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嗔心淺探(釋聖醒)

  嗔心淺探

  編輯:釋聖醒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對嗔心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乃至過患、對治方法等作一膚淺的探討。首先簡單地探討嗔心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即對嗔心的大體形象、特征作一簡單的介紹;其次探討嗔心的過患及其苦報,以揭示嗔心對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帶來的困擾與重大危害。說明嗔心生起時,不僅會令吾人自損損他,並且也會摧毀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壞德、破壞名聞等亦無不由此而致。其不僅會給吾人的現生之修行帶來極大的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果報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著探討對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執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除嗔病之根,必須先要修無我觀以淡化私我之執,令嗔心不生。又說明修學慈忍是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習之不僅是吾人處世之妙方,也可成辦吾人出世之事業,對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脫皆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嗔心功德菩薩戒我執

  作者簡介:釋聖醒,閩南佛學院2007屆本科畢業生。

  佛法是智慧之學,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至尊至善的教育。他教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而更有質量、更有價值地實踐我們的人生乃至究竟解脫。因此吾人學佛的最高目的就是成佛,跳出叁界,永脫輪回。而嗔心在佛教裏,雖然僅屬于欲界的煩惱,色、無色界皆無,但此也意味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吾人如果不依法斷除此心,就連欲界都跳不出去,更何談叁界?故佛教諸多經論中都非常重視嗔心的調服,因其對衆生的危害是最爲猛烈的,如《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有雲:“如是以所得勝劣及緣自他義利等之意樂差別。複于猛緩、久暫諸門,應當了知。于惡行中。亦以煩惱猛利恒長者力大,然彼中尤以嗔恚力爲尤大。”〔1〕何以故?“因單具貪心,尚不致摧毀善根,而嗔心則可燒善根使盡。”〔2〕因此可以說嗔心就是導致吾人無始劫輪回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對此,《增一阿含經》中也有明示:“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3〕 鑒于嗔心對吾人修行乃至解脫之危害如此之大。所以本人認爲有必要對嗔心行相、過患、對治方法等作一膚淺的探討,以免自己在以後的修學過程中遭受嗔毒的禍亂,更望對嗔心繁重者有所啓發。

  一 、嗔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

  要對治嗔心,首先要對嗔心之名義、種類、行相有所認知,如抓賊,先需了解其大體形象、特征。嗔在《百法明門論》中爲六根本煩惱之一。嗔即嗔恚義,如《成唯識論》中有雲:“雲何爲嗔,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4〕此中所謂的苦即是叁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叁苦之因。嗔就是對于此叁苦之苦果,及造成叁苦之因的苦具生起恚恨之心,能使人身心熱惱,繼而遷怒于他人乃至一切衆生,輕則诟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國,喋血千裏,莫不由嗔心而起。因此嗔心是于苦境,欲解而愈困,不得超脫,而造成的一種破壞無忍心理。

  此嗔心所之生起可分叁類,即:(一)非理嗔:沒有外來惱亂,而自己憎恨,如我們有時在看到某一個人時,會無端地生起憎恨之心,不論對方做什麼,總是不對自己口味,厭惡之極;(二)順理嗔:受其他事物之惱亂,而生之憎恨,如他人對自己或自己喜愛的人不滿,或因他稱贊自己的怨家等等,總之是“惹我”了,所以死死地抱住“我”,我愛的你不可以害,我恨的你不可以愛而生起憎恨之心;(叁)诤論嗔:即由爭論是非,而起之憎恨。我的是對的,他的是不對的,于我爲是,于他爲非。爲穩守“我的”一定要和“非我的”幹到底。從以上對嗔心的叁種分類中我們可以發現,每一種都與我執有關,因此說我執就是嗔心生起的根本,而嗔心又是最能滋養增長我執的,不是嗎?嗔心一起,我執立馬膨脹,所有慧門,也立刻爲之閉塞。

  關于嗔的形相,一般可表現爲心口剛強,面色不和,多忿喜诤等。所以小隨煩惱中的忿恨、惱、害、嫉等,皆有嗔之體性;再者,當我們遭遇各種不適意境界,而有怨恨或委屈感受時,嗔恨心就已生起了。嗔心具體的相狀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爲五相,即:憎惡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此五相具足即稱爲圓滿嗔恚惡業,總之,嗔心就是由我執而産生的一種損害惡業。

  二、嗔心之過患及惡報

  衆所周知,嗔在佛法裏被列爲叁毒之一,又是叁毒之中最惡毒者。如《大智度論》中所言:“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5〕又有語雲“甯起貪見如須彌山,不起嗔恚如芥子許。”〔6〕可見其對我們進取佛道成就無上菩提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成分,故對其過患我們不得不熟知。那麼嗔心生起之後,究竟會形成那些過患即惡報呢?對此我們將從以下的幾個重要方面進行論述:

