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譯注(釋恭融)▪P7

  ..續本文上一頁汝非他賤人,佛不許度。不是奴不?答:“無。”汝非官人不?答:“無。”汝是丈夫不?答:“是丈夫。”有如是病:癞、癰疽、白癞、幹痟、顛狂,汝今無此諸病不?答言無者。

  再問十遮:你的法名叫什麼?回答說:“某甲。”你的和尚是誰?回答說:“某甲。”年齡滿二十歲否?答:“滿。”衣缽具足否?答:“具。”父母允許你出家嗎?(若有父母的當回答有,若沒有父母的就答無)?你有沒有欠別人的債沒還?答:“無。”如果是別人的奴仆,佛不許度。你是奴仆嗎?答:“不是。”你是作官的嗎?答“不是”。你是丈夫否?答:“是丈夫。”你有沒有癞、癰疽、白癞、幹

  、顛狂這幾種病?回答“無”。

  應複語雲:“汝無遮難,定得受也。如我今問汝,僧中亦當如是問。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當如是答。”

  教授師應再告訴說:“你沒有遮難,一定可以受戒了。就像我剛才問你的那樣,到大衆僧當中也是這樣問。像你剛才回答我的方式,在大衆僧中問答也是一樣。”

  應教起立,爲正著七條,令威儀齊正。著履,揲坐具肩上,衣缽幞置手中。語令:“汝此處立,我至僧中爲汝通請,若僧許可,我舉手召汝,汝可即來。"《五分》雲,教著衣時,密如法視無重病不。種種隨緣,廣如彼述。或外律中于此受衣缽者。

  令戒子起立,正披七衣,使威儀齊整。穿上鞋,把坐具放在肩上,衣缽拿在手裏。告訴說:“你在這站著,我到大僧中去爲你乞請,如果大衆僧許可,我舉手叫你,你就可以進來。”《五分律》說,教授師在教戒子搭衣時,應悄悄地看他有沒有重病。應用種種方便法去觀察,如上所述。其他律中也有記載在此時爲戒子受衣缽。

  七、單白入衆

  七、單白入衆。律雲,彼教授師還來至僧中,如常威儀,相去舒手相及處立(此依中國露地戒壇,故在申手內。必在覆處,隨時也)。當作白:“大德僧聽,彼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白如是。”

  第七、單白入衆。《四分律》說,教授師回到僧中,具足威儀禮僧後,在僧伸手相及的地方站立。(這是依照印度在露天設的戒壇而言,因此是在伸手相及的範圍內。如果是戒壇設在屋裏,只要站在界內就可以。)教授師應作第一次單白羯磨:“大德僧聽,彼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白如是。”

  白已勿出僧中。若堂內者,至門限內,舉手呼言:“某甲來(若在露地,不得離僧申手外也)。”彼來已,爲捉衣缽。令至僧中,教禮僧足已。至戒師前,右膝著地合掌。

  單白以後不要離開大衆僧。如果戒壇設在堂內,教授師就走到門檻內,舉手叫:“某甲進來(如果戒壇設在露天,教授師就不能站到衆僧伸手不相及的地方)。”戒子進來後,教授師替他拿著衣缽。戒子到僧中,頂禮大衆僧後,來到戒師面前,右膝著地雙手合掌。

  八、正式乞戒

  八、正明乞戒。彼教授師將衣缽付戒師已。爲正衣服,安慰其心。懇恻至誠,仰憑清衆,求哀乞戒。

  第八、正式乞戒。教授師把衣缽交給戒師。幫助戒子整理袈裟,使他的心得到安慰。勸他發起誠懇的心,憑借清淨大衆僧的慈悲哀愍,乞求受戒。

  語雲:“此戒法,唯佛出世,樹立此法。秘故、勝故,不令俗人聞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猶含遮難,不得具受。汝今既無,甚是淨器。當深心乞戒,須臾之間,入叁寶數。若輕浮心,戒不可得。"如是隨時作之,律論廣述。“但乞戒由汝自心,但未曉方軌,階漸無由。故佛教我,爲汝稱述,應逐我語。"

  教授師應開示戒子說:“這殊勝的戒法,只有佛陀出世時,才能建立起來。非常秘密、非常殊勝,所以不讓在家人聽聞。在六道當中,只有人可以受此戒。如果有遮難,也不可以受戒。既然你沒有遮難,堪爲清淨法器。應當發起大心來乞求受戒,須臾之後就成爲叁寶中的一員。如果以輕浮之心受戒,就不能得戒。”這樣的開示可以因人而異,在律論中有廣泛的敘述。“乞戒應是你自己發心,恐怕你不懂得方法,沒有次第,所以佛教導我,教你陳述乞戒的方法,你跟隨我說。”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爲和尚。願僧拔濟我,慈愍故(叁說教已複坐)。”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爲和尚。願僧拔濟我,慈愍故(說叁次後回原位坐)。”

