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建佛教接受江浙佛教複興趨勢的影響,也逐漸呈現活力。而戒律的複蘇,是福建佛教複興的基礎。
崇祯十一年到十五年間(1638-1642),蕅益智旭行化閩南時,目睹僧人的不如法,感慨寫道:“法林凋謝不能春,黃葉秋風嗌愈臻。圓頂方袍雖遍界,忘身爲法果誰人。”〔8〕另一方面,蕅益也看到了閩南佛教複興的希望,對于北上求法的閩南籍僧人深加贊歎。比如,出身泉州晉江縣的誦帚宏思北上求戒,並邀請蕅益南下弘法。蕅益在所作《誦帚師往生傳》中,〔9〕寫道:
師諱宏思,一字如是,晉江溜澳人,族姓陳。髫年入郡之開元寺,禮湛然精舍肖滿全公爲師。剃發後,喜詩文,不理錢谷,氣節昂然,缁素鹹敬憚之。年二十七,忽發出世心,盟月臺心默師,及惺谷何居士,爲生死交。朝夕參究大事,忘形破格,風雨寒暑弗替也。時溫陵佛法久荒,聞熏乏種,師獨與惺谷,鼓舞數人,谒博山無異禅師,受具戒。叁創八關社,接引居士。從此溫陵缁素,始知有如來正戒。
根據蕅益所言,可知誦帚北上受具足戒,爲僧人表率,回到泉州後,爲居士授八關齋戒,爲閩南佛教複興開風氣之先。因此可以理解,出于對閩南佛教的了解,以及對戒律複蘇的重視,在《樵雲律師塔志銘》中,蕅益表達了對樵雲的深深尊敬。
作爲一名律師,樵雲真常的德行風範,也令當時的另一位高僧隱元隆琦敬仰不已。
隱元出身明福建省福清縣林氏,萬曆四十八年(1620)二月出家于福清黃檗山萬福禅寺,崇祯七年(1634)一月在黃檗山嗣法于費隱通容(1593-1661),爲臨濟宗第叁十二代傳人。隱元住持福清黃檗山十七年多,複興黃檗山爲東南一大禅宗叢林,開出臨濟宗黃檗派。南明永曆八年(1654)六月,隱元東渡長崎,弘法日本。1661年,隱元開辟京都黃檗山萬福禅寺,日本禅宗新派黃檗宗因而成立。作爲黃檗宗開祖,隱元受日本皇室賜號大光普照國師。其著述豐富,流傳至今。〔10〕
崇祯十二年(1640)樵雲圓寂時,隱元正住持福清黃檗山,曾經按照禅宗儀軌,上堂說法,表示追薦。當時情形,見于以下隱元語錄。
余初出家時,便聞公名,欲渴見而未能。一日,公過碧芝岩,道經黃檗。觀公德澤,潤如春膏,誠不虛平昔所慕也。別後余行腳遍參,經曆二十余年。及庚午回閩,複面公于芝山精舍。然間有議公未具佛祖爪牙,豈堪爲人師範。殊不知有一行過人,一德可嘉者,亦足爲濁世之標准。近聞歸寂石室,令人嗟歎不已。遂寄瓣香以表昔年之好。其徒淨塵令臺則上人,不遠五百裏而來,乞求法語爲助薦。
愧余學淺心粗,甯敢放言汙渎先輩面門耶。因見上人虔虔懇懇,似不得免。聊敘數言以塞來命。夫薦師之道,不須別求。別求終不得力。直須向自己腳跟下一刀兩斷,百了千當,不獨上人師祖已薦,乃至盡恒沙際一切師僧父母,有情無情,俱已薦矣。何故?悟則事同一家,不悟則萬別千差。上人果不外余言,異日到得與幺時,始信吾不汝欺也。〔11〕
隱元所言“余初出家時,便聞公名,欲渴見而未能”,可以理解爲,隱元出家後曾經考慮從樵雲律師受具足戒。由此可見,在隱元出家時,即萬曆四十八年(1620),樵雲在福建僧人中已經享有盛譽。
