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僧格未养成,戒律未经身,只是从一家搬到了另一家,毁了弟子的法身慧命,造成僧团更大的损失。若有百年树人的宏伟规划,常住道场即便我为师者一个住着,弟子们一个一个送去接受如法如量适时的戒律教育,养成僧格,至少经三五年后再回来住持道场,昌隆法门则是指日可待。所以法藏法师于《僧教育制度之建立》一文中分析了这其间的利害关系,呼吁为师者端正度人的发心,致力于培养一代合格的僧才。很多出家者糊涂中进入佛门,亟须为师者的正确引导。不可否认,有些人冲着师父的地位出家,出家后心甘情愿随着师父做世间事业,就此说来,为师者责任更为重大。
四种和尚中,有法有食,有法无食都足以为师;无法无食,无法有食则不堪为师。因此,师徒之间应审慎选择,从发心、戒律规定的条件乃至双方的因缘。这种慎重选择并非世俗的婚嫁,圣严法师于《略论出家与投师》中指出现实中师资的错误发心,又风趣地道出一般人选择理想剃度师的心态:剃度师应是道德高、学问好、处事诚恳、待人和蔼、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既有严父的气质,也有慈母的心怀,能对徒弟视同骨肉,爱护备至。……最后指出正确的心态:所谓度,亦同渡,以师为船舫为桥梁,假师接引之力,通过生死关口。不要忘恩也不要缠缚于俗情中。〔29〕
总而言之,师资之间非常有必要先行选择,师对资的选择标准为:是否好乐佛法,是否愿意接受师长之教导等。资对师的选择标准为:是否有法之教导,是否勤于教授,与大众是否和合相处,是否已经成就出家人的德行等。当然,双方也应考虑一定的缘分,即使对方再好,若无师徒之缘,也无法增长善法。此时为了对方的法身慧命,为了佛法的命脉,当然可以推荐他礼拜他人为师了。
(二)剃度出家
十三难十六遮之审查是对欲出家者外在条件的要求,其内在的正确发心应是为了出世俗家、出三界家而得解脱自在。为师者不但要对弟子进行外在审查,而且要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弟子发解脱轮回、成就佛道的大心。内外结合即是身心上的全面要求,此身心两方面总括出家的种类:一者身心俱出家是最上等的出家;二者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形象上虽然出家了,但内心还眷恋着五欲六尘的生活;三者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这是圣位菩萨所示现,内心已得到彻底的解脱自在而身处红尘以同事方式摄受众生。
出家者虽首先秉持声闻戒律为标志,但诸佛成就佛道皆于人间出家而成,菩萨修行亦复如是。故《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此经同时显示了阻碍他人出家的无量过失:“若为出家者作留碍抑制,此人断佛种。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入黑暗地狱,无有出期。”〔30〕所谓初发心即成佛道,真为解脱出家者其功德与佛齐等。
剃度出家与受沙弥十戒在原始律典《四分律》中是一席完成,现在一般是分期进行。行者进入佛门经半年以上的个人适应及师资之间的考量,平时进行遮难之观察及佛法之教育。行者觉得自己足以堪任修学佛法、堪担如来家业,应恭请和尚为自己剃度。剃度出家可以同时受五戒,若未剃度前已受五戒此时则不需重复。剃度后再经过半年或一年的修学,应其师及众僧之认可则可受沙弥十戒,形同沙弥与法同沙弥之间应该有这样一段时间的考核。弘一大师也说:“剃发已,先以五戒调伏其心,久处六月,给侍众僧,信乐渐增,待限满已,和僧为授十戒。”〔31〕
剃发与授十戒都应由和尚向大众僧申请,一方面是大众僧籍此会议衡量和尚是否有度人之资格,另一方面使大众僧都知道僧团增加了新成员,不至于俗人询问时无法给予确切的答案。〔32〕
剃发出家与授十戒都有一定的仪式,除原始律典中简单的仪式外,祖师大德也根据需要另外作了编订。就剃发出家而言,可参考的资料有道宣律师《行事钞·沙弥别行篇》、弘一大师《剃发仪式》、广化法师《出家剃发仪轨》(兼授十戒)、〔33〕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本文不编订仪式也不照录仪式,仅以弘一律师编订的《剃发仪式》为蓝本作一概括说明。
《剃发仪式》的结构组织:首先说明此仪式的来源,这是依元照律师所编〔34〕的稍加增减,元照律师所编仪式是依道宣律师的作增减重新编订而成。〔35〕应该说各种版本基本上是依道宣律师之本,并根据一时一地的需要作了改编。接着说明使用者于开示或仪式上“宜观机而酌定之”,告诫无须墨守成规,弘一大师本人对于祖师所编订的稍作增减也是本于适用为首位,“匪敢擅鼠古本”。最后附有剃发位置图,剃发之前应作何准备等手续说明。
