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P4

  ..续本文上一页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应下座礼僧已,案常威仪至受者所。

  羯磨戒师应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教授师从座起,礼拜大众僧后,具足威仪到戒子等候的地方。

  六、出众问缘

  (一) 出众问意

  六、明出众问缘。所以尔者,恐在众惶怖,有无差互。屏处怖微,安审得实。即须依律问之。

  第六、出众问缘。为什么要出众问?因恐在大众中问会生怖畏心,回答有无时产生错谬。在屏处问难,怖畏心轻,审查得清楚,应当依律问遮难。

  (二) 辨遮难

  但遮难之中,有得不得。故前广分别。令其识相,使问难者据法明断。使问答相应,无有迷谬。若问而不解,终为非问。故中边不相解语,佛判不成。

  十三难与十六轻遮中,有的可以受戒,有的不可。在问难前先分别说明遮难的名相。使戒子知道名相,被问难的人才能依法判断。问的明了,回答得正确,问答没有错谬。如果问的人不清楚,戒子对问难内容也不了解,最终不成问难。所以律文讲,中国和边地语言不通,佛判不成受戒。

  若准律云:“不问十三难者,则不得戒。"故前须明解,彼此无迷。脱由不解不成,岂不误他大事。应沙弥时,教令列名、显数、识相诵之。此非羯磨,不犯贼住28。

  律文讲:“不问十三难的,不可以受戒。”所以必须在受戒前广泛说明,使戒师与戒子都能互相了解。如果不解,则不成受,岂不耽误了他受戒的大事。应在作沙弥的时候,教导他们列出遮难的名称、数目、相状等,使他熟记。因为这不是作羯磨法,所以不犯贼住。

  若约律本,但问十三难事。及论作法,但问诸遮。今就义推,着问遮之前。

  如果依据律本,教授只问十三难。到了坛上作法,就只问十六轻遮。现在依义理推断,十三难应在十六遮的前面问。

  又问难之体,要唯相解。今问汝不犯边罪不。自非明律者,方识名知相。自外经论杂学,必无晓了。下一一具之,不同旧人蒙笼诵习。

  有关问难的内容,一定要了解它的名相。现在问“你有没有犯边罪”,如果不是懂得戒律的人,怎么会了解边罪的名称和义理呢?若只学其它杂学而不深入戒律的人,不会知道遮难的名义。所以在下文中详细说明,不可以笼统地诵读,令人不解。十三难如下:

  1、边罪难

  一边罪难者。谓先受具戒,毁破重禁。舍戒还来,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净戒海也。乃至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

  第一、边罪难。原先曾经受过具足戒,而破了重戒,舍戒后又来出家受具足戒。这样的人罪业很重,在佛法大海以外,不能重新进入清净的戒海中。乃至依论来讲,在家时若受五戒、八戒,出家后受沙弥十戒而犯重戒的人,都叫边罪。

  2、犯比丘尼

  二犯比丘尼。《四分》等律并云污尼,不明净秽。故世行事者云:“汝不犯清净尼不?"此依《僧癨》而问。彼律云,若须斯二果及凡夫持戒尼,被人污者,初人受乐,是坏尼净行。中后人犯,不名坏尼难。若那含罗汉,初后人俱名难也。故知唯是净境,方成难摄。

  第二、犯比丘尼。《四分律》等律典也称做污尼,不讲比丘尼的境是净是秽。所以现在问遮难的人问:“你有没有染污清净的比丘尼?”这是依据《僧癨律》文来讲。《僧祗律》说,如果是须陀洹、斯陀含二果以及凡夫持戒的比丘尼,被人染污,若尼受乐,即是破坏了比丘尼的净行。中间或后来再犯比丘尼的人,不算污尼难。如果比丘尼是阿那含、阿罗汉,那么最初和后来的人都成污尼难。因此应知,唯有比丘尼是清净之境,才属于污尼难所摄。(见表七)《十诵》云,若摩触,八人污尼八事29,若一人以八事犯尼,令犯重者。俗人不成难也。

  《十诵律》说,比丘尼摩触戒、八事成重戒,如果八个人染污比丘尼八种事,或一个人犯尼八种事,使比丘尼犯重戒,这两种情况下俗人不成障戒。

  《善见》云,若坏尼下二众,不障出家。若坏大尼,三处30行淫,皆名难也。若以白衣俗服强与尼着而行淫者,成难。若尼自乐着白衣服就上淫者,不障出家。

  《善见律》讲,如果污沙弥尼或式叉尼,不障出家。若污大比丘尼,于三处行淫,都成难。如果强迫比丘尼穿在家人的衣服而行淫,成难。若比丘尼自己穿着在家衣服,使人不知是比丘尼,就上行淫,不障出家。(见表八)

  必以义求,若知受具戒,缘事着于俗服,亦应成难。但坏净境,不论知净不净。广有废立31,如疏、义钞。

  按义理推求,如果知道比丘尼受了具足戒,难缘时尼着俗服,这种情况下也成难。总之,只要是坏比丘尼的净境,无论知或不知,都成难。有关废立的问题,在《四分律羯磨疏》和《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中有说明。

