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若随境论,别钞应有三十余纸。要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空有二谛,灭理涅,佛说圣教,文字卷轴,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法界为量,并是戒体。陶静受戒时所发的戒相无量无边。没有受戒之前,所造的恶业充满法界,现在要受具足戒,把前面的恶业转变过来,并生起善心。所以受戒还是要遍缘法界而发起戒体。从所缘的境来讲,《别钞》16中列有三十多纸。总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二种境。如:空有二谛是化相法;灭理涅是理体法;佛说的圣教、文字卷轴、形像塔庙是住持法,地、水、火、风、虚空、识六大等,以十方法界为量,都是发戒的缘。(见表四)故《善生》云:“众生无边故,戒亦无边。"《萨婆多》云:“非众生上亦得无量。"如十方大地,下至空界,若伤如尘,并得其罪。今翻为戒善,故遍陆地。即善生言:“大地无边,戒亦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
《善生经》说:“从有情讲,众生无边,所感发的戒也无边。”《萨婆多论》讲:“从非情讲,也能感发无量戒。”从十方大地,乃至下到空界,伤一粒微尘,也会得罪。现在转恶业为戒善,所以同样善戒会遍满陆地。也就是善生菩萨讲的“大地无量无边,戒法也无量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也无量无边。
《萨婆多》云:“新受戒人,与佛戒齐德也。"以此而推,出家僧尼,真是功德善法之聚。位尊人天,良由于此。不论受而具持,功德难数。若毁破者,犹利无边。故《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能示于人天道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17
《萨婆多论》讲:“新受戒的人,与佛戒的功德齐等(从因说果)。”以此类推,出家僧尼,的确是功德善法的聚集之处。能够成为人天的福田,地位尊贵,都是因为有戒善的缘故。受戒后持一切善戒,则功德难以数清。即使是毁戒破戒的人,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破戒比丘,虽如死人。但因为有戒的势力,还可以引导人天去行道。”如牛黄、麝香、烧香、眼药的比喻。因此佛说偈:“瞻卜花即使雕谢,也超过其它一切花。同样,即使是破了戒的比丘,他的功德也超过一切外道。”
是故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智论》说言:“宁受戒而破,初入地狱,后得解脱。"不受戒者,轮转三界。《涅槃》亦云:“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命终还入三恶道中。"良由无戒,故致往返。
因此说受戒之后,即使是破戒的人,他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将来终究会有出离的时候。而不受戒的人,则会随着生死流转于三界苦海,永远没有解脱之日。《大智度论》说:“宁可受戒后破戒,堕入地狱,但后来还是可以得到解脱。”而不受戒的人,却一直会轮转在三界当中。《涅槃经》讲:“没有戒的人,虽然生到梵天中,乃至非想非非想中,命终以后,还是堕入三恶道中。”这都是因为没有戒,所以才在三界中往返。
如是随机广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则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萨婆多》云:“若淳重心,则发无教。轻则不发。"岂可虚滥,理当殷重。
以上种种开示的话,根据受戒人的根基不同,可以广说或略说,使他们明白戒的殊胜。如果对所受不能明了,心不尊重,虽受戒也不能得到殊胜的戒体,现在徒劳虚受,将来滥入僧数,自害害他。《萨婆多论》讲:“以淳重心受戒,则能感得无作戒体。若掉以轻心,则不能感发戒体。”这样重要的事情,应发起殷重心,不可以虚受。
(二) 心量
次令发戒。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罗汉戒是下品。”
第二、教令发戒。应当开示戒子:“应当发上品心,感得上品戒。如果发下品心,乃至阿罗汉发下品心,所得也是下品戒。”
《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
《毗跋律》说:“我现在发心勤求修道,当救度一切众生而不害生命,因为一切众生都爱惜自己的寿命。"以这样的心受戒,叫做“下品软心"。虽然受得佛戒,还不算是上品殊胜的戒。
余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
其它二种从义理来讲,什么叫中品发心?如果说:“我现在发心修道,解答众生的疑惑,愿我为一切众生作解脱的津梁。能够自利利他,受持正戒。"
