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釋心皓)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

  編輯:釋心皓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法華經》的科判有兩種分類:其一是通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分;其二是體現法華開權顯實之主旨的二門六段分科法。智者大師從一代圓教開顯的宗旨出發,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爲本、迹二門:前十四品爲迹門,明會叁歸一之旨;後十四品爲本門,明開迹顯本之意。《法華經》共有七卷二十八品,其品目次第排列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叁分法及聲聞菩薩信解與行果之遞進而循序演進的。二十八品中,唐代湛然選出《方便品》、《安樂品》、《壽量品》、《普門品》等法華四要品,以代表教、行、體、用四者。其意在于,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叁觀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證得本覺之佛身,並由此佛身之本體而示現種種應化。

  關鍵詞:本迹二門會叁歸一開迹顯本法華四要品

  作者簡介:釋心皓,閩南佛學院講師。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于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爲普遍的修持方法。《法華經》二十八品共八萬余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注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于此經的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雲,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衆生,無論叁乘五乘,最終皆歸于一佛乘,無有余乘。由此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贊歎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只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贊歎,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而且按本迹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通常序、正、流通叁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有鑒于此,筆者從《法華經》會叁歸一、開迹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經》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說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

  一、本迹二門六段的分科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見的經典科判分法,它適用于大部分經典。天臺智者大師對《法華經》的科判做了兩種分類,其一便是這通例的叁分。在叁分科經中,《法華經》以最初的,《序品》爲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衆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爲正宗分;此後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後半至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叁分法的科判比較平常,不能完全體現出天臺本宗所依經典《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重要特色。

  最能體現法華圓教一代終極教說的科判是智者大師二門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師從一代圓教開顯的主旨出發,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至爲本、迹二門。前十四品爲迹門,後十四品爲本門。此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叁分,總共六分。這一獨特的科判分法被稱爲法華二門六段分科法。

  《法華經》前十四品名爲迹門,是闡明釋迦最初成道以來,及中間施化節節,唱生唱滅,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迹,故名迹門。“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應化人間必然有教化衆生之大用,即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如來說叁乘是爲了一佛乘,叁乘人最後都要歸入一乘,這是法華迹門的宗旨。

  《法華經》後十四品名爲本門,是說明世尊久遠劫前已成佛果,爲了度化衆生,故示現滅度,這是爲了去除以釋尊爲伽耶近成垂迹示現之權佛的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如《壽量品》所說,佛的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爲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滅,而爲本垂迹,開迹顯本,廢迹立本,令衆生去除對佛身的偏執,這是本門的主旨。

  從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迹門法華的內容。迹門叁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爲迹門的序分,講述法華六瑞爲叁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迹門的正說分。

  (叁)流通分:第十《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是迹門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開顯又分作略、廣兩部分:

  (一)略說開叁顯一:從《方便品》第二開頭“爾時世尊從叁昧安詳而起”至同品中“願爲此衆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這裏世尊講述的主要是十如實相的甚深奧義,並且由于世尊數數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引發四衆弟子的疑問,而以當機衆舍利弗代衆叁次請法。

  (二)廣明開叁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以下共七品半是廣明開叁顯一。廣明開叁顯一的內容闡述佛陀分別爲上根、中根、下根叁類聲聞弟子作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說法,故稱法華叁周說法。叁根聲聞分別在叁周說法中得到法益,並蒙佛授記,所以又稱叁周授記。叁周說法分作以下叁個階段:

  第一周是法說周,佛爲上根人就法體而直說諸法實相、十如之理,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明佛昔日所說,皆是方便;今日所顯,方是真實。但是昔日權巧又不離今日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所以舉手低頭,皆得作佛。然而這一開叁乘方便、顯一乘真實之法只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領解,並蒙佛授記,名號爲“華光如來”。開叁顯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說到,舍利弗領解授記事宜則于第叁《譬喻品》中前半部分談及,其文止于“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第二周是譬說周,佛爲中根人在第一法說周中不能領解一乘真實的妙理,又在第叁《譬喻品》中說了叁車、一車的譬喻。譬喻中,長者初許羊、鹿、牛叁車(以其乘載量之小大分別比喻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是施權。後來等賜一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是顯實,通過出離火宅後的開權顯實,令他們了悟一乘之理。這時有摩诃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說,並陳述了窮子喻來表達他們對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來。然後佛爲說第五《藥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並在第六《授記品》中爲四大聲聞分別授記。這是第二譬說周的整個過程,其內容共有叁品半。

  第叁周是宿世因緣周,佛爲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說法的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說聲聞弟子宿世爲大通智勝佛種下的一乘機種,釋迦如來在因地爲十六沙彌之時就曾爲他們說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遠之機緣而得悟。此時有富樓那、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領解,並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得到佛的授記;又有阿難、羅礪羅等領解得益,于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中蒙佛授記,乃至後來的《勸持品》中對波比丘尼、六千有學無學比丘尼等授記皆是聞開叁顯一得法益者。但就第叁周的內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叁品。

  叁周說法分反複正說(佛說)、領解(表明弟子之領解)、述成(佛對弟子之領解認可)、授記(佛對弟子成佛作預言)四階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叁根,可謂周備完足。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到經末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是本門法華的內容,本門叁分如下:

  (一)序分: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開頭至同品“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這是以四大菩薩爲首的無量千萬億地湧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爲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

  (二)正宗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衆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是本門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爲正開師門的近迹、顯佛地的遠本。

  (叁)流通分:從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此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爲勸持流通和付囑流通。

  1、勸持流通:從彌勒說偈以下及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叁品主要是勸末世衆生受持此經,並將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別闡述。

  2、付囑流通:從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囑菩薩當于末世流通法華。其中,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囑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囑累菩薩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屬于化他流通,《藥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觀音》二品以叁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羅尼品》以總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莊嚴王品》以誓願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賢勸發品》以普賢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華來看,迹門十四品的當機衆以聲聞爲主,本門十四品的當機衆則以菩薩爲主。前者所得法益在于信解領悟了叁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的一乘妙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蒙佛授記,于無上菩提永無退轉。後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現在大願大行方面,諸大菩薩在末世五濁中不憚蔽惡,依如來衣室座叁軌來弘通妙法,以此圓滿無上菩提。

  二、本經二十八品次第由來

  《法華經》的通行本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經雖是以《方便品》和《如來壽量品》爲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叁分法及聲聞菩薩信解與行果之遞進而循序演進的。

  序品爲迹門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現法華六瑞,而起衆疑。彌勒菩薩代衆請疑問,向文殊問緣由。文殊菩薩根據過去聽法經驗,知佛當說大法。他告訴彌勒菩薩,法華六瑞是叁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對答,引起在會聲聞弟子的興趣,故此品成爲佛在正宗分…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釋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