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屬于佛果的範疇。“本感應妙”、“本神通妙”、“本說法妙”、“本眷屬妙”以及“本利益妙”則直接導致了迹門十妙中的同類妙。通過這些相同類型的妙,智顗爲他的理論找到了足夠的依據,那就是佛教化衆生始終一貫,過去、現在、未來,恒久不變;另一方面,本門的獨特之處反映在只屬于本門的妙的種類。例如,“本國土妙”,“本涅槃妙”,“本壽命妙”。這叁種類型的妙說明,佛常駐其最初成佛之本國土,入本涅槃,並因此而有本壽命。
智顗強調本門的獨特之處,其用意在于高揚《法華經》的殊勝性。在智顗的體系裏,佛不同的教說被安排成循序漸進的向上階梯,衆生循此便能最終聽聞接受佛的終極說教。在智顗看來,佛的終極教導應該是表達最爲深奧的教義,而佛常駐本門正可以視爲這樣的教義。《法華經》首次揭示了這樣的教義,所以,《法華經》便理所當然的是佛陀的終極說教了。
另外,智顗通過解釋十妙的先後順序,來展示整個佛教無非是關于成佛因果,自行、化他之主旨,而十妙即具足因果十義。智顗謂:“法雖無量,十義意圓。自、他始終,皆悉究竟也。”
首先,前五妙是關于“自行”成佛因果。
1.境妙:實相之境本自有之,如如不變,故居于首。
2.智妙:與真理之境緊密相伴的是能照見解了這一客觀現實的智慧。所謂“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8〕
3.行妙:智爲行本,行譬喻爲足。由智導行,由行契智,入于證悟之道場。〔9〕
4.位妙:境、智、行叁法成乘,乘于是乘,便得修行之各種果位,“入清涼池,登于諸位”。〔10〕
5.叁法妙:這些階位乃住于象征佛秘密藏的叁軌(叁法)中,既寂而照。〔11〕其次,從第六到第十的後五妙是有關“化他”成佛之因果。
6.感應妙:這是有關佛陀赴機因應衆生的感召。佛“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機,機來必應”。〔12〕
7.神通妙:佛陀之應機由其神通的運用而得到了彰顯。謂“若赴機垂應,先用身輪,神通駭發”。〔13〕
8.說法妙:這是佛進一步以其教說導引衆生,“見變通已,堪任受道,即以口輪,宣示開導”。〔14〕
9.眷屬妙:這是佛說法的結果。謂“既霑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屬”。〔15〕
10.功德利益妙:這是從眷屬而來的結果:“眷屬行行,拔生死本,開佛知見,得大利益”。〔16〕
智顗的“十妙”理論是對佛教之修行綱領的解釋,如果佛陀的教旨在于會體悟理,那麼,自體起用,利益衆生便是證道後的自然結果。對智顗來說,“自行”必與“化他”結合才是佛道,方爲圓滿。
叁、從“叁軌妙”深入論述成佛因果
智顗迹門十妙中的“叁法妙”論述了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叁法之成一大乘。智顗認爲境、智、行叁妙乃是“修德叁軌”;“叁法”則是“性德叁軌”。真理之境即是真性軌相,契入真理之智慧是觀照軌相,獲得智慧之行乃是資成軌相。而修行證果諸位,則是修此叁法所證之果。〔17〕
“性德叁軌”是聯系“叁因佛性”〔18〕來說的。“真性軌”即“正因佛性”,是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觀照軌”是“了因佛性”,即衆生本具的獲得證悟實相智慧的能力;“資成軌”是“緣因佛性”, 指衆生潛在的積功累德的能力,能使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得到顯現,而成就佛果。其區別在于,“叁因佛性”乃成佛之因,是六道衆生何以皆能成佛的事實根據,而“叁軌”之法則是成佛之果,是“叁因佛性”得到開顯的最終結果。換言之,“叁因佛性”是“性德叁軌”。
在論述“叁軌”爲成佛因果時,智顗強調的是善惡之相即,以此囊括十法界之實相。他將輪回之“叁道”視爲成佛之因,而涅槃所具之“叁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則是成佛之果。有因才有果,果從因來,故因果相即一體。
首先,“煩惱道”即“般若德”。在智顗看來,世人總是將煩惱定義爲黑暗,而般若則能照破黑暗。其實,這只是一種概念的區分,以黑暗與光明相對,並將兩者分別與煩惱和般若聯系起來。這顯然帶有主觀性,是人爲的一種聯系。當我們了知客觀實相無分無別,根本沒有所謂的煩惱是暗、般若是明這類的概念定義時,就不再被主觀思想所束縛。也就是說,當煩惱不再有“暗”的含義時,般若即煩惱,又何須斷煩惱而求般若?當般若不再有“明”的含義時,煩惱即般若,又何來藉般若以破煩惱?從擺脫了概念束縛這個意義上來說,煩惱道即般若德也。
其次,“業道”即是“解脫德”。業道在人們的概念中是束縛身心的根源,而解脫即意味著得大自在。然而,智顗認爲,若人們深識諸法一體之理,業道和解脫的對立不過是心識的作用。既然心識能將其區分開來,也能將其合爲一體。只要不再將業視爲縛,就無所謂求得解脫。若不再視解脫爲自在,那又有什麼可得呢?所以說,業道即是解脫。
