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是道而任心”的马祖禅法思想
戒毓
【内容提要】唐宋以后中国佛教主体流派与其说是六祖慧能之法系,倒不如说是马祖洪州禅系更为准确。马祖道一,在思想渊源上直接继承了慧能所倡导“见性成佛”无念思想之主张,倡导“即心即佛”、道无处不在“触类是道”、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等思想,是佛教思想 “中国化”真正之集成者。并又培养出如百丈怀海、南泉普愿等杰出弟子,大胆地实行了宗教改革,使禅宗能适应社会历史的变动,使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生命力,影响深远。本文尝试性的对马祖道一禅法进行概括,希望能一起分享祖师留下的无价瑰宝,不当之处请诸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洪州宗 禅法 平常心 触类是道
【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真正的主流,是在慧能圆寂以后,由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们在各地大弘宗风,提倡禅法,才使南宗的思想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在这些弟子与再传弟子中,南岳怀让及其弟子马祖道一起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马祖道一,不但在思想渊源上直接继承了慧能所倡导南宗思想,而且有培养出如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治藏、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等杰出的弟子,大胆地实行了宗教改革,建立禅林制度,倡导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农禅并重等思想,使禅宗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变革,迅速的在华夏大地扎根,不可动摇。唐末社会动荡,佛教虽受会昌法难的打击,造成诸宗消歇,但唯禅宗能一枝独秀,是值得人们发省的,这与马祖师徒们的努力分不开。在这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马祖道一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所以在禅门中,流传的一句话“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足以说明马祖的历史地位。这些成绩,与他的禅法思想是分不开的。因此对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马祖(709—788)名道一,俗姓马,汉州什邡(治所今属四川什邡)人,一般称为马祖道一。他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剑南时期(709-733)。依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北)唐和尚处寂(665-736)落发,受具戒于渝州(治所在今重庆)圆禅师。据《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讲,曾师从著名僧人、新罗国王子无相禅师(683-762)。这一时期的游学,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一系的影响,奠定了禅学思想的基础,若更确切的说,是学习广泛意义的北宗禅法。第二阶段,衡山时期(733—742)。唐开元年间,在南岳般若寺传法院经常坐禅,得到慧能的高足怀让(677-744)指点,而悟南宗禅法的精髓,确立其禅法的依据。禅宗有名的磨镜成砖的公案,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马祖禅法转型期与完成期。第三阶段,江西时期(742——788)。 先后在福建和江西等地弘传南宗禅法,奠定洪州宗的基础。何明栋先生在《马祖道一大师在赣弘法圣迹述略》介绍,马祖当年与弟子的传法活动几乎遍及现在的江西全省,至今尚保存或有资料可考的遗迹28处,[①] 门下弟子多达800人,亲承弟子88人或者139人,[②]因此世人把马祖禅系称为洪州宗。这一个时期,可以说是他弘法创宗时期。主要的弘法基地以洪州为中心。
洪州宗,就是指以马祖道一为宗源的禅系。马祖道一师事南岳怀让,怀让和菏泽神会同是慧能的弟子,怀让自己没有开法,只率身修行。马祖大扬怀让的禅法,接引禅人,弟子很多成为一宗的源头。如说:
洪州宗者,先即六祖下傍出。谓有禅师姓马,名道一。……便住处州、洪州,或山、或郭,广开供养,接引道流。后于洪州开元寺,弘传让之言旨,故时人号为洪州宗也。让即曹溪门下傍出之派徒(曹溪此类数可千余),是荷泽之同学。但自率身修行,本不开法。因马和尚大扬其教,故成一宗之源。[③]
据此而知,洪州宗的宗源是马祖道一。六祖南宗禅法经由马祖及弟子与再传弟子的努力,使禅宗广泛的被华夏子孙接受。佛法的菩提种子,菩提灵苗深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马祖可以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集大成者。
马祖的禅法思想内涵是什么呢?唐·宗密大师(780-841)说:“触类是道而任心”。道(心)本身没有离开过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部,日常生活的全部都是道的显现。日常所及,都是道的显现。既然“道”无处不在,还要修什么呢?寻什么道呢?做到“任心”就可以了。所以说“道不用修”,保持“平常心”就能与道相印。马祖一生的努力,弘法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个道理。不管他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扬眉瞬目”等何种方便,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体任大道。可以说马祖的禅法就是围绕着这个课题而展开,进行解说。