整个仪式共分十项:1.选处设座。选择大殿或法堂等如法处所,如剃发位置图布置整个道场;2.师僧入堂;3.白众召入;4.入众请师,引礼师引导行者入众后,激发并教导行者发诚恳心恭请二师为和尚与剃发阿阇黎;5.辞亲脱素,拜别父母,脱去俗衣,穿上僧服;6.策导礼佛,阿阇黎开导出家的难能可贵,引导礼佛;7.落发披衣;8.授归教诫;9.自庆礼谢;10.祝赞回向。整个仪式朴素而隆重,若落发前尚未受五戒,可于第八项受三皈依后接着受五戒。
庄重的仪式净化心灵,令人终身难忘,一直策励着行者将来的修道,每一个仪式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冲击与提升。剃发是出家生活的开始,出家僧人都将之视为人生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经过慎重选择之后的新生命的开始,所以很珍惜也常常以此纯洁的初发心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反省与进步。行者辞别父母尊长,感恩他们的生养之恩,除去俗衣,换上了僧装,发愿放弃世间的恩爱修行无为法,“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如此才是真实的究竟的报答父母大恩。剃发阿阇黎的教导与随喜赞叹铭记于心:“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得到和尚的慈悲摄受落发以后,即如大众所唱念的那样发起大愿:“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自己庆幸不已:“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三)受沙弥戒
授十戒的仪式,可参考的资料有道宣律师《行事钞·沙弥别行篇》、〔36〕《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续明法师《戒学述要》;见月律师《传戒正范》;平兴寺编《南山律作持系列三·初坛沙弥戒》。后二是三坛大戒中的初坛沙弥戒,可用其正授戒体部分,其余的复杂程序可酌情删减。圣严法师于《戒律学纲要》中对续明法师的授十戒仪式稍作删减。〔37〕今依平兴寺所编《南山律作持系列三·初坛沙弥戒》为蓝本解说如下。
受前忏悔共分五部分:
第一,新戒进堂仪。主要分四步:1.请引礼师;2.启请贴单;3.申明戒堂规则;4.上供。此处分工相当明确,新戒报到首先是由客堂统一安排。故此时皆由知客负责,待人员全部到齐,所规定的戒期时间一到,知客师即依礼节把新戒的一切教育托付给引礼师,因此第一步就是请引礼师;第二步启请贴单中,引礼师接受知客师的托付,转请和尚为新戒授十戒,和尚允许后向新戒介绍诸引礼师并交付香板付与职责;第三步,则是和尚令引礼师向新戒宣读戒堂规则,后略作开示。最后,引礼师按身材高矮等将新戒作重新编排,以利于练习威仪、审问遮难及平时的管理;第四步附有戒期上供之仪轨,并说明戒期中每天都上供。
第二,集僧净坛。这主要是以大悲咒的功德清净坛场,祈愿受戒过程顺利无障碍,共四步:1.鸣钟集众,有120下的鸣钟方法图,非常直观明了;2.闻钟说偈,此二步是每次集众之常轨,故后面诸程序都略指此处所集;3.正行净坛,这里使用的是平常法事活动的净坛仪轨,念大悲咒清净坛场;4.回向。
第三,礼佛忏悔。此为忏悔三世罪,由引礼师带领礼五十三佛,礼佛前稍作开示,礼佛后念诵大乘忏悔文并回向。此处特别交代,在这一项活动前后的时间里,引礼师应多安排时间教导新戒学习佛门礼仪,训练僧人的基本礼节。如合掌、顶礼等行住坐卧四威仪,穿海青、搭衣、展具等。
第四,请戒开导。如平常一样以隆重的仪轨迎请和尚,而后和尚作详尽开导,令认识出家之可贵,认识戒法等四科名义,令发心受戒、学戒、持戒。
第五,露罪忏悔。主要是向新戒开示十三重难十三轻遮,以此审查新戒的清净与否,后带领他们励力忏悔:1.集众迎请羯磨师;2.进堂礼请羯磨师带领忏悔;3.羯磨师作忏前开导,主要是十三重难十三轻遮;4.本堂露罪,羯磨师以十三重难十三轻遮审问新戒;5.佛前忏悔,羯磨师慈悲开示并领之忏悔。
正授仪轨分十三项,应先于早晨集众作单白羯磨告知准备给新戒授十戒。正授中:1.集众迎请和尚及羯磨师二者;2.和尚说法开导;3.恭请三宝证明、护法护持;4.羯磨师审问十三重难及十三轻遮;5.羯磨师略为开示,以三归三结为之正授戒体;6.和尚禀宣十戒,新戒发心奉持;7.和尚宣说十戒的功德;8.略示四依法之名;9.介绍沙弥五德;10.略说六念并令持之不忘;11.说十数,即十种正确的修行观念;12.受衣钵;13.嘱咐以后常随师学法。
这是三坛大戒中隆重的初坛仪式,若人数少可简单化。如果道场人数少,一个和尚一个阿阇黎就可以给予先三归纳受戒体后宣戒相这样如法的传授十戒,无须将之视为难途。受戒前之忏悔已经融入平时的生活修行中,而非留待受戒时大家一起再忏悔。圣严法师感叹中国很多道场很多师长很少履行这一神圣责任,而把…
《沙弥阶段的基础教育(释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