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僧格未養成,戒律未經身,只是從一家搬到了另一家,毀了弟子的法身慧命,造成僧團更大的損失。若有百年樹人的宏偉規劃,常住道場即便我爲師者一個住著,弟子們一個一個送去接受如法如量適時的戒律教育,養成僧格,至少經叁五年後再回來住持道場,昌隆法門則是指日可待。所以法藏法師于《僧教育製度之建立》一文中分析了這其間的利害關系,呼籲爲師者端正度人的發心,致力于培養一代合格的僧才。很多出家者糊塗中進入佛門,亟須爲師者的正確引導。不可否認,有些人沖著師父的地位出家,出家後心甘情願隨著師父做世間事業,就此說來,爲師者責任更爲重大。
四種和尚中,有法有食,有法無食都足以爲師;無法無食,無法有食則不堪爲師。因此,師徒之間應審慎選擇,從發心、戒律規定的條件乃至雙方的因緣。這種慎重選擇並非世俗的婚嫁,聖嚴法師于《略論出家與投師》中指出現實中師資的錯誤發心,又風趣地道出一般人選擇理想剃度師的心態:剃度師應是道德高、學問好、處事誠懇、待人和藹、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既有嚴父的氣質,也有慈母的心懷,能對徒弟視同骨肉,愛護備至。……最後指出正確的心態:所謂度,亦同渡,以師爲船舫爲橋梁,假師接引之力,通過生死關口。不要忘恩也不要纏縛于俗情中。〔29〕
總而言之,師資之間非常有必要先行選擇,師對資的選擇標准爲:是否好樂佛法,是否願意接受師長之教導等。資對師的選擇標准爲:是否有法之教導,是否勤于教授,與大衆是否和合相處,是否已經成就出家人的德行等。當然,雙方也應考慮一定的緣分,即使對方再好,若無師徒之緣,也無法增長善法。此時爲了對方的法身慧命,爲了佛法的命脈,當然可以推薦他禮拜他人爲師了。
(二)剃度出家
十叁難十六遮之審查是對欲出家者外在條件的要求,其內在的正確發心應是爲了出世俗家、出叁界家而得解脫自在。爲師者不但要對弟子進行外在審查,而且要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弟子發解脫輪回、成就佛道的大心。內外結合即是身心上的全面要求,此身心兩方面總括出家的種類:一者身心俱出家是最上等的出家;二者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形象上雖然出家了,但內心還眷戀著五欲六塵的生活;叁者心出家而身不出家,這是聖位菩薩所示現,內心已得到徹底的解脫自在而身處紅塵以同事方式攝受衆生。
出家者雖首先秉持聲聞戒律爲標志,但諸佛成就佛道皆于人間出家而成,菩薩修行亦複如是。故《華嚴經》雲:“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舍國財,爲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衆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出家功德經》雲:“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無量。譬四天下滿中羅漢百歲供養,不如有人爲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無邊。”此經同時顯示了阻礙他人出家的無量過失:“若爲出家者作留礙抑製,此人斷佛種。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癞病,死入黑暗地獄,無有出期。”〔30〕所謂初發心即成佛道,真爲解脫出家者其功德與佛齊等。
剃度出家與受沙彌十戒在原始律典《四分律》中是一席完成,現在一般是分期進行。行者進入佛門經半年以上的個人適應及師資之間的考量,平時進行遮難之觀察及佛法之教育。行者覺得自己足以堪任修學佛法、堪擔如來家業,應恭請和尚爲自己剃度。剃度出家可以同時受五戒,若未剃度前已受五戒此時則不需重複。剃度後再經過半年或一年的修學,應其師及衆僧之認可則可受沙彌十戒,形同沙彌與法同沙彌之間應該有這樣一段時間的考核。弘一大師也說:“剃發已,先以五戒調伏其心,久處六月,給侍衆僧,信樂漸增,待限滿已,和僧爲授十戒。”〔31〕
剃發與授十戒都應由和尚向大衆僧申請,一方面是大衆僧籍此會議衡量和尚是否有度人之資格,另一方面使大衆僧都知道僧團增加了新成員,不至于俗人詢問時無法給予確切的答案。〔32〕
剃發出家與授十戒都有一定的儀式,除原始律典中簡單的儀式外,祖師大德也根據需要另外作了編訂。就剃發出家而言,可參考的資料有道宣律師《行事鈔·沙彌別行篇》、弘一大師《剃發儀式》、廣化法師《出家剃發儀軌》(兼授十戒)、〔33〕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本文不編訂儀式也不照錄儀式,僅以弘一律師編訂的《剃發儀式》爲藍本作一概括說明。
《剃發儀式》的結構組織:首先說明此儀式的來源,這是依元照律師所編〔34〕的稍加增減,元照律師所編儀式是依道宣律師的作增減重新編訂而成。〔35〕應該說各種版本基本上是依道宣律師之本,並根據一時一地的需要作了改編。接著說明使用者于開示或儀式上“宜觀機而酌定之”,告誡無須墨守成規,弘一大師本人對于祖師所編訂的稍作增減也是本于適用爲首位,“匪敢擅鼠古本”。最後附有剃發位置圖,剃發之前應作何准備等手續說明。
