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受戒犍度》的结构及内容(释乘一)

  《四分律·受戒犍度》的结构及内容

  编辑:释乘一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受戒犍度是《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主要记载佛陀的传记、师资之间的种种规定、十众受具的遮难及作法等,本文分五部分梳理受戒犍度的结构及内容,寻找受戒制度的活水源头,便于大家正确理解受具制度的演变及发展,以期给今时的传戒制度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四分律受戒犍度十众受具受具仪式

  作者简介:释乘一,闽南佛学院2005届戒律专业研究生。

  《四分律》是中国汉地僧尼奉行的一部声闻律,其确定在中国的流通乃是始于法聪律师基于“受随”一致的弘扬。中国最早的比丘戒之传授是曹魏嘉平年间(249-254)由昙柯迦罗依四分羯磨立坛传授,但受戒后所奉行修持的戒律文本却是《僧癨戒心》。其后,戒律之传授一直处于“受遵《四分》,随依《僧癨》”〔1〕的局面。直至《四分律》(413年译毕)译出后六十余年,才有法聪律师出于“受遵《四分》,随也应依《四分》”的立场而极力弘扬《四分律》,又经历代祖师之传承弘扬,从此《四分律》在中国名正言顺地、如法如律地起了产生僧尼及规范僧尼的作用。

  僧尼的产生要通过禀受具足戒,而如何受戒,如何才如法则是历来僧团关注的问题。今时传戒出现的诸多困惑及不如法,说明了应当从律典本身客观地分析受戒制度,寻找适用于现在而不违佛制的有关理论。

  一、《四分律》的总体结构及内容

  《四分律》是姚秦弘始十二年至十五年(410-413)由佛陀耶舍跟竺佛念于长安中寺译出,共六十卷,是昙无德尊者结集时随停止处分为四分而得名。此律是昙无德部的广律,详述僧尼的止持及作持,即广分别戒条的缘起及相状,受戒、说戒等羯磨法的缘起及作法。本律的整体结构,今集录四种划分法:(一)依律中毗尼增一分为五大段:1、序,“如来自知时”以前;2、制,比丘戒;3、重制,比丘尼戒;4、修多罗,受戒犍度以下;5、随顺修多罗,调部毗尼以下;(二)依本律五百结集分五段:比丘律、比丘尼律、犍度、调部毗尼、毗尼增一;(三)法励、怀素、定宾等则开为三十七法:即比丘戒八法、比丘尼戒六法(少不定法及灭诤法)、二十犍度为二十法、二次结集为一法、调部毗尼及毗尼增一各为一法,共为三十七法;(四)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2〕。这些都有合理的划分标准及意义,藉之皆可总体上把握《四分律》之大纲。今依三分法述其主要内容如下:

  序分包括从开头五言颂至“如来自知时”,其中五言颂共有四十六颂半,是劝导读诵者发起信心,长行部分先述世尊三月安居所受的马麦之报,舍利弗请佛制戒则是发起本律的因缘。

  正宗分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及二十犍度。

  比丘戒共二十一卷,分八部分: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二百五十戒。每一戒相条文之前先广分别其缘起,包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佛陀以十句义结戒的经过。戒文制定之后又详细解释戒相,包括具缘成犯,犯轻、犯重及开缘等。

  卷二十二至卷三十是比丘尼戒,共分七部分:八波罗夷、十七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三百四十八戒。每一戒的叙述方式与比丘戒相同,不过,与比丘戒相同的戒则仅列出戒文,而百众学及七灭诤法则完全省略。

  二十犍度(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三)分布于四分中的后三分,是以僧团的和乐清净为理想而制定的有关僧团与个人的所有规制:1、受戒犍度。主要叙述佛陀出家成道、授戒度僧的经过,师资之间的种种规定,十众受戒的遮难及仪轨;2、说戒犍度。说戒法的缘起及方法,结界的缘起及方法,不能参加说戒等僧事的请假方法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3、安居犍度。安居缘起及方法,分房舍卧具法,安居期间请假外出的因缘及方法;4、自恣犍度。自恣缘起及方法,自恣应注意的事项;5、皮革犍度。佛制皮革的缘起及使用方法;6、衣犍度。粪扫衣的因缘及得衣方法,由耆婆施衣因缘开受施衣,制定三衣,如何分衣;7、药犍度。四种药之体及用法,结净地之因缘及方法;8、迦希那衣犍度。迦希那衣的制定因缘及作法,用法、失法;9、拘坛弥犍度。拘坛弥国比丘互相斗争,佛四次劝说无效乃至舍弃,最后求佛灭除斗争以及佛说处理此类事情的方法;10、瞻波犍度。如法羯磨及非法羯磨的种种情形;11、呵责犍度。呵责等七种羯磨的缘起及作法;12、人犍度。灭僧残罪的作法;13、覆藏犍度。忏覆藏罪行法时所应作之事;14、遮犍度。说戒前应处理之事,遮止令说戒不成就之种种相;15、破僧犍度。提婆达多破僧经过,佛说过去生与提婆达多的因缘;16、灭诤犍度。七灭诤的因缘及作法,四种诤因缘及相状;17、尼犍度。比丘尼出家因缘,八敬法,尼出家、受式叉尼戒、具足戒等仪轨;18、法犍度。佛制客比丘法、旧比丘法、便厕法、乞食法、受请法等;19、房舍犍度。比丘的最初住处,接受房舍供养的因缘,各种房舍的作法及使用法;20、杂犍度。有关钵的使用,个人身体的洁净法,起塔等诸多杂法。最后还有大小持戒犍度,这是以高于声闻戒的视角说明了佛陀之伟大、出家之难得、别解脱戒、禅戒、无漏戒之殊胜等五方面的内容。

