們的努力分不開。在這變革與發展過程中,馬祖道一是承先啓後的關鍵人物。所以在禅門中,流傳的一句話“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足以說明馬祖的曆史地位。這些成績,與他的禅法思想是分不開的。因此對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研究與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馬祖(709—788)名道一,俗姓馬,漢州什邡(治所今屬四川什邡)人,一般稱爲馬祖道一。他的一生可以大致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劍南時期(709-733)。依資州(治所在今四川資中北)唐和尚處寂(665-736)落發,受具戒于渝州(治所在今重慶)圓禅師。據《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講,曾師從著名僧人、新羅國王子無相禅師(683-762)。這一時期的遊學,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一系的影響,奠定了禅學思想的基礎,若更確切的說,是學習廣泛意義的北宗禅法。第二階段,衡山時期(733—742)。唐開元年間,在南嶽般若寺傳法院經常坐禅,得到慧能的高足懷讓(677-744)指點,而悟南宗禅法的精髓,確立其禅法的依據。禅宗有名的磨鏡成磚的公案,就是出自這個時期。這個時期可以說是馬祖禅法轉型期與完成期。第叁階段,江西時期(742——788)。 先後在福建和江西等地弘傳南宗禅法,奠定洪州宗的基礎。何明棟先生在《馬祖道一大師在贛弘法聖迹述略》介紹,馬祖當年與弟子的傳法活動幾乎遍及現在的江西全省,至今尚保存或有資料可考的遺迹28處,[①] 門下弟子多達800人,親承弟子88人或者139人,[②]因此世人把馬祖禅系稱爲洪州宗。這一個時期,可以說是他弘法創宗時期。主要的弘法基地以洪州爲中心。

  洪州宗,就是指以馬祖道一爲宗源的禅系。馬祖道一師事南嶽懷讓,懷讓和菏澤神會同是慧能的弟子,懷讓自己沒有開法,只率身修行。馬祖大揚懷讓的禅法,接引禅人,弟子很多成爲一宗的源頭。如說:

  

  洪州宗者,先即六祖下傍出。謂有禅師姓馬,名道一。……便住處州、洪州,或山、或郭,廣開供養,接引道流。後于洪州開元寺,弘傳讓之言旨,故時人號爲洪州宗也。讓即曹溪門下傍出之派徒(曹溪此類數可千余),是荷澤之同學。但自率身修行,本不開法。因馬和尚大揚其教,故成一宗之源。[③]

  據此而知,洪州宗的宗源是馬祖道一。六祖南宗禅法經由馬祖及弟子與再傳弟子的努力,使禅宗廣泛的被華夏子孫接受。佛法的菩提種子,菩提靈苗深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馬祖可以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佛教集大成者。

  馬祖的禅法思想內涵是什麼呢?唐·宗密大師(780-841)說:“觸類是道而任心”。道(心)本身沒有離開過我們日常生活的全部,日常生活的全部都是道的顯現。日常所及,都是道的顯現。既然“道”無處不在,還要修什麼呢?尋什麼道呢?做到“任心”就可以了。所以說“道不用修”,保持“平常心”就能與道相印。馬祖一生的努力,弘法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這個道理。不管他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揚眉瞬目”等何種方便,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體任大道。可以說馬祖的禅法就是圍繞著這個課題而展開,進行解說。

  

  一、觸類是道而任心

  

  “觸類是道而任心”是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將馬祖道一禅法進行十分准確的概括。宗密不僅是中國佛教上有名的思想大家,同時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會通叁教的大家。他通宗通教,對佛法的分判與對禅學的概括十分准確,提供給後人學習研究的方便。他對馬祖道一禅法“觸類是道而任心”解釋說:

  佛性非一切差別種種,而能作一切差別種種。意准《楞伽經》雲: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趨生;受苦樂與因俱。又雲:佛心語。又雲:或有佛刹,揚眉,動晴,笑欠,磬咳,或動搖等,皆是佛事。是故觸類是道也。[④]

