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義慧法師)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

  義慧

  

  內容提要:淨土泛指十方諸佛一切清淨刹土,就權巧來說也可指我們內心清淨無染的世界。諸佛淨土無量無邊,而在佛經中大多宣說彌陀淨土和兜率淨土兩種,古往今來求生這兩種淨土的行人也頗多,尤其是彌陀淨土極樂世界。《法華經》作爲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總結,在《藥王菩薩本事品》與《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揭示了這兩種淨土的修學。本文從實相念佛說、四種淨土說、宿世因緣說論述《法華經》的彌陀淨土觀,以《彌勒上生經》爲參照,簡介修學《法華經》往生兜率淨土的原由。同時舉臺宗大德修學《法華經》而生兩種淨土爲證,以示臺教行者之信力。並引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和懷感法師所撰《釋淨土群疑論》對二土優劣比較,提出以生西方淨土爲最穩妥。這一提示也切實契應了當今衆生對彌陀淨土的獨鍾傾向,彰顯了佛陀出世演說彌陀淨土的本願,可謂上應諸佛之理、下合衆生之機。

  關鍵詞:法華經 彌陀淨土 兜率淨土

  作者義慧法師,福建佛學院講師。

  

  《法華經》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立宗經典,是佛陀一代教化的最高極談,是整體佛法的大總結,闡述諸法實相之理,道出佛陀出世本懷,因此有“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苦心”之說。《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天臺宗將之分爲本迹二門:前十四品爲迹門,叁周說法,開權顯實,授記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後十四品爲本門,開近顯遠,揭示出釋迦牟尼佛早于久遠劫前即已成佛。在本門的流通分中,佛陀開示弟子如何于末法受持、讀誦、弘揚此經,並說明受持《法華經》的功德利益。其中在《藥王菩薩本事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分別談到受持本經即可往生彌陀極樂淨土與彌勒兜率淨土。以下就此及其相關問題作一探討:

  一、彌陀極樂淨土

  受持、讀誦、演說、如法修習《法華經》者,臨終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贊言:善哉,善哉![1]

  

  經中所言在如來滅後之末法中,如果有女人遵循佛說,修行《法華》,臨終即可往生安樂世界,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圍繞住處,蓮華化生,得無生法忍,獲得眼根清淨,並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共同贊歎。換言之,修此《法華經》同樣爲往生淨土之因,與《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等淨土專經,無二無別。唐代湛然大師《法華文句記》卷十雲:“得聞是經,如說修行,即淨土因,不須更指《觀經》等也。”[2]

  本品特別提到若有“女人”聞是《法華經》並依本經之旨如理修行,命終即可往生安樂世界。實則一切衆生聞《法華經》而依之修學皆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用“女人”爲代表,因爲《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談到藥王菩薩因地舍身供佛之事迹,而女人身見特別重,多數愛著已身,並以種種莊嚴修飾自身,現在借助修習苦行舍身的功德來拔除其身見,破除執著,不生愛染;同時,也诠顯了《法華經》平等的成佛觀。

  上說如法修習《法華經》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原理何在?

  

  (一)實相念佛說

  修學彌陀法門,其目地與宗旨即是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的方法古德分爲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四種。修學《法華經》可生彌陀淨土,基于的正是實相念佛之法。元代懷則大師在《淨土境觀要門》中雲:

  

  問:淨土依正,在十萬億剎外,何雲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又經雲: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耶!答:此義須約叁谛叁觀說之,其疑方解。[3]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事理不二,性修一如,這種實相理觀懷則大師從叁谛叁觀诠釋道:

  

  就不失自體,東西宛爾邊,何妨在十萬億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體,不隔毫厘邊,即妙空也。就不一不異,二相亡泯邊,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遠;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遠不近。……以即假故,不失自體,不遠而遠,往生彼土。複由即空故,同一性體故,以佛力故,叁昧力故,一念能見故,心在定故,如彈指頃故,不近而近,實不往生。雙非二邊,非生非不生。[4]

  