隱元又提到“然間有議公未具佛祖爪牙,豈堪爲人師範。殊不知有一行過人,一德可嘉者,亦足爲濁世之標准”,這跟蕅益在《樵雲律師塔志銘》提到的“不必揮塵豎拂,已可扶宗教之衰”,同樣表達擁護樵雲的意思。
樵雲因爲沒有嗣法于禅宗,不具備禅僧資格,因此受到非議,被認爲不能爲人師範,傳授門徒。這樣的批評可能來自當時流行的禅宗方面。然而,隱元與蕅益都肯定了樵雲作爲律師的弘法功績,表達了心中的敬仰。而蕅益更是說道:“屍羅再揭,樂邦橫截。不似諸方,證龜作鼈”,贊譽樵雲的弘揚戒律、歸心淨土,批評那些胡亂授受的諸方禅徒。
另外,隱元提到的“及庚午回閩,複面公于芝山精舍”,指的是崇祯叁年(1630)隱元離開福清黃檗山南下行腳時,途經漳州府芝山開元寺拜訪樵雲一事。當時隱元叁十八歲,爲一平凡行腳僧人,得到樵雲的接待鼓勵,心中感激,因此作詩表達敬仰之情。
白雲缥缈水潺潺,樵古風高得自閑。
借問老來端的意,又提玉斧斫芝山。〔12〕
後來,隱元住持福清黃檗山,成長爲一代高僧,又東渡日本弘法,創立黃檗宗。隱元平生也致力傳播戒律,在中日兩國開壇傳戒十六次,培養戒子無數,于重振日本佛教戒律,尤其功不可沒。〔13〕隱元的這種重視戒律的作風,應該受到了樵雲的影響。
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隱元在福清黃檗山傳戒。當時受戒弟子大眉性善的戒牒流傳至今。〔14〕從戒牒內容,可以了解到明朝佛教的傳戒情形,如叁壇漸進、叁師七證的程序,也可以了解到受戒對于僧人的重要意義。以下引用大眉性善戒牒的文字內容。
謹遵《大明會典》一玖。洪武叁年十月十叁日禮部尚書張呂本等奉聖旨。天下各寺院僧人們知道:如有僧人行童,願要遊方學道,習學經律,聽教參禅的,聽他出外參學。或在寺院,或在山林,共相講明經義,傳誦戒律,所遇官司毋得禁他。欽此欽遵。外,又遵《梵網經》雲: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孝順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一切人非人等,但受法師語,盡受得戒。故知千佛流傳,惟此一法,況戒爲入道之基,戒爲六度之首,十方叁世諸佛成道之根本,諸大菩薩修行之徑路,教中之正體者也。
茲據: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二十歲,法名性善,發菩提心,恭就黃檗山萬福寺戒壇,初壇于十二月初一日受沙彌戒;二壇于本月初六日受比丘戒;叁壇于本月初八日受菩薩戒。以此流通戒法功德,伏願今上皇帝聖躬萬歲,天下太平,民豐物阜,佛道同皇恩浩蕩,金輪與戒藏昌隆。填給牒文,聽許遊學參禅,勿令放逸,汙至牒者。
敕賜萬福禅寺臨濟正宗第叁十二世授戒和尚隆琦,羯磨阿阇黎隆瑞,教授阿阇黎隆宓,尊證阿阇黎隆瑗、性昺、性杲、海甯、明舟、明遠,引請阇黎性昙、無窮。
右牒給付菩薩戒弟子性善收執。
崇祯丁醜年十二月日給。〔15〕
如以上戒牒所示,根據明朝法律,僧人在受戒後才可以遊方參學,受到官府保護。聯系樵雲作爲“授戒和尚”,生平傳授戒子過千人的事迹,可知他的傳戒培養了許多具備比丘資格的僧人,從而促進福建僧人能夠外出參學,給福建佛教帶來活力,厥功甚偉。