  问:“何不言坏比丘耶?"答:“亦成难也。"尼受戒中,反问便是。由事希。故《善生经》受五戒者,问遮难云:“汝不犯比丘、比丘尼不?"故知同是难摄。

  问:“为什么不问坏比丘呢?”答:“若坏比丘同样也成难。”比丘尼受戒时,与上面问词相反。因为污比丘的事很少。《善生经》受五戒时,问遮难:“你有没有犯比丘、比丘尼?”由此而知,两者都是障难所摄。

  皆谓俗人时犯。若受戒已犯者,止名边罪所收。

  以上都是在家时犯的。如果受戒后犯,就属于边罪摄。

  3、贼心受戒

  三贼心受戒32者。律中为利养故,辄自出家。若未出家者,未受不应受。已受得戒。曾经说戒羯磨,已受者灭摈。

  第三、以贼心受戒。《四分律》记载,有人为得利养,自己剃度出家。没有受十戒的,不应给他受十戒。如果已经受具足戒的,得戒。如果参加过大众僧的说戒羯磨,已经受戒的也应灭摈。

  《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33。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皆成障戒。如说戒、自恣等法。必听众法心念,亦成难摄。若对他三人已下对首法,四人已上余和合法,不秉羯磨,皆不成难。

  《四分律》讲,参加一人、二人、三人、乃至大众僧共同作羯磨说戒的,都应灭摈。以义来讲,乃至与一位比丘作众法对首,都成障戒。比如说戒、自恣等法。即使是众法心念,也是障难所摄。总之,参加三人以下作对首法,四人以上其余的和合法,只要不参加作羯磨,都不成难。

  《善见》云:三种。一偷形者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二偷和合者。有师出家,受十戒往他方,或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一切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可知。若偷形者,不经法事,不受礼施,为饥饿故,若欲出家受戒者得(下二不合)。《五百问》云,沙弥诈称大道人,受比丘一礼拜,是名贼住难。

  《善见律》讲:有三种:一、偷形。没有剃度师而自己出家,如果他没有依大僧的腊次,也不曾受他人礼拜,不曾参加大众僧作羯磨法,一切利养没有接受的(此不障戒);二、偷和合。有师父引导出家,受沙弥十戒后去到其他地方,妄自称说已满十年夏腊,次第受人礼拜,入大众僧中布萨,作一切羯磨法,受信施供养(此障戒);三、二俱偷。如上既无师出家又参加僧众羯磨法(此障戒)。如果是偷形,没有参加过羯磨法,没有受僧礼拜供养,而为饥饿的缘故来出家受戒的,得戒(偷和合、俱偷者不得戒)。《五百问》说,如果沙弥诈称自己是比丘,乃至接受其他比丘一礼拜,就成贼住难。(见表九)

  《四分》中但言贼住难者,谓共羯磨说戒。不说听闻不闻及愚痴因缘等。依如《僧癨》,若沙弥作是念,说戒时论说何等,即盗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与受戒。若暗钝或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者,得受具。若凡人自出家着袈裟,未经布萨等者,得受。反之不得。

  《四分律》中讲贼住难,只讲参加作羯磨说戒。没有讲听懂没听懂,以及因愚痴故,记不得羯磨的前中后次第。应该依据《僧癨律》所说,有沙弥想“大众僧说戒时讲些什么内容”等,于是就去偷听。如果他是聪明人,能记得羯磨法前中后词,则不可给他受具足戒。如果是愚痴暗钝的人,或偷听时心想其他事,记不得羯磨法的前中后词,这样的可以给他受戒。如果是自己出家身着袈裟,而没有参加过布萨的,可以受戒。相反,则不可以受戒。 (见表十)《摩得伽》云,不自知满二十而受具,后知不满者,若经僧布萨羯磨,是名贼住。《四分》疑恼戒云:“若年不满,作法不成。"受者,有知者语令识之,后更受戒。

  《摩得伽论》讲,自己不知道年满二十才能受戒或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后来知道年不满的,如果参加过众僧布萨羯磨,就成贼住。《四分律》疑恼戒中说:“如果年龄不满二十,受戒作法不成。对于受戒的人,有智解律者应告诉他,让他知道这样不得戒,应年满以后再来受戒。”

  《十诵》云,比丘尼如法舍戒,若更受者,不得。即名贼住难。

  《十诵律》讲,比丘尼如法舍戒后,如果再重新受具足戒,不得戒。成为贼住难。

  4、破内外道

  破内外道者。谓本是外道,来投佛法,受具已竟,反还本道。今复重来,彼此通坏,志性无定。

  第四、破内外道。原本是外道出家,后到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以后又返回外道中。现在又重来佛法中出家,这样的人使内外道都有损,志性不坚定。

  律中令度出家,对僧与沙弥戒,四月试之。使志性和柔,深信明著,方为受具。

  《四分律》佛说可以度外道出家,但应在大众僧中给他受沙弥十戒,经过四个月的考察。如果他的志性柔和,深信佛法,才可以为他受具足戒。

  问:“信邪来久,何故先与沙弥戒耶?"答:“信此投归,若不以十戒调柔,违相不显。又彰佛法深妙,渐次授法。不同外道,一往不简。…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