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釋道滿)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

  編輯:釋道滿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解深密經》是唯識學上最早的文獻之一,最能表現唯識學的要義,且不共他宗所依,是研究唯識必學的一部經典。關注瑜伽行派的唯識學者,沒有不首肯此經的。經中的阿賴耶識義、叁性叁無性說、種姓論、識變義等都是唯識學上重要的唯識問題。其中,有的說明更爲後來的唯識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權威教證。基于此論,本文將循著唯識學發展的曆史過程,對經中的唯識要義進行闡述,分析本經與後來唯識論典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唯識學的發展作一個大致的探討,盡可能把早期唯識學思想呈現出來,從而使學者能把握其發展線索,對唯識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比較明確與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阿賴耶識叁性叁無性影像門唯識種姓各別

  作者簡介:釋道滿,閩南佛學院2007屆本科班畢業生。

  在印度大乘佛法中,與中觀學派並稱爲二大學派的是瑜伽行派,它是一門極有條理、極有系統、極有組織的學說。同其他佛教學說的發展軌迹一樣,唯識思想也是經過從不完善到完善、不成熟到成熟的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曆程,並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複雜的思想體系。然不同時期的唯識思想、乃至不同論師的唯識思想都不盡相同,相互之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

  唯識學說,一般說來是萌芽于《解深密經》或《瑜伽師地論》,經《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到《攝大乘論》形成體系階段,最後到《唯識叁十頌》或《成唯識論》達到最完整、最全面、最頂峰。

  而《解深密經》對于唯識的要義,差不多都已涉及,後來的唯識論師從各個不同角度對唯識教理的完善,也只是對經中要義的進一步發揮。《解深密經》所包含的思想,本是極廣泛的,但如舉其大要,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在間斷的六識外,確立阿賴耶識的存在,雖還沒有明顯的以之爲第八識,但已肯定地把它視作一個獨立的識體,作爲輪回的主體,爲系縛的聯系者;其二,唯識學所說的叁性叁無性義,在本經中都有詳盡的說明,後代唯識學對此雖作種種不同論說,但根本義皆不出本經;其叁,爲唯識學上一個重要的論題,且在佛教展開激烈的論爭,至今仍爲佛教一大懸案——叁乘一乘究竟的問題,在本經中也有很好的論述;其四,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影像唯識說,成爲後來論證唯識的權威教證。此外還有種種,都是唯識學上的重要問題。所以說:“學唯識學,不研究《解深密經》,不能得唯識的心要。”〔1〕

  本文試圖對《解深密經》的這四種唯識要義進行闡述,分析說明本經與後來唯識論典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唯識學的發展作一個大致的探討,盡可能把早期唯識學思想呈現出來,從而使學者對于唯識學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明確與清晰的認識。

  一、阿賴耶識的比較研究

  阿賴耶識是唯識學理論構架的基石,可以說,唯識學若離開賴耶識之論述,是不能稱其爲唯識學的,其功能就像一座大廈缺了一根頂梁柱不能築成大廈一樣,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論辯“阿賴耶識”發展說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種學說不可能一下子就冒出來,必有其發展的過程,然而這種龐大複雜的思想體系開始到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呢?對此,近代教內法師、學者們作了種種論述,但是否真如某些法師所說的賴耶思想是“導源于阿含的識的思想,經部派佛教的醞釀、催生”〔2〕而産生的呢?亦即阿賴耶識思想是隨著曆史演化發展而來的,個人認爲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大家都知道,唯識學是大乘學說,應該有其相應的大乘經典,這就是最能表現唯識學要義,而且不共他宗所依的《解深密經》和《大乘阿毗達磨經》。假如說唯識的賴耶思想是淵源于原始佛教,萌芽于學派思想,那麼,不就變相地說明這兩部唯識經典只是由印度唯識論師爲了闡揚唯識學說而撰寫出來、非佛陀親口言說的嗎?顯然,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不可否認,在《阿含經》和部派佛教的某些教義中,確實存在著阿賴耶識思想,但這絕不能說明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就是從《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賴耶識思想發展而來的。〔3〕

  佛陀是一切智者,“其智慧甚深無量,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隨宜說法意趣難解”,〔4〕大小乘皆爲佛說,阿賴耶識概念是直接建立在大乘經典上的。之所以在小乘經典能找到阿賴耶識思想,是因爲佛陀在聲聞經教中有以隱密相而說過。由于阿賴耶識的教法極爲深細,不爲凡夫、小乘所能解,且阿賴耶識的教法,乃爲求一切智智之菩薩而設,凡夫、小乘不求此智。由于此等原因,故佛陀不爲凡夫、小乘根機明說阿賴耶識這一甚深微妙之法。雖則如此,但爲建立根本法體,佛陀還是在聲聞經教中以隱密相說出了阿賴耶識。關于這一點,無著論師在《攝大乘論》中也有說到:

