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受戒犍度》的結構及內容(釋乘一)

  《四分律·受戒犍度》的結構及內容

  編輯:釋乘一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受戒犍度是《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主要記載佛陀的傳記、師資之間的種種規定、十衆受具的遮難及作法等,本文分五部分梳理受戒犍度的結構及內容,尋找受戒製度的活水源頭,便于大家正確理解受具製度的演變及發展,以期給今時的傳戒製度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四分律受戒犍度十衆受具受具儀式

  作者簡介:釋乘一,閩南佛學院2005屆戒律專業研究生。

  《四分律》是中國漢地僧尼奉行的一部聲聞律,其確定在中國的流通乃是始于法聰律師基于“受隨”一致的弘揚。中國最早的比丘戒之傳授是曹魏嘉平年間(249-254)由昙柯迦羅依四分羯磨立壇傳授,但受戒後所奉行修持的戒律文本卻是《僧癨戒心》。其後,戒律之傳授一直處于“受遵《四分》,隨依《僧癨》”〔1〕的局面。直至《四分律》(413年譯畢)譯出後六十余年,才有法聰律師出于“受遵《四分》,隨也應依《四分》”的立場而極力弘揚《四分律》,又經曆代祖師之傳承弘揚,從此《四分律》在中國名正言順地、如法如律地起了産生僧尼及規範僧尼的作用。

  僧尼的産生要通過禀受具足戒,而如何受戒,如何才如法則是曆來僧團關注的問題。今時傳戒出現的諸多困惑及不如法,說明了應當從律典本身客觀地分析受戒製度,尋找適用于現在而不違佛製的有關理論。

  一、《四分律》的總體結構及內容

  《四分律》是姚秦弘始十二年至十五年(410-413)由佛陀耶舍跟竺佛念于長安中寺譯出,共六十卷,是昙無德尊者結集時隨停止處分爲四分而得名。此律是昙無德部的廣律,詳述僧尼的止持及作持,即廣分別戒條的緣起及相狀,受戒、說戒等羯磨法的緣起及作法。本律的整體結構,今集錄四種劃分法:(一)依律中毗尼增一分爲五大段:1、序,“如來自知時”以前;2、製,比丘戒;3、重製,比丘尼戒;4、修多羅,受戒犍度以下;5、隨順修多羅,調部毗尼以下;(二)依本律五百結集分五段:比丘律、比丘尼律、犍度、調部毗尼、毗尼增一;(叁)法勵、懷素、定賓等則開爲叁十七法:即比丘戒八法、比丘尼戒六法(少不定法及滅诤法)、二十犍度爲二十法、二次結集爲一法、調部毗尼及毗尼增一各爲一法,共爲叁十七法;(四)叁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2〕。這些都有合理的劃分標准及意義,藉之皆可總體上把握《四分律》之大綱。今依叁分法述其主要內容如下:

  序分包括從開頭五言頌至“如來自知時”,其中五言頌共有四十六頌半,是勸導讀誦者發起信心,長行部分先述世尊叁月安居所受的馬麥之報,舍利弗請佛製戒則是發起本律的因緣。

  正宗分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及二十犍度。

  比丘戒共二十一卷,分八部分:四波羅夷、十叁僧伽婆屍沙、二不定、叁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百衆學、七滅诤法,共二百五十戒。每一戒相條文之前先廣分別其緣起,包括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佛陀以十句義結戒的經過。戒文製定之後又詳細解釋戒相,包括具緣成犯,犯輕、犯重及開緣等。

  卷二十二至卷叁十是比丘尼戒,共分七部分:八波羅夷、十七僧伽婆屍沙、叁十尼薩耆波逸提、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波羅提提舍尼、百衆學、七滅诤法,共叁百四十八戒。每一戒的敘述方式與比丘戒相同,不過,與比丘戒相同的戒則僅列出戒文,而百衆學及七滅诤法則完全省略。

  二十犍度(卷叁十一至卷五十叁)分布于四分中的後叁分,是以僧團的和樂清淨爲理想而製定的有關僧團與個人的所有規製:1、受戒犍度。主要敘述佛陀出家成道、授戒度僧的經過,師資之間的種種規定,十衆受戒的遮難及儀軌;2、說戒犍度。說戒法的緣起及方法,結界的緣起及方法,不能參加說戒等僧事的請假方法及應注意的相關事項;3、安居犍度。安居緣起及方法,分房舍臥具法,安居期間請假外出的因緣及方法;4、自恣犍度。自恣緣起及方法,自恣應注意的事項;5、皮革犍度。佛製皮革的緣起及使用方法;6、衣犍度。糞掃衣的因緣及得衣方法,由耆婆施衣因緣開受施衣,製定叁衣,如何分衣;7、藥犍度。四種藥之體及用法,結淨地之因緣及方法;8、迦希那衣犍度。迦希那衣的製定因緣及作法,用法、失法;9、拘壇彌犍度。拘壇彌國比丘互相鬥爭,佛四次勸說無效乃至舍棄,最後求佛滅除鬥爭以及佛說處理此類事情的方法;10、瞻波犍度。如法羯磨及非法羯磨的種種情形;11、呵責犍度。呵責等七種羯磨的緣起及作法;12、人犍度。滅僧殘罪的作法;13、覆藏犍度。忏覆藏罪行法時所應作之事;14、遮犍度。說戒前應處理之事,遮止令說戒不成就之種種相;15、破僧犍度。提婆達多破僧經過,佛說過去生與提婆達多的因緣;16、滅诤犍度。七滅诤的因緣及作法,四種诤因緣及相狀;17、尼犍度。比丘尼出家因緣,八敬法,尼出家、受式叉尼戒、具足戒等儀軌;18、法犍度。佛製客比丘法、舊比丘法、便廁法、乞食法、受請法等;19、房舍犍度。比丘的最初住處,接受房舍供養的因緣,各種房舍的作法及使用法;20、雜犍度。有關缽的使用,個人身體的潔淨法,起塔等諸多雜法。最後還有大小持戒犍度,這是以高于聲聞戒的視角說明了佛陀之偉大、出家之難得、別解脫戒、禅戒、無漏戒之殊勝等五方面的內容。