  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毗尼增一是流通分的内容,五百结集是佛灭后迦叶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的经过;七百结集是佛灭后百年,以评判跋子比丘十事如法与否为缘起,上座一切去等七百阿罗汉结集经律的经过;调部毗尼是对比丘、比丘尼戒的制定中所作的补充及调整;毗尼增一是律中各种法数的汇集,从一增至十三、十七及二十二,通过这些数目才把相关法要集中说明。

  二、受戒犍度的结构

  犍度是梵语 skandha、巴利语 khandhaka 之音译。又作葽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意指蕴、聚、众、分段。是将同类之法分类编辑于一处。《四分律》二十犍度即二十类法的分类组合,相当于有二十节的作法内容。道宣律师解释说:“受法戒法,各别聚处,名为犍度。”〔3〕元照律师于《资持记》中说:“梵语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4〕受戒犍度则是把所有的有关受戒的内容集中于此篇,主要是出家众的具足戒,有关出家受具足戒的定义,印顺导师从制度及内容两方面的概括显得全面而深刻:

  出家受具足,名优波三钵陀upasampadā,译义为“近圆”,古译“具足”,也就是圆满的意思。从受具足的制度来说,是成为僧伽成员的仪式。一方面受者是请求、誓愿;一方面,得僧伽(十众)同意,准予入僧,从此与大众“同羯磨而住”。从内容来说,这是“舍家非家”,投身于和乐清净的僧伽,而倾向邻近于涅解脱的生活;“近圆”,就是近于涅(圆寂)的意思。〔5〕

  制度上是一种仪式,内容上是过具足圆满、近于涅解脱的生活,这一定义在受戒犍度中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此篇在《四分律》中占有四卷半之多,位于二十犍度之首,所占分量也属最多,可见其重要地位。因为僧尼之为僧尼,首先应经过受戒,受戒如法方能有如法之随行,如法随行方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僧尼。

  虽然受戒犍度应当是受戒内容之汇集,但此犍度中除受戒法外,还穿插有佛传、和尚法、弟子法、阿黎法、度沙弥法等相关内容。能海上师于《四分律藏四阿含集颂》中,把受戒犍度按行文的先后顺序划分为四部分:一缘起事法;二受戒传演;三师资相摄;四受戒仪范。〔6〕缘起事法及受戒传演其实就是佛陀的传记,记载了佛陀的家族、出生、出家、修行、成道、授戒度僧、成立僧团等一系列内容,如此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具足戒的含义及演变。受具足戒的原始意义仅仅表示出家修清净梵行,过具足圆满的生活,即印顺导师的定义中在内容层面的含义。佛陀是第一个修清净梵行、得解脱自在的典范,在以后的说法过程中,逐渐摄受了一批又一批弟子,具足戒的传授者也逐渐地由佛陀而转至阿罗汉弟子乃至十人组成的僧团中。这一系列内容都有条理地安排在佛陀传记的时间坐标中。师资相摄是承自十人受具后所引发的和尚法、弟子法、阿黎法等师资之间种种规定。最后的受戒仪轨说明了十众受具的遮难,受具仪轨、受具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度沙弥法。

  印顺导师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一书中,对受戒犍度之研究不同于能海上师。其研究并非局限于《四分律》,而是综合三大语系的律典考察其古形与新起之不同,抉择哪部律典,律典中哪些内容最为原始。不过,从其受戒犍度部分仍然可以总结出有关《四分律》的研究成果。

  印顺导师对所有律典的受戒犍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佛传部分、相关部分、主体部分。这种划分并没有按照律典原文的行文顺序,而是对其总体内容的总结归纳。佛传部分包括佛陀的家族、出生、出家、修行、成道、授戒度僧的内容,可以与能海上师划分的缘起事法、受戒传演二部分相对应,授戒度僧的少部分属于主体部分;相关部分主要是师资之间的种种规定,度沙弥法等,相当于能海上师划分中的第三部分师资相摄,第四部分也有少分;主体部分是十众受具法,相当于能海上师划分的第四部分。今将二者之结构对比如下:

  三、受戒犍度的主体部分

  ——十众受具受戒犍度的主体与非主体的划分并非以篇幅长短而定,而是视其是否与标题相符合。就受戒犍度的标题而言,其内容应当是有关受戒的,因此十众受具列为其主体部分。佛传及相关的内容皆为非主体部分。本文对受戒犍度内容之叙述分为主体与非主体两项。本章先述主体部分。

  十众…

《《四分律·受戒犍度》的结构及内容(释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