  如來藏本身沒有善和惡可言,心體是平等平等的沒有差別,而心在起辨別時,成佛下地獄的都是心辨別作用而産生。道(心)本身沒有離開過我們生活的全部,生活的全部都是道的顯現。因此,道(心)是平等平等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不離開道(心)。所以說“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如果說有個道可修,就是將心還修于心了,成爲頭上安頭的過失了。現將宗密對馬祖禅法的總結,歸納以下叁點:第一、就是佛性(道)平等平等的“即心即佛”的思想;其次、爲了對治大家對心和佛的執著,提出“非心非佛”的思想;第叁、在就是道不離開我們的生活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任運自在。

  “觸類即道而任心”或者強調“心”的“用”,就是馬祖所說的“即心是佛”和“一切法皆是心法”,不過特別強調一切世俗的東西,貪嗔癡以及一切善法行爲、各種動作,都是佛性的顯用,都是不離道(心)。所謂的“任心”就是馬祖所說的“道不用修”和“平常心是道”,其理論是發揮《楞伽經》中的思想。在馬祖禅法“觸類即道而任心”,《楞伽經》中的叁種理論可以作爲支撐。第一、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趨生;第二、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第叁、或有佛刹,揚眉,動晴,笑欠,磬咳,或動搖等,皆是佛事。也可以說,是馬祖全盤對佛法的認識以後,看到衆生處處與道相違背或騎驢找驢的愚昧的情況下,大悲心顯現,而不得已而爲之。當然這種禅法非常的直接,當下即是的主張,誰又能敢于承擔呢?

  馬祖認爲達摩從印度到東土傳“上乘一心之法”,就是希望大家能新此法、悟此法、修此法。如在《景德傳燈錄》卷六<馬祖傳>說: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叁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⑤]

  

  馬祖認爲,心是我們不可琢磨的,必須通過“心”認識“色”(萬物)的時候,心起辨別起用。而在這個“辨別”上,我們起的是非善惡喜樂,而生起貪嗔善法等心所。因此也有人通過修習善法而成佛,也有造惡法而墮叁惡道。由于我們的心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而不是客觀的去對待事物,是我們主觀意識所分別的結果,而造善爲惡。這種分別和事物本身沒有關系,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我們主觀意識分別出來的結果。事物本身沒有善沒有惡可言,是心在起了別作用。“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教的“唯心主義”思想,與西方哲學所主張“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心是第一因的唯心主義有區別。這裏強調的心是說在認識事物上,起了別的作用,特別強調這種“作用”的思想。因此,有現代唯識學者韓鏡清認爲:“叁界唯心”也可以說,叫“叁界唯了別”,和馬祖所強調是有所相同。韓鏡清他通過對梵文和藏文學習研究,認爲“叁界唯心(識)”這個心體,也就是心的本身具有“了別”的功能,心體本身無法認識心體,只能通過“辨別”事物時,我們才可以認識“心識”。他說,識在梵文和藏文中,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中,“識”的本身是“了別”意思;第二層含義中,“識”的了別功能“辨別”作用我們能體會。就是我們通過根塵接觸時所起“辨別”的時候,這時我們通過它才能認識“心”,與馬祖說:“叁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是一致的。就是說達摩所傳的禅宗,是發揮《楞伽經》說講:八識、二無我、五法、叁自性的思想,其所強調的目的也是爲了修行而服務。馬祖的“佛性思想”是與《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相同。如來藏本身沒有善和惡可言,心體是平等平等的沒有差別,而心在起辨別時,成佛下地獄的都是心辨別作用而産生。道(心)本身沒有離開過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生活的全部都是道的顯現。因此,道(心)是平等平等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不離開道(心)。

  

  二、即心是佛之直指

  

  心性一如,佛性平等,在聖不増,在凡不減。一個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念、信心,具備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礎。這就是馬祖道一首先要講“即心…

《“觸類是道而任心”的馬祖禅法思想(戒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