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祖道信禅師的佛學思想(常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會這樣做的用意。從《大智度論》標明的“理之一行叁昧”的文字內容來看,似乎它只是談到證入叁昧時的狀態和境界以及作爲證入者證入後對法界的看法,並沒有直接說明如何才能進入叁昧,盡管事項叁昧也有說到用“定心”去觀察法界,平等一如。可是在定心是什麼?它又是如何獲得的問題上,我們無法從理之叁昧的概括中找到對應的解析。所以事之叁昧在理論上說說還是可以,但卻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不能作爲實踐禅悅的具體方法。而理之叁昧則不同,它不但詳細地描述了達到叁昧時的境界,而且還具體地提出了一整套達到叁昧的途徑。可見道信選擇了《般若經》中的叁昧,而不吸收理項上的叁昧應該說他更看重的則是事項上叁昧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道信的佛學思想中套用《般若經》叁昧的目的就十分明顯了。

  一般而言方法的創造與把握是爲一定的目的服務的,就像造船是爲了航海、吃飯是爲了充饑、穿衣是爲了保暖一樣。道信在這裏使用了叁昧這種工具(方法)從其本意而言是欲借船筏之用而達彼岸之功的思考而來,這只要我們對上述這一段文字所突出的重點內容,做一番邏輯地推理後不難得出結論。道信超越初祖、叁祖而率先引用《般若經》之叁昧實際上是基于二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道信是爲了維系僧俗徒衆之信心和聯系信教群衆。這裏的道理很簡單,作爲一種解脫法門出世之要道,如果你只是爲每一個追索佛法的真理者,預設一個最終的價值目標,而沒有一個具體地可操左券的方法讓圍繞在他周圍的信教群衆,在經過長期的摸爬滾打勤學苦練後,真切地體悟到了有一個熠熠閃爍的亮光讓虔誠的信教民衆,始終不渝難以棄捨的話,不會需要太長的時間原本相當虔誠信衆不僅會退失信心,而且還會掉頭它顧。所以道信在傳禅時就必須要拿叁昧來作爲武器了。例如:他在他撰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說:“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便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是在告訴當時的奉行者和後來的仰慕者,如果“一行叁昧”可以比做一間房屋的話,那末進入房中,登堂入室、一窺全豹的竅門和方法,不是手持鑰匙開啓房鎖,推門而入的傳統和老套,正確地措施也是少走彎路的要領,是在于首先尋找一個偏僻甯靜,無人幹擾的處境,然後運用思想集中的方法,排除意識中的混亂,清理思想中的忘念,使心處于一種“淨水無垢,止水無波,心念不移”的狀態,然後可一解千從、功成業就。因此這種顯得比較具體的身心有機結合的路數,不但對信教的民衆,虔誠的佛子有極大地吸引力,而且又可令從學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會就立生效用。與此同時,道信還進一步說(許諾)凡是能夠按照這種一目了然,簡潔明快的方法去真修實練者,不久的將來就“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淨土、也叫菩提金剛叁昧本覺”。意指只要每一位修行者能按照這種方法去實踐,就能非常真切而且很快地摸到佛法的光潔大門。

  另一方面。道信博引叁昧是爲了維護“諸佛心第一”是解脫之根本、入道之要門、涅磐之通途的主體而服務的,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裏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句“一行叁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內容。佛與凡夫的差別按照上一句話的意思來講,關鍵就在于一個是妄念、一個是念佛心。如果一位凡夫從根本擯棄了使之墮失的妄心,那麼妄念消失的一刹那凡夫隨即就轉成了諸佛;相反念佛心一旦散亂,妄念就無情地蓋覆了念佛心。這裏一方面是在強調諸佛心在修行過程中的不可須臾相離性,另一方面卻在說明修行的過程不僅是艱苦的,而且有時還會出現倒退的複雜情況,說證悟是很容易,但要做到卻實在是很難。因此要想持續念佛心的相續不斷,迫切需要“不取相貌,系心一佛”的叁昧,才能得償所願,心滿意足。而“一行叁昧”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套相當真切的方法。這我們可以從道信進一步展開了對證悟或契入“一行叁昧”的論述中知道一二。他曾經這樣一表述過:所謂一行叁昧就是在運用能念之心,去念被念之佛,使心系于一佛之上,勿使旁就它顧,長期純一,就能心佛不異,佛心同體了,同時他又說當您在用功加行精進不息的過程中,出現或者是面臨任何一種困境時,最佳地處理辦法就是也只有憑借心念不絕持名的正途,才能使禅行工夫從紛然雜陳、意亂情迷的思緒與欲望中擺脫出來,使心心念念、無有斷絕;意意情情、唯止一佛,最終即能達于“念念相續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入叁昧中、成最正覺,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樣就讓本來十分虔誠的佛教信徒樹立起了一個,對其傾注畢生精力、時間和生命而追求的人生至極目標,更加深信不疑牢固不破的不移信念了。