再次,“苦道”即“法身德”。智顗曰,當苦與生死、法身與樂聯系起來時,兩者就是對立的事物了。只要不再將一體之現實一分爲二,吾人就知道,苦非生死,何所可憂?法身非樂,又何所可喜?實相猶如虛空,無得亦無失,故苦道與法身相即。智顗強調叁道之所以與叁德不異,乃在于叁道具足成佛之因,而叁德則是成佛之果。有因才有果,果從因來,故因果相即一體,是名圓教上上智觀十二因緣得佛菩提。〔19〕
一方面,“叁軌”的叁個方面即是由真理之境界、解悟之智慧和修行之實踐組成。“叁軌”理論乃是智顗對一切佛法的總結,相當于傳統佛教中的教、行、證叁法。“教”相當于“觀照軌”,“行”相當于“資成軌”,“證”相當于“真性軌”。然而,傳統佛教中,佛之教法爲第一,其二是依佛的教法而修行,最後是依修行而證悟聖果。智顗的“叁軌”理論則高屋建瓴,先揭示衆生本具之實相境界爲一切修行之根本,依此而能起觀照之智慧,依智慧而生起修行。這就直接契入了衆生得以依教修行證果的根據,初始的修行之因即已包含了最終修行證果的必然性,因果連貫始終。故智顗的“叁軌”理論是統攝性因和結果的以成佛爲宗旨的圓滿學說。
聯系“十妙”來說,智顗的“叁軌”理論建立在真理、智慧、實踐、果位學說基礎上。佛陀成佛的曆程可分爲兩個階段:一是自度,二是度人。用智顗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化他。“自行”的曆程是由境妙、智妙、行妙、位妙、叁法妙這五個部分組成的。而“化他”的曆程則由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眷屬妙、功德利益妙這五個部分組成。“叁軌”是自行成佛中的最後一妙,起了概括前四妙的作用,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與第四妙“位妙”緊密相關,乃果位所系之處。誠如智顗稱:“叁法妙者,斯乃妙位所住之法也。”〔20〕對智顗來說,軌即是法,法即是軌,故叁軌亦稱叁法:“法者,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21〕
另一方面,智顗這一“叁軌”理論所闡明的是《法華經》所弘揚的一佛乘的宗旨。根據其學說,一佛乘就是由“叁軌”組成的。行者只有經由“真性軌”、“觀照軌”和“資成軌”所成之乘,方能直至覺悟成佛之道場。也就是說,叁軌就是“修德叁軌”。對于智顗來說,佛教中“叁軌”之法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因爲它包含了所有成佛因果。“本末含藏一切諸法”,宇宙本體和現象皆可以歸結爲“叁軌”之法,並由之來說明。“叁軌”成一大佛乘即是宇宙本體論;“叁軌”含藏諸法便是宇宙現象論。
“叁軌”的性質其實就是“一佛乘”,因爲“一佛乘”就由此叁法組成,一和叁皆不可一概而論。說一乘其實就是叁法,說叁法其實是一佛乘,因爲此“一佛乘”的內容極爲豐富,可以有不同的名相,且本體與現象合而爲一,密不可分。
也就是說,“叁軌”與“一佛乘”並非兩個分割的個體,而是一個互相契入的整體。形象地說,這兩者即非縱亦非橫,“不縱不橫,而叁而一。”〔22〕智顗將一佛乘之靈活而不可決定性用肯定、否定、雙重否定的公式來表達:(1)肯定的公式“亦一”所表達的是“第一義谛”〔23〕思想,乃實相的絕對性。這裏所指的是萬法歸“一佛乘”。(2)否定的公式“非一”所表達的是“如來藏”〔24〕思想,乃實相的功能性。具體指如來藏之含藏無量諸法門,佛陀因此而應機說數乘。(3)雙重否定的公式“非一非非一”所表達的是“第一義空”的思想,乃基于空性之上的起用,爲實相之善巧方便性,權中有實,實中有權。具體指的是,佛隨機說法,看似決定而非決定。說一佛乘之實而有叁法之權;說數乘之權而終歸一乘之實。
那麼,“叁軌”又是從何種意義上代表一切諸法的呢?這要從境妙、智妙以及行妙著手,因爲這叁類範疇將修行成佛的要素完整地圈點了出來:成佛解脫之谛理、契入真理之智慧以及個人之修行實踐,這叁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真理是爲體,智慧是爲宗,而實踐是爲用。叁者缺一不可,是成佛之大道,修行之要途。而“叁軌”便是體、宗、用的表征。故“叁妙”是成佛之因,“叁軌”是成佛之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一體,皆可以“叁軌”之法總括之。
若以“叁軌”總論,智顗指出:其一,境、智、行叁妙,“是因中所乘之叁軌”。“叁軌”所成之“一佛乘”則是“證果所住之叁軌”。其二,境、智、行是各別而說,“叁軌”之法是總合而說。其叁,“叁軌”與“叁妙”道出了修行成佛的本末。境、智、行叁妙是“性德叁軌”,是起始之本;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叁法是“修德叁軌”,是終結之末。
概而言之,“真性軌”代表所見之如如不動、不可破壞的實相真理,“觀照軌”代表能見真理之智慧,“資成軌”代表追求解脫之實踐。此叁者在藏、通、別、圓四教中的具體含義是不同的,有權、實之別。如果此叁法中每一法的含義各個有別,…
《天臺智顗的成佛因果論(沈海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