整個儀式共分十項:1.選處設座。選擇大殿或法堂等如法處所,如剃發位置圖布置整個道場;2.師僧入堂;3.白衆召入;4.入衆請師,引禮師引導行者入衆後,激發並教導行者發誠懇心恭請二師爲和尚與剃發阿阇黎;5.辭親脫素,拜別父母,脫去俗衣,穿上僧服;6.策導禮佛,阿阇黎開導出家的難能可貴,引導禮佛;7.落發披衣;8.授歸教誡;9.自慶禮謝;10.祝贊回向。整個儀式樸素而隆重,若落發前尚未受五戒,可于第八項受叁皈依後接著受五戒。
莊重的儀式淨化心靈,令人終身難忘,一直策勵著行者將來的修道,每一個儀式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沖擊與提升。剃發是出家生活的開始,出家僧人都將之視爲人生的一大轉折,標志著經過慎重選擇之後的新生命的開始,所以很珍惜也常常以此純潔的初發心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反省與進步。行者辭別父母尊長,感恩他們的生養之恩,除去俗衣,換上了僧裝,發願放棄世間的恩愛修行無爲法,“流轉叁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爲,真實報恩者”,如此才是真實的究竟的報答父母大恩。剃發阿阇黎的教導與隨喜贊歎銘記于心:“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得到和尚的慈悲攝受落發以後,即如大衆所唱念的那樣發起大願:“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自己慶幸不已:“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福願與時會,我今獲法利。”
(叁)受沙彌戒
授十戒的儀式,可參考的資料有道宣律師《行事鈔·沙彌別行篇》、〔36〕《隨機羯磨·諸戒受法篇》;續明法師《戒學述要》;見月律師《傳戒正範》;平興寺編《南山律作持系列叁·初壇沙彌戒》。後二是叁壇大戒中的初壇沙彌戒,可用其正授戒體部分,其余的複雜程序可酌情刪減。聖嚴法師于《戒律學綱要》中對續明法師的授十戒儀式稍作刪減。〔37〕今依平興寺所編《南山律作持系列叁·初壇沙彌戒》爲藍本解說如下。
受前忏悔共分五部分:
第一,新戒進堂儀。主要分四步:1.請引禮師;2.啓請貼單;3.申明戒堂規則;4.上供。此處分工相當明確,新戒報到首先是由客堂統一安排。故此時皆由知客負責,待人員全部到齊,所規定的戒期時間一到,知客師即依禮節把新戒的一切教育托付給引禮師,因此第一步就是請引禮師;第二步啓請貼單中,引禮師接受知客師的托付,轉請和尚爲新戒授十戒,和尚允許後向新戒介紹諸引禮師並交付香板付與職責;第叁步,則是和尚令引禮師向新戒宣讀戒堂規則,後略作開示。最後,引禮師按身材高矮等將新戒作重新編排,以利于練習威儀、審問遮難及平時的管理;第四步附有戒期上供之儀軌,並說明戒期中每天都上供。
第二,集僧淨壇。這主要是以大悲咒的功德清淨壇場,祈願受戒過程順利無障礙,共四步:1.鳴鍾集衆,有120下的鳴鍾方法圖,非常直觀明了;2.聞鍾說偈,此二步是每次集衆之常軌,故後面諸程序都略指此處所集;3.正行淨壇,這裏使用的是平常法事活動的淨壇儀軌,念大悲咒清淨壇場;4.回向。
第叁,禮佛忏悔。此爲忏悔叁世罪,由引禮師帶領禮五十叁佛,禮佛前稍作開示,禮佛後念誦大乘忏悔文並回向。此處特別交代,在這一項活動前後的時間裏,引禮師應多安排時間教導新戒學習佛門禮儀,訓練僧人的基本禮節。如合掌、頂禮等行住坐臥四威儀,穿海青、搭衣、展具等。
第四,請戒開導。如平常一樣以隆重的儀軌迎請和尚,而後和尚作詳盡開導,令認識出家之可貴,認識戒法等四科名義,令發心受戒、學戒、持戒。
第五,露罪忏悔。主要是向新戒開示十叁重難十叁輕遮,以此審查新戒的清淨與否,後帶領他們勵力忏悔:1.集衆迎請羯磨師;2.進堂禮請羯磨師帶領忏悔;3.羯磨師作忏前開導,主要是十叁重難十叁輕遮;4.本堂露罪,羯磨師以十叁重難十叁輕遮審問新戒;5.佛前忏悔,羯磨師慈悲開示並領之忏悔。
正授儀軌分十叁項,應先于早晨集衆作單白羯磨告知准備給新戒授十戒。正授中:1.集衆迎請和尚及羯磨師二者;2.和尚說法開導;3.恭請叁寶證明、護法護持;4.羯磨師審問十叁重難及十叁輕遮;5.羯磨師略爲開示,以叁歸叁結爲之正授戒體;6.和尚禀宣十戒,新戒發心奉持;7.和尚宣說十戒的功德;8.略示四依法之名;9.介紹沙彌五德;10.略說六念並令持之不忘;11.說十數,即十種正確的修行觀念;12.受衣缽;13.囑咐以後常隨師學法。
這是叁壇大戒中隆重的初壇儀式,若人數少可簡單化。如果道場人數少,一個和尚一個阿阇黎就可以給予先叁歸納受戒體後宣戒相這樣如法的傳授十戒,無須將之視爲難途。受戒前之忏悔已經融入平時的生活修行中,而非留待受戒時大家一起再忏悔。聖嚴法師感歎中國很多道場很多師長很少履行這一神聖責任,而把…
《沙彌階段的基礎教育(釋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