  五百結集、七百結集、調部毗尼、毗尼增一是流通分的內容,五百結集是佛滅後迦葉集五百阿羅漢結集經律的經過;七百結集是佛滅後百年,以評判跋子比丘十事如法與否爲緣起,上座一切去等七百阿羅漢結集經律的經過;調部毗尼是對比丘、比丘尼戒的製定中所作的補充及調整;毗尼增一是律中各種法數的彙集,從一增至十叁、十七及二十二,通過這些數目才把相關法要集中說明。

  二、受戒犍度的結構

  犍度是梵語 skandha、巴利語 khandhaka 之音譯。又作葽度、建陀、建圖、幹度、塞建陀、娑犍圖。意指蘊、聚、衆、分段。是將同類之法分類編輯于一處。《四分律》二十犍度即二十類法的分類組合,相當于有二十節的作法內容。道宣律師解釋說:“受法戒法,各別聚處,名爲犍度。”〔3〕元照律師于《資持記》中說:“梵語犍度,此雲法聚,即篇品之名。”〔4〕受戒犍度則是把所有的有關受戒的內容集中于此篇,主要是出家衆的具足戒,有關出家受具足戒的定義,印順導師從製度及內容兩方面的概括顯得全面而深刻:

  出家受具足,名優波叁缽陀upasampadā,譯義爲“近圓”,古譯“具足”,也就是圓滿的意思。從受具足的製度來說,是成爲僧伽成員的儀式。一方面受者是請求、誓願;一方面,得僧伽(十衆)同意,准予入僧,從此與大衆“同羯磨而住”。從內容來說,這是“舍家非家”,投身于和樂清淨的僧伽,而傾向鄰近于涅解脫的生活;“近圓”,就是近于涅(圓寂)的意思。〔5〕

  製度上是一種儀式,內容上是過具足圓滿、近于涅解脫的生活,這一定義在受戒犍度中能得到更完美的體現。此篇在《四分律》中占有四卷半之多,位于二十犍度之首,所占分量也屬最多,可見其重要地位。因爲僧尼之爲僧尼,首先應經過受戒,受戒如法方能有如法之隨行,如法隨行方能稱爲名副其實的僧尼。

  雖然受戒犍度應當是受戒內容之彙集,但此犍度中除受戒法外,還穿插有佛傳、和尚法、弟子法、阿黎法、度沙彌法等相關內容。能海上師于《四分律藏四阿含集頌》中,把受戒犍度按行文的先後順序劃分爲四部分:一緣起事法;二受戒傳演;叁師資相攝;四受戒儀範。〔6〕緣起事法及受戒傳演其實就是佛陀的傳記,記載了佛陀的家族、出生、出家、修行、成道、授戒度僧、成立僧團等一系列內容,如此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具足戒的含義及演變。受具足戒的原始意義僅僅表示出家修清淨梵行,過具足圓滿的生活,即印順導師的定義中在內容層面的含義。佛陀是第一個修清淨梵行、得解脫自在的典範,在以後的說法過程中,逐漸攝受了一批又一批弟子,具足戒的傳授者也逐漸地由佛陀而轉至阿羅漢弟子乃至十人組成的僧團中。這一系列內容都有條理地安排在佛陀傳記的時間坐標中。師資相攝是承自十人受具後所引發的和尚法、弟子法、阿黎法等師資之間種種規定。最後的受戒儀軌說明了十衆受具的遮難,受具儀軌、受具應當注意的事項以及度沙彌法。

  印順導師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一書中,對受戒犍度之研究不同于能海上師。其研究並非局限于《四分律》,而是綜合叁大語系的律典考察其古形與新起之不同,抉擇哪部律典,律典中哪些內容最爲原始。不過,從其受戒犍度部分仍然可以總結出有關《四分律》的研究成果。

  印順導師對所有律典的受戒犍度的研究主要分爲叁部分:佛傳部分、相關部分、主體部分。這種劃分並沒有按照律典原文的行文順序,而是對其總體內容的總結歸納。佛傳部分包括佛陀的家族、出生、出家、修行、成道、授戒度僧的內容,可以與能海上師劃分的緣起事法、受戒傳演二部分相對應,授戒度僧的少部分屬于主體部分;相關部分主要是師資之間的種種規定,度沙彌法等,相當于能海上師劃分中的第叁部分師資相攝,第四部分也有少分;主體部分是十衆受具法,相當于能海上師劃分的第四部分。今將二者之結構對比如下:

  叁、受戒犍度的主體部分

  ——十衆受具受戒犍度的主體與非主體的劃分並非以篇幅長短而定,而是視其是否與標題相符合。就受戒犍度的標題而言,其內容應當是有關受戒的,因此十衆受具列爲其主體部分。佛傳及相關的內容皆爲非主體部分。本文對受戒犍度內容之敘述分爲主體與非主體兩項。本章先述主體部分。

  十衆…

《《四分律·受戒犍度》的結構及內容(釋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