一、触类是道而任心
“触类是道而任心”是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将马祖道一禅法进行十分准确的概括。宗密不仅是中国佛教上有名的思想大家,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会通三教的大家。他通宗通教,对佛法的分判与对禅学的概括十分准确,提供给后人学习研究的方便。他对马祖道一禅法“触类是道而任心”解释说:
佛性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作一切差别种种。意准《楞伽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趋生;受苦乐与因俱。又云:佛心语。又云:或有佛刹,扬眉,动晴,笑欠,磬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是故触类是道也。[④]
如来藏本身没有善和恶可言,心体是平等平等的没有差别,而心在起辨别时,成佛下地狱的都是心辨别作用而产生。道(心)本身没有离开过我们生活的全部,生活的全部都是道的显现。因此,道(心)是平等平等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离开道(心)。所以说“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如果说有个道可修,就是将心还修于心了,成为头上安头的过失了。现将宗密对马祖禅法的总结,归纳以下三点:第一、就是佛性(道)平等平等的“即心即佛”的思想;其次、为了对治大家对心和佛的执着,提出“非心非佛”的思想;第三、在就是道不离开我们的生活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任运自在。
“触类即道而任心”或者强调“心”的“用”,就是马祖所说的“即心是佛”和“一切法皆是心法”,不过特别强调一切世俗的东西,贪嗔痴以及一切善法行为、各种动作,都是佛性的显用,都是不离道(心)。所谓的“任心”就是马祖所说的“道不用修”和“平常心是道”,其理论是发挥《楞伽经》中的思想。在马祖禅法“触类即道而任心”,《楞伽经》中的三种理论可以作为支撑。第一、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趋生;第二、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第三、或有佛刹,扬眉,动晴,笑欠,磬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也可以说,是马祖全盘对佛法的认识以后,看到众生处处与道相违背或骑驴找驴的愚昧的情况下,大悲心显现,而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这种禅法非常的直接,当下即是的主张,谁又能敢于承担呢?
马祖认为达摩从印度到东土传“上乘一心之法”,就是希望大家能新此法、悟此法、修此法。如在《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说:
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⑤]
马祖认为,心是我们不可琢磨的,必须通过“心”认识“色”(万物)的时候,心起辨别起用。而在这个“辨别”上,我们起的是非善恶喜乐,而生起贪嗔善法等心所。因此也有人通过修习善法而成佛,也有造恶法而堕三恶道。由于我们的心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而不是客观的去对待事物,是我们主观意识所分别的结果,而造善为恶。这种分别和事物本身没有关系,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我们主观意识分别出来的结果。事物本身没有善没有恶可言,是心在起了别作用。“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与西方哲学所主张“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心是第一因的唯心主义有区别。这里强调的心是说在认识事物上,起了别的作用,特别强调这种“作用”的思想。因此,有现代唯识学者韩镜清认为:“三界唯心”也可以说,叫“三界唯了别”,和马祖所强调是有所相同。韩镜清他通过对梵文和藏文学习研究,认为“三界唯心(识)”这个心体,也就是心的本身具有“了别”的功能,心体本身无法认识心体,只能通过“辨别”事物时,我们才可以认识“心识”。他说,识在梵文和藏文中,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中,“识”的本身是“了别”意思;第二层含义中,“识”的了别功能“辨别”作用我们能体会。就是我们通过根尘接触时所起“辨别”的时候,这时我们通过它才能认识“心”,与马祖说:“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是一致的。就是说达摩所传的禅宗,是发挥《楞伽经》说讲: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的思想,其所强调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行而服务。马祖的“佛性思想”是与《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相同。如来藏本身没有善和恶可言,心体是平等平等的没有差别,而心在起辨别时,成佛下地狱的都是心辨别作用而产生。道(心)本身没有离开过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生活的全部都是道的显现。因此,道(心)是平等平等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离开道(心)。
二、即心是佛之直指
心性一如,佛性平等,在圣不増,在凡不减。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
《“触类是道而任心”的马祖禅法思想(戒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