  即假,故不遠而遠,十萬億佛土之外確有依正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念佛確可往生;即空,故不近而近,《觀無量壽佛經》則通過“十六觀”的觀想念佛來得生彼國。即中,非生非不生,雙照遠近,雙寂遠近。所以《阿彌陀經》重在事相之遠,《觀無量壽佛經》偏于理體之近。而衆生性具萬法,則佛土、佛身皆爲我心性之相,今即以此本不思議之現前一念心念佛,則娑婆之西的極樂淨土,即在我現前念佛的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非生非不生。唯心淨土,是所觀陰境,亦即觀現前最爲微細的一念心當體圓具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圓融叁谛之不思議境;本性彌陀,即所顯法門,也是能觀之一心叁觀法,即空即假即中。能所不二,境觀一如,是故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正是實相妙理。而七軸《法華》通過“十如是”圓滿地闡述了這一實相妙理。《法華經·方便品》雲: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5]

  

  因此,修學《法華經》證得實相妙理也就是實相念佛的圓成。

  

  (二)四種淨土說

  天臺宗把淨土分爲四種,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一、凡聖同居土,即人天凡夫及二乘等聖者所同居之國土,有二種:(一)、娑婆世界同居之穢土,爲此土普通凡夫與聖者所同居;(二)、西方極樂世界同居之淨土,乃未斷惑之凡夫與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所居。二、方便有余土,即斷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者所居之國土。有九方便人生此土:藏教二乘,通教叁乘,別教叁賢位菩薩,圓教十信位菩薩。此九人皆斷見思惑,故名“方便”;無明未破、變易生死未了,故名“有余”。叁、實報莊嚴土,即純爲分證法身的大菩薩(別地、圓住)所居之國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即無明惑盡之究竟佛果所居,正謂“唯佛一人居淨土”。常者,法身德,本有常住之體;寂者,解脫德,一切諸相永寂;光者,般若德,照諸相之智慧。此叁德不縱不橫,名曰叁德秘藏,諸佛如來圓滿證得,故名常寂光土。西方彌陀淨土圓滿地具足了這四種淨土,明代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四種淨土中,每一土都有九品位次,隨行人念佛功夫的淺深以及斷惑多少來論品位的高下。同居土未斷見思惑,以念佛功夫的散定來分爲九品;若念佛至事一心不亂,則見思煩惱自然而然不斷而斷,生方便有馀土;若念至理一心不亂,則分破分明,生實報莊嚴土,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即圓證常寂光土。《法華經》的修學正可生此四土。《法華文句記》卷十雲:

  

  如何修行?答:既雲如說修行,即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叁身也,故此大衆即一切衆。以惑未斷故,故安樂行是同居淨土行之氣分也。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淨。[6]

  

  《法華經》中說,以叁軌四安樂行修習,若圓伏五住,即證五品觀行位,相當于圓教外凡位,得生凡聖同居土。五品,即隨喜品,讀誦品、演說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五品觀行位是處于一心叁觀的修習階段,雖未證中道實相,但已大開圓解,明白性具實相之理。宋代谛觀大師《天臺四教儀》雲:“此五品位,圓伏五住煩惱,外凡位也,與別十信位同。”[7]若得六根清淨,即生方便有馀土。 所謂六根清淨,也就是雖爲凡夫,卻能以修持《法華經》的功德力,獲得勝根之用,也就是六根彼此互具互用,一一根都具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的功能。太虛大師在《法華經講演錄》說:

  

  是諸功德,皆由此經殊勝之增上力,故能莊嚴使得清淨。此清淨功德,非《楞嚴》所說必先破除五陰,而後清淨圓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證之所致,全由善持是經之力,加持所成。[8]

  

  受持其它經則不能有此功德,《楞嚴經》全由自力,在破除無明證法身後方得六根清淨的功德,是分證即佛。而本經則由修一心叁觀、十法成乘而得不思議經力的加持,縱然未證法身,卻能先得六根清淨的功德,如《法華經》中說:“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此是圓教十信位,已經進入了中道佛性的正法之內,但仍然是個凡夫,所以又叫內凡加行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至十信斷界內外塵沙惑,此等惑業非圓教行人刻意斷除,而是任運自斷,不斷而斷。

  臺宗叁祖慧思大師在《法華安樂行義》中談到修證"法華叁昧"有無相行和有相行[9]二種方法。有相行則是以“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的精神來一心精進讀誦《法華經》;無相行的修習,則須于甚深禅定上完成。證得法華叁昧,分破無明惑,登分證即佛之階,得生實報莊嚴土,分…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義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