  複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于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爲說。若諸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爲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複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5〕

  從上所述可知,唯識學的賴耶思想不是經由《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賴耶識概念發展演繹過來的,而是直接建立在大乘唯識經典——《解深密經》和《大乘阿毗達磨經》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成熟而來的。

  基于這種觀點,本文在探討阿賴耶識意義發展時,不涉及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中的賴耶概念。

  (二)阿賴耶識的提出及其意義

  原始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反對婆羅門教的梵天創世說,更不承認有一個常存不變的自我。基于此種理論,佛陀提出了“無我”的業力觀,認爲衆生由于無明貪癡等煩惱,造作諸業,招感果報,以致長淪苦海不得出離。然而在這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轉中,並沒有一個固定常恒不變的主體,這就是原始佛教提出的“無我而有業果輪回”的業力觀。

  佛陀宣揚此自己所證的真理,一掃當時印度各宗教神權的主宰與實我的計執。但這種教法含義太深奧,有鑒于當時那些妄執深重的衆生根機未熟,恐未了解。所以佛陀對此並未做進一步的說明,然爲建立根本法體,又不能不說,故以微言密意著其義。〔6〕

  部派佛教以後,當一些論師開始對主體觀念作深一步研究時,發現這種說法在表相上看來,似乎存在著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原因在于既是無我,業果支配的又是誰?衆生在流轉中的業力如何保持不失?在《俱舍論》卷叁十的《破我品》有一段內容可以集中反映了當時論師們的疑惑:

  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爲說阿誰流轉生死?……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刹那滅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若實無我,業已滅壞,雲何複能生未來果?〔7〕

  在他們看來,必須要建立一個主體,否則無法交代記憶的保持問題、自我的承擔問題、自我的責任問題。由于佛陀在聲聞經教中只是以隱密相的形式說了賴耶概念,故致使論師們在聖教中無法找到答案。因而各派論師們爲了解決這個棘手而又根本的問題,紛紛提出了種種類似的主體的設想。例如:說一切有部的“命根”概念;犢子部的“勝義補特伽羅”;上座部的“有分識”;大衆部的“根本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分別論者的“細心說”。同時連帶到知識的累積、記憶的保持、業力的傳帶等問題,于是又有無表色、無表業、不失法、隨眠、種子等觀念産生以作中介。總之,部派佛教爲了說明輪回,不得不在無我的觀念下成立一個特殊的主體觀念及連接前因後果的媒介概念,以解決輪回主體及業力相續的問題。雖然他們的這些說法,按無著菩薩來說,無一不是阿賴耶識的密說,〔8〕但他們建立的理論並非盡善,這是不可否認的。

  《解深密經》的出現,標志著瑜伽行派的興起,這個問題也隨之得到了圓滿的解決。《解深密經》首先提出“一切種子識”的觀念,作爲輪回的主體,又用“種子說”來交代業力相續,並說此識與種子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一個整體,種子識是總名,它的內容就是種子,舍種子外,此識並無內容,是故名爲一切種子識。如《心意識相品》雲:

  廣慧當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9〕

  六道衆生在輪轉生死過程中,不論是用哪種受生形式生起,最初都必須依賴“一切種子心識”作爲生命主體出現,與父精母血和合,才能構成生命。此中“一切種子識”猶如瀑流一樣,不斷地在生滅流轉,刹那無常,雖是刹那生滅,然又是相續不斷的,所以“一切種子識”非是常恒不變的主體。至此,“無我而有業果輪回”這個困擾人們許久的難題終于塵埃落定了。因此,《解深密經》提出的“一切種子識”具有其特殊的深義和廣義,乃至在唯識學的發展史上都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叁)《解深密經》的“一切

  種子識”說及其發展後期唯識學中阿賴耶識“能藏、所藏、執藏”的意義,在《解深密經》中還沒有這種說法。因此,“從早期唯識學的經論中,尋求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說法,應有助于厘清阿賴耶識最初的性格”。〔10〕最早提出阿賴耶識概念的經典不用說一定是《解深密經》,論典可以說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不過在這最初的唯識經論中,阿賴耶識主要還是扮演著“輪回主體”這一角色。投趣于六道的衆生中,不論其是以哪一…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釋道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