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譯注(釋恭融)▪P3

  ..續本文上一頁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遍法界。若隨境論,別鈔應有叁十余紙。要而言之,不過情與非情。空有二谛,滅理涅,佛說聖教,文字卷軸,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虛空識等,法界爲量,並是戒體。陶靜受戒時所發的戒相無量無邊。沒有受戒之前,所造的惡業充滿法界,現在要受具足戒,把前面的惡業轉變過來,並生起善心。所以受戒還是要遍緣法界而發起戒體。從所緣的境來講,《別鈔》16中列有叁十多紙。總而言之,不過情與非情二種境。如:空有二谛是化相法;滅理涅是理體法;佛說的聖教、文字卷軸、形像塔廟是住持法,地、水、火、風、虛空、識六大等,以十方法界爲量,都是發戒的緣。(見表四)故《善生》雲:“衆生無邊故,戒亦無邊。"《薩婆多》雲:“非衆生上亦得無量。"如十方大地,下至空界,若傷如塵,並得其罪。今翻爲戒善,故遍陸地。即善生言:“大地無邊,戒亦無邊。"草木無量,海水無邊,虛空無際,戒亦同等。

  《善生經》說:“從有情講,衆生無邊,所感發的戒也無邊。”《薩婆多論》講:“從非情講,也能感發無量戒。”從十方大地,乃至下到空界,傷一粒微塵,也會得罪。現在轉惡業爲戒善,所以同樣善戒會遍滿陸地。也就是善生菩薩講的“大地無量無邊,戒法也無量無邊”。草木無量,海水無邊,虛空無際,戒也無量無邊。

  《薩婆多》雲:“新受戒人,與佛戒齊德也。"以此而推,出家僧尼,真是功德善法之聚。位尊人天,良由于此。不論受而具持,功德難數。若毀破者,猶利無邊。故《十輪》雲:“破戒比丘,雖是死人。是戒余力,猶能示于人天道行。"猶如牛黃麝香燒香等喻。佛因說偈:“瞻蔔華雖萎,勝于一切華。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17

  《薩婆多論》講:“新受戒的人,與佛戒的功德齊等(從因說果)。”以此類推,出家僧尼,的確是功德善法的聚集之處。能夠成爲人天的福田,地位尊貴,都是因爲有戒善的緣故。受戒後持一切善戒,則功德難以數清。即使是毀戒破戒的人,功德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破戒比丘,雖如死人。但因爲有戒的勢力,還可以引導人天去行道。”如牛黃、麝香、燒香、眼藥的比喻。因此佛說偈:“瞻蔔花即使雕謝,也超過其它一切花。同樣,即使是破了戒的比丘,他的功德也超過一切外道。”

  是故行者,破戒之人,功德無量,遠有出期。不受戒者,隨流苦海,永無解脫。《智論》說言:“甯受戒而破,初入地獄,後得解脫。"不受戒者,輪轉叁界。《涅槃》亦雲:“雖複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命終還入叁惡道中。"良由無戒,故致往返。

  因此說受戒之後,即使是破戒的人,他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將來終究會有出離的時候。而不受戒的人,則會隨著生死流轉于叁界苦海,永遠沒有解脫之日。《大智度論》說:“甯可受戒後破戒,墮入地獄,但後來還是可以得到解脫。”而不受戒的人,卻一直會輪轉在叁界當中。《涅槃經》講:“沒有戒的人,雖然生到梵天中,乃至非想非非想中,命終以後,還是墮入叁惡道中。”這都是因爲沒有戒,所以才在叁界中往返。

  如是隨機廣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則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薩婆多》雲:“若淳重心,則發無教。輕則不發。"豈可虛濫,理當殷重。

  以上種種開示的話,根據受戒人的根基不同,可以廣說或略說,使他們明白戒的殊勝。如果對所受不能明了,心不尊重,雖受戒也不能得到殊勝的戒體,現在徒勞虛受,將來濫入僧數,自害害他。《薩婆多論》講:“以淳重心受戒,則能感得無作戒體。若掉以輕心,則不能感發戒體。”這樣重要的事情,應發起殷重心,不可以虛受。

  (二) 心量

  次令發戒。應語言:“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羅漢戒是下品。”

  第二、教令發戒。應當開示戒子:“應當發上品心,感得上品戒。如果發下品心,乃至阿羅漢發下品心,所得也是下品戒。”

  《毗跋律》曰:“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衆生,衆生皆惜壽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軟心。雖得佛戒,猶非上勝。

  《毗跋律》說:“我現在發心勤求修道,當救度一切衆生而不害生命,因爲一切衆生都愛惜自己的壽命。"以這樣的心受戒,叫做“下品軟心"。雖然受得佛戒,還不算是上品殊勝的戒。

  余二就義明之。雲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衆生疑,我爲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複利他人,受持正戒。"

  其它二種從義理來講,什麼叫中品發心?如果說:“我現在發心修道,解答衆生的疑惑,願我爲一切衆生作解脫的津梁。能夠自利利他,受持正戒。"

  雲何上品?若言:“我今發心受戒,爲成叁聚戒18故。趣叁解脫門19,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導衆生,令至涅,令法久住。”