  (一)自他皆損

  如上文所雲,嗔心是叁毒最毒的,可以說是“毒之根”。因爲發嗔心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是雙重的罪惡,過失甚重,正如《成實論》中所雲:“又嗔爲兩惱,我自燒惱而後燒人。又嗔定爲地獄,以從嗔起業多墮地獄故。”〔7〕發過嗔火的人都可以有此體驗,當嗔心大發時,內心是難以平靜的,如同在烈火中燒烤一般,有著難以忍受的焦灼與痛苦。正如《本師傳》中所說:“生嗔心的人,臉一刹那變得非常的醜陋,縱然外表穿戴最好的飾物,也顯不出絲毫莊嚴;他的寶床最舒適也睡不安甯,輾轉反側,如處荊棘。”〔8〕因此,心懷嗔惱之人,其一切安樂皆被摧毀,立即陷入“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9〕的狀態,真是苦不堪言。

  並且嗔心生起時,不僅會使自己的內心失去平靜,還會破壞人際關系、身心健康等等。靜觀喜發嗔火者,大都喜說一些尖酸刻薄之語遷怒于他人。正如《方等叁昧行法序》中所雲:“或見毒蛇遍地吐毒向人,當知即是嗔恚相現。”〔10〕俗話也說“罵人沒好話”,對方若非寬宏大度者,自然也不會容忍,必當反唇相譏。于是,由于彼此皆不相容忍,而導致人我雙方之微小的矛盾不斷升級,什麼佛菩薩的教導乃至一切威儀道德,都抛之九霄雲外去了。更有甚者是自己躲起來生悶氣,不吃不喝,別人好言來相勸,還惡言冷語相加。甚至有時雖時過境遷,內心中還是粘著嗔境不放,一直處于憤懑之中;在言行裏,也經常體現出煩躁狂亂的情緒,惱害、報複等心橫生,不僅由此滋生了諸多惡業,而且也給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以醫學上也認爲:經常受到嗔恚情緒刺激的人,大都會産生高血壓、心髒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又《翻譯名義集》中亦雲:“貪欲致老,嗔恚致病,愚癡致死。”〔11〕故嗔恚對我們的人際關系、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嚴重的破壞。

  綜上可見,嗔心生起時,首當其沖成爲受害者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此,當嗔火燃心之時,吾人應首先反省自己,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修學忍辱等加以對治,否則以自我爲中心,就認爲我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又不能傾聽他人忠告,我行我素,嗔惱與他 ,如此則成不明事理,不講情面,藐視因果,自暴自棄,喪失善心,喪失風度等自損損他之大惡,行者可不慎之!

  (二)劫功德財

  嗔恚之害,不僅會造成我們人際關系的破裂,影響自己身心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摧毀我們長久以來所積集的善法功德,令我們煩惱增盛,破壞吾人現在未來之可愛善果,所謂“—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 吾人在修行過程中辛辛苦苦所積累的功德法財,由于一念無名火起,即可燒個精光。何以故?因佛教裏所說的功德與福德不同,功德即是定慧,一發脾氣,定必退失,並且在吾人在心頭存有嗔恨惱怒之時,自性之智慧光明自然也就不得以顯現,如此定慧皆失 ,故說火燒功德林。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入行論》中也曾說過:“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12〕又雲:“由起刹那嗔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所集諸善。”〔13〕佛在《遺教經》中就也曾諄諄教導我們:“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14〕可見嗔心實爲摧毀劫取我們功德法財之一大怨賊啊!雖然平素所修的福德不會失去,但是由于經常發脾氣的緣故,也會招人討厭,不喜與之來往,正如《諸經要集》中所雲:“複多嗔恚,面貌醜陋,人所憎惡。”〔15〕

  因此,吾人必須時刻警惕之。尤其我們是修學大乘法門者,更應了知諸法如夢如幻之理,凡事不動無名火,不生煩惱魔。此嗔火不僅燒不到我們,而且會轉化成智慧之光,吾人修學解脫才有望。否則任憑怨賊在心,自盜家珍,即使吾人再精進修學也難以進步,因此吾人必須時刻預防之、調服之。

  (叁)失菩薩戒

  衆所周知,作爲一名志求佛道的大乘行者,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必須以接引衆生爲第一要務,因此就要求行者不論什麼時候與衆生來往都應以親切之感,和顔悅色地與衆生相處,如果常對衆生生嗔心,則必與自己所受之菩薩戒相乖,與道相違,與衆生及佛道皆相遠離,所以其罪亦是很重。故《瑜伽菩薩戒》中就有規定,如果菩薩長養自己的嗔恨之心,于行爲上,對人惡言相向甚至使用暴力傷害;于情緒上,內懷猛利忿恨意樂,且對方道歉時還耿耿于懷,不接受其悔過,不能忍辱,不願舍棄自己的冤氣,不願化幹戈爲玉帛,即犯重罪,失菩薩戒。天臺《菩薩戒疏》中亦雲:“第九嗔心不受忏謝戒。夫爲菩薩忍辱爲懷,而反嗔毒蘊積內心傷慈損道。劫功德賊無過嗔恚,今生微恨當爲大怨故製重罪。”〔16〕

  因此,對我們修學佛法者而言,不可不慎也。如若依然慣以世智辯聰、意識思維來爲人處事,即以自我意識爲中心,我行我素,忽視他人的存在,常常喜歡把…

《嗔心淺探(釋聖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