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18故。趣三解脱门19,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令法久住。”
什么叫上品发心?即发愿说:“我现在发心受戒,为成就三聚净戒。趣入三解脱门,勤求泥洹正果。而且用佛法,来引导众生,证得涅,使正法久住。”(见表五)
如此发心,尚是邪想。况不发者,定无尊尚。《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
这样的发心,还属于邪想。何况是受戒不发心或心不崇重的,必定是不得戒。《大智度论》说:“凡夫初学,烦恼全在,随境邪倒,所以叫邪心中语。三果圣人阿那含,见爱未尽,所以叫慢心中语。四果阿罗汉,见爱永断,随世间名,所以叫名字中语。”这样知道自己发心的程度,得戒的品位也有不同。所以《四分律》序文说:“佛子也应如是,要发心勤求净戒的根本——戒体”等。(见表六)
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戒本》文云:“若有为自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戒……及回施众生,共成佛道。”律中多有诚例。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
问:此宗主张发大乘心,那么到底属于何乘所摄?答:依《四分律》宗所说,可以分通大乘。《比丘戒本》讲:“若为自己求得解脱,想成就佛道的人,应当尊重佛的净戒……所有功德回向布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四分律》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慧光律师也把《四分律》判为大乘律20。
如是发戒缘境,及心有增上。此之二途,必受前时,智者提授。使心心相续,见境明净。不得临时方言发心。若约临时师授,法相尚自虚浮。岂能令受者得上品耶?或全不发,岂非大事。
以上发戒的缘境,与心量品位二方面,一定要在受戒前,由有智明律的人来开示教导,使戒子发起大乘的相续心,见境明了,不可临受戒时才说发心。如果是临受戒时才教导,恐怕对法相的道理还不能明白,怎么能使他感得上品戒呢?甚至会有完全不发心的情况,这岂不耽误了大事
四、安置处所
第四、安置处所。律云:“当立受戒人置眼见耳不闻处。若受戒人离见闻处,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恐听羯磨,故着离闻处。犹恐非法,令僧眼见。"《五分》中以起过故,听安戒坛21外眼见处等。
第四、安置戒子的地方。《四分律》说:“应让受戒的人站在眼睛看得见、耳朵听不到的地方。如果受戒人离开了眼见耳不闻的地方,或站到了界外,都不叫受具戒,恐怕听到十师作羯磨,所以让戒子站在听不到的地方。又恐怕他有非法,所以要站在十师能看见的地方。”《五分律》讲,佛为防止过非22的缘故,允许让戒子站在戒坛外,眼睛能见到的地方。
《四分》文云,界外问遮难等。今时受者,多在界内,理亦无伤,顺上律文。《僧癨》云,教授师应将不近不远处等。
《四分律》讲,要在戒场外问遮难等。现在受戒,(依《戒坛图经》)大多在界场内,按理说也是可以的,与《四分律》文义相符。如《僧癨律》讲,教授师应将戒子安在眼见耳不闻、不近不远的地方等。
若多人共受者,应两处安置23。一多人行立,令望见僧,起敬重意。二将问难者,离僧及离沙弥行处,于中问缘。必在同处亦得,恐后问如前,心不尊重。应各令反披七条及衣钵,在彼而立。
如果很多人受戒,应分开在两个地方。一、多人站立,使他能看见坛上十师,生起恭敬心。二、被问难的人,应离开坛上十师及其他沙弥站的地方。如果很多沙弥在一起问也可以,但恐怕后面问的人和前面的人一样回答而不生尊重心。应让他披七条衣,其它二衣及钵拿在手中,在旁边站立等候。
五、单白差威仪师草二木
五、单白24差威仪师。《四分》云,由界外脱衣看,致令受者惭耻,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露形看。当差人问难事。"
第五、单白羯磨差威仪师。《四分律》讲,因在戒场外脱衣查看,令受戒的人心生惭愧,致使受戒的事受到阻碍。佛言:“以后不可以露形看,应派人问难事。”
《五分》令和尚语羯磨师:“长老今作羯磨。"复语威仪师25:“长老今受羯磨。"《四分》云,彼戒师当问:“谁能为某甲作教授师?"答言:“我某甲能。"
《五分律》讲,以上次第做完后,和尚应语羯磨师:“长老现在可以作羯磨了。”再语威仪师:“长老可以受羯磨法了。”《四分律》讲,羯磨师应问:“谁能够给某甲作教授师?”答说:“我某甲能。”
应索欲问和26,答言:“差教授师单白羯磨。"如此四答27,止得各作一法。若总答云:“受戒羯磨。"已后更不须和。乃至多人例通问答,不得过明相。
应索欲问和,回答说:“差教授师单白羯磨。”分别问答则有四答,只能各做一法。如果总的回答说“受戒羯磨”以后就不须再问和。如果很多人在一起问答,不可以超过明相。
戒师应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