  什麼叫上品發心?即發願說:“我現在發心受戒,爲成就叁聚淨戒。趣入叁解脫門,勤求泥洹正果。而且用佛法,來引導衆生,證得涅,使正法久住。”(見表五)

  如此發心,尚是邪想。況不發者,定無尊尚。《智論》雲:“凡夫始學,邪心中語。那含果人,慢心中語。羅漢果者,名字語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齊,得佛淨戒亦有分齊。故文雲:“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

  這樣的發心,還屬于邪想。何況是受戒不發心或心不崇重的,必定是不得戒。《大智度論》說:“凡夫初學,煩惱全在,隨境邪倒,所以叫邪心中語。叁果聖人阿那含,見愛未盡,所以叫慢心中語。四果阿羅漢,見愛永斷,隨世間名,所以叫名字中語。”這樣知道自己發心的程度,得戒的品位也有不同。所以《四分律》序文說:“佛子也應如是,要發心勤求淨戒的根本——戒體”等。(見表六)

  問:此教宗是何乘而發大乘志耶?答:此四分宗,義當大乘。《戒本》文雲:“若有爲自身,欲求于佛道,當尊重正戒……及回施衆生,共成佛道。”律中多有誠例。光師亦判入大乘律限。

  問:此宗主張發大乘心,那麼到底屬于何乘所攝?答:依《四分律》宗所說,可以分通大乘。《比丘戒本》講:“若爲自己求得解脫,想成就佛道的人,應當尊重佛的淨戒……所有功德回向布施一切衆生,共成佛道。"《四分律》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慧光律師也把《四分律》判爲大乘律20。

  如是發戒緣境,及心有增上。此之二途,必受前時,智者提授。使心心相續,見境明淨。不得臨時方言發心。若約臨時師授,法相尚自虛浮。豈能令受者得上品耶?或全不發,豈非大事。

  以上發戒的緣境,與心量品位二方面,一定要在受戒前,由有智明律的人來開示教導,使戒子發起大乘的相續心,見境明了,不可臨受戒時才說發心。如果是臨受戒時才教導,恐怕對法相的道理還不能明白,怎麼能使他感得上品戒呢?甚至會有完全不發心的情況,這豈不耽誤了大事

  

  四、安置處所

  第四、安置處所。律雲:“當立受戒人置眼見耳不聞處。若受戒人離見聞處,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恐聽羯磨,故著離聞處。猶恐非法,令僧眼見。"《五分》中以起過故,聽安戒壇21外眼見處等。

  第四、安置戒子的地方。《四分律》說:“應讓受戒的人站在眼睛看得見、耳朵聽不到的地方。如果受戒人離開了眼見耳不聞的地方,或站到了界外,都不叫受具戒,恐怕聽到十師作羯磨,所以讓戒子站在聽不到的地方。又恐怕他有非法,所以要站在十師能看見的地方。”《五分律》講,佛爲防止過非22的緣故,允許讓戒子站在戒壇外,眼睛能見到的地方。

  《四分》文雲,界外問遮難等。今時受者,多在界內,理亦無傷,順上律文。《僧癨》雲,教授師應將不近不遠處等。

  《四分律》講,要在戒場外問遮難等。現在受戒,(依《戒壇圖經》)大多在界場內,按理說也是可以的,與《四分律》文義相符。如《僧癨律》講,教授師應將戒子安在眼見耳不聞、不近不遠的地方等。

  若多人共受者,應兩處安置23。一多人行立,令望見僧,起敬重意。二將問難者,離僧及離沙彌行處,于中問緣。必在同處亦得,恐後問如前,心不尊重。應各令反披七條及衣缽,在彼而立。

  如果很多人受戒,應分開在兩個地方。一、多人站立,使他能看見壇上十師,生起恭敬心。二、被問難的人,應離開壇上十師及其他沙彌站的地方。如果很多沙彌在一起問也可以,但恐怕後面問的人和前面的人一樣回答而不生尊重心。應讓他披七條衣,其它二衣及缽拿在手中,在旁邊站立等候。

  五、單白差威儀師草二木

  五、單白24差威儀師。《四分》雲,由界外脫衣看,致令受者慚恥,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露形看。當差人問難事。"

  第五、單白羯磨差威儀師。《四分律》講,因在戒場外脫衣查看,令受戒的人心生慚愧,致使受戒的事受到阻礙。佛言:“以後不可以露形看,應派人問難事。”

  《五分》令和尚語羯磨師:“長老今作羯磨。"複語威儀師25:“長老今受羯磨。"《四分》雲,彼戒師當問:“誰能爲某甲作教授師?"答言:“我某甲能。"

  《五分律》講,以上次第做完後,和尚應語羯磨師:“長老現在可以作羯磨了。”再語威儀師:“長老可以受羯磨法了。”《四分律》講,羯磨師應問:“誰能夠給某甲作教授師?”答說:“我某甲能。”

  應索欲問和26,答言:“差教授師單白羯磨。"如此四答27,止得各作一法。若總答雲:“受戒羯磨。"已後更不須和。乃至多人例通問答,不得過明相。

  應索欲問和,回答說:“差教授師單白羯磨。”分別問答則有四答,只能各做一法。如果總的回答說“受戒羯磨”以後就不須再問和。如果很多人在一起問答,不可以超過明相。

  戒師應白言:“大德僧聽,彼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

《《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譯注(釋恭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