叁、辟支岩下抱瑾瑜——支提住山
支提山位于福建省福甯州甯德縣城西,被認爲是《華嚴經》中天冠菩薩的道場,聞名遐迩。山內有支提寺,開創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原名支提山華嚴禅寺。明萬曆元年(1578),因敕賜改名支提山萬壽禅寺。
萬曆二十七年(1599),樵雲攜帶弟子如信前往支提山,開辟辟支岩道場,在此住靜十余年。萬曆四十年(1612),樵雲又在辟支岩擴建殿宇。在故鄉漳州的閑雲石室之外,辟支岩是樵雲用心興建的又一道場。清《支提寺志》卷叁以《明樵雲律師》爲題立傳,記錄樵雲事迹。
明樵雲律師。師諱真常。漳州張氏子。幼而托白,受具後律身清苦,過中不食。思諸佛以戒爲師,行持不怠。初,日新燦公奉敕爲護藏法師,住芝山開元寺,法席最盛。師往谒,道契爲友,因訂終南遊。
萬曆二十七年上支提,結茅王家地住靜。沿見危岩削壁,詢土人,曰:辟支岩也。師止下,遂依崖縛屋以居。岩最幽深,相連十余裏,多虎狼怪異。師與其徒如信處之志堅,啖荠茹蕨,不求世營,凡十余年所。
後回漳,于石室岩萬松嶺施茶叁載。時白晝有猛獸當路,行人震恐,師爲馴擾說戒,弭伏而去。德播遠近。時郡紳都憲王公志道,給谏顔公繼祖,魏公呈潤及諸當道善信請住開元。四方雲衲爭依之。師複開期,爲四衆廣授木叉大戒。
萬曆壬子回辟支,擴充殿宇,頓成奇觀。由是缁素不憚寒暑而往參焉。四十二年,燦公亦構南峰精舍,師踵前盟,適燦公腳疾作,不果。師因題其楣曰:巍然南山。蓋了夙願也。
崇祯間兩過大寺,檢閱皇藏。既而複往泉之開元,與相國張公瑞圖、大宗伯林公欲楫,稱方外契。及憨山清、永覺賢二大師,鹹重師戒,各有贈篇。崇祯己卯示寂于漳之久雲庵。弟子負舍利歸,塔于辟支。
《支提寺志》提及樵雲“複開期,爲四衆廣授木叉大戒”,卻沒有交代樵雲律師資格的養成過程。這與蕅益《樵雲律師塔志銘》相比,顯得有些疏略。但這則樵雲傳記,突出的也是樵雲作爲律師弘律傳戒的事迹。
如蕅益《樵雲律師塔志銘》所言,樵雲會下“戒子不啻萬指”,達千余人。這些戒子應該多數爲福建僧人,其中出身閩南的遠門淨柱(1601-1654)與亘信行彌(1603-1659),在明末佛教中尤爲傑出僧才。
遠門淨柱出身漳州龍溪縣,于支提山出家後,得戒于樵雲律師,後來嗣法于曹洞宗石雨明方(1593-1648)。遠門編撰《五燈會元續略》,主張禅宗青原系優越于南嶽系,于明末禅宗的曹洞與臨濟兩宗之爭中産生影響。〔16〕清《支提寺志》卷叁有遠門傳記,記錄遠門從樵雲學律,寫道:
國朝遠門禅師。師諱淨柱,鼾關其別號也。龍溪陳氏子。雖丱角補博士弟子員,屢試冠諸生,非其好也。年二十五,造山禮性賦山主剃染。納戒于樵雲律師,執侍一載,精練律藏,廣搜教秉。複砺志發明大事,遍參海內知識,緣契寶壽,遂嗣焉。
遠門出家時,爲明天啓五年(1625)。若以當年得戒推斷,可知樵雲傳戒始于天啓五年(1625)前後
。
亘信行彌出身泉州府同安縣蔡氏,十八歲在同…
《明末閩南高僧樵雲真常律師(林觀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