  當完成上述揭示道信本意的任務後,接下來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對“一行叁昧”全文內容的分析與解讀。對于這一問題我們擬從叁個方面來分析“一行叁昧”基本內涵。其一是運用叁昧後結果是什麼樣的?這是必須要回答僧俗兩界的至關重要的問題。《文殊說般若經》上說一行叁昧是“法界一相、系緣法界”這一句話是倒裝句,意指證到叁昧後,法界(無論是有情無情、有形無形、有爲法無爲法、煩惱菩提或是衆生與佛)盡皆一相 ,無有差別,而紛繁複雜的法界能夠一如,不是說硬是在法界之外去發現一圓滿的錯會,而是在法界的當下即是不即不離。因爲這是由于法界從本以來本自具有的“不退不壞、無礙無相”的特性所決定的。其二就是關于如何才能入叁昧的問題,《楞伽師資記》中說,善男子、善女人進入叁昧的方法就是,先找一個廣闊原野、閑靜無人的地方,端身正向,抛棄一切雜念妄想,專心致志于持佛名號上,千萬要杜絕任何形象念起,這樣就能于一句名號上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即能于是念之中,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相映成趣。其叁既是與諸佛心相應的部分,又是與上面描述的證入叁昧後是什麼樣境界、情景,狀態的內容統一的部分。也就是《文殊說般若經》中所講的“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至此完全可以說上述的叁個部分只有彼此相連在一起,才能發揮不思議之神妙作用,同時作用之後的回歸卻必須統一在道信在一開頭就已言明“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唯一理念上,因爲歸根到底它的性質始終是方法,方法必然要爲目的服務。

  道信就是通過上述的叁個頗具特征、各自獨立;但又相互聯系、彼此循環的內容方面,向廣大地信教群衆娓娓闡述其基本的禅學思想和禅行規則的,而且他還從這個基點出發,逐漸演化出了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始終一貫、首尾相接的龐大的具有個性魅力的理論體系。同時道信爲了避免有人對他所倡導的禅行法門産生質疑,增加上述內容的可行性與可靠性。他不僅很堅定的說“前之所說、並是大乘正理、皆是經文所呈、非是理外妄說”。而且他又廣泛地佂引了許多分屬于不同思想體系的大乘經典,進一步說明他的規則是真實不虛的,並非向壁虛構,憑空捏造的。如他在《傳法寶記》中引用的《普賢觀經》雲“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念。”而引用《大品經》是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等等無非皆是爲了樹立永恒不變的如來藏心,勉力而做的方便說理與概括。

  叁“諸佛心第一”之辯析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道信禅師一開口就開宗明義的指出,由他自叁祖僧璨門下直接承襲過來的初祖達磨的禅法,無論是從思想理論上解說的角度而言,還是從實踐禅法活動的意義來說,亦還是從解脫生死的根本立論,都必須要從達磨以來代代相傳的《楞伽經》中的“諸佛心爲第一”爲出發點。因爲“諸佛心”不但是初祖達磨傳佛心印時,一脈相承自釋迦世尊傳給阿難尊者的宗經,而且它又是成佛做祖、趨向菩提的妙門。所以“諸佛心”這一概念自釋迦世尊靈山會上交付“涅磐妙心”開始,就在曆朝累代苦苦冥修的禅師哪裏,作爲他們反觀內省、修證佛理和究明本地的主要手段。既然諸佛心如此重要,那麼這個心到底代表的是什麼?它跟衆生時時泛起的妄念雜心是有分別還是沒有分別?如果有分別的話它又怎麼能夠與衆生的妄心同時相處?如果沒有差異本自一體清靜無染的話那麼它又是如何自高高在上忽然下落凡塵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道信禅師及時地給予圓滿地回答。

  道信首先闡明就是關于“心爲何物”的問題,他說“諸佛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亦是諸佛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本來就是自性清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有垢淨的。正是因爲如來藏心有這一不變的特性,才凝結成凡俗有情對無上佛境始終渴求的生生不移的綿綿心力。其次,如來藏自性清靜的諸佛心與衆生之心是一是異、是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的呢?對于這個問題,道信的回答是很堅定地,從頭至尾一直強調諸佛心就是衆生之心、虛情忘識等于真心實地。如他在《楞伽師資記》中說:“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爲舉動,皆是菩提”他又引《大品經》說“念佛既是念心,求心既是求佛”念佛念心、求心求佛的箴言警語都在在處處提醒修行者,千萬不要在脫離了自我身心的前提下,去追求身心以外的超越或佛境。因爲這一方面是由于身心方寸皆是菩提。施爲舉動全是道場的緣故。另一方面卻是在于能念的心和所求之佛同是一體,能所皆寂的道理。這種說理不但與他所倡導法門的旨趣大相吻合,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消彌衆生對佛心不同于妄心的迷惑,和在心外忘情馳逐高遠玄妙的境界。同時也有意識的突出了“心”在思想理論的表述和實踐活動中的獨特地位和關鍵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完全可以這樣以爲,盡管在道…

《四祖道信禅師的佛學思想(常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