  九、戒師白和

  九、戒師白和法。彼應白言:“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爲和尚。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第九、戒師白和法。戒師白:“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爲和尚。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問:“戒師作白和僧,教授無者?"答:“羯磨對僧問難,先不差之,故後須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問,何須更和?又在屏處,不對衆問。"

  問:“爲什麼羯磨師要作白和僧,教授師不用作白?”回答說:“羯磨是針對大衆僧問難而說,原先沒有僧差,所以應問和。而教授師是被僧差,奉大衆僧命去問難,所以不必再和。另外,教授師是在屏處問難,不是對衆問難,所以不須問和。

  問:“戒師不差,教授獨差者?"答:“教授師出衆問難,不差無由辄問。羯磨衆中而問,故不須差。"更有料簡,如義鈔說。

  問:“爲什麼羯磨師不用僧差,而教授師需要僧差呢?”回答說:“教授師是出衆去問難,如果沒有僧差,他無權擅自問難。而羯磨法是在大衆中問,所以不須僧差。”其他的補充說明,可以參看《拾毗尼義鈔》。

  十、對僧問難

  十、正明對問。律直問十叁難事,無有前緣。今時相傳,前問衣缽,還如教授示四種異名已。應語言:“善男子聽,今是真誠時、實語時。今隨所問汝,汝當隨實答。《僧癨》雲:汝若不實答,便欺诳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亦欺诳如來,及以衆僧,自得大罪。今問汝十叁難事,同前教授師所問。但衆僧恐屏處有鑒,故對大衆一一問汝,汝還依彼答,一一答我。"

  第十、正式對僧問難。《四分律》中直接問十叁難事,沒有問前面諸緣。現在所流傳的方法,先問衣缽有無,應先告訴叁衣和缽的名字。應開示說:“善男子,認真聽。現在是真誠發心的時候、是講真實語的時候。下面隨我所問,你應當真實地回答。《僧癨律》中說:你如果不真實回答,便是欺诳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也是欺诳佛及大衆僧,會得大罪。現在問你十叁難事,和教授師的問難是一樣的。因爲恐怕在屏處問有差錯,所以在大衆僧中再一一地問你,你還像剛才回答教授師一樣,一一回答我。

  “汝不犯邊罪不?汝不犯淨行比丘尼不?汝非賊心受戒不?汝非破內外道不?汝非黃門不?汝非殺父不?汝非殺母不?汝非殺阿羅漢不?汝非破僧不?汝非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並答言無者,汝字何等?和尚字誰?年滿二十未?叁衣缽具不?父母聽汝不?汝不負債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癰疽、白癞、幹

  、顛狂等,汝今無如是病不?”(上來並隨有無具答)

  “你是否犯邊罪?是否犯淨行比丘尼?是否賊心受戒?是否是破內外道人?是黃門否?是否曾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你曾破僧否?曾出佛身血否?你是非人否?是畜生否?是二形否?”都答“無”的,再問:“你叫什麼名字?和尚叫什麼名字?你年滿二十否?叁頂衣和缽都具足否?父母允許你出家否?你有沒有欠債不還?你是奴仆否?你是官人否?你是丈夫否?丈夫有這樣的病:癞、癰疽、白癞、幹

  、顛狂等,你有沒有這樣的病?”(以上的問題若有答有,若無答無。)

  第二節 明受體用

  一、受體

  若至此時,正須廣張示導發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則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問。今薄示相貌,臨事未必誦文。

  這時候,應廣泛地開導發心乞戒的方法,不可以只講發上品心,因爲受戒的人並不知道什麼叫上品心,徒勞詢問。現在略敘述發心的相貌,給戒子開示時不必照文宣讀。

  應語言:“善男子,汝遮難並無,衆僧同慶,當與汝戒。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當發上心可得上法,如前緣中。今受此戒,爲趣泥洹果,向叁解脫門,成就叁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應開示說:“善男子,你沒有遮難,大衆僧都很高興,應當爲你受戒。但是甚深的佛戒是最上的善法,它周遍整個法界,你應當發起上品心才可以得到這殊勝的法,就像前面的因緣一樣。秉受佛戒,是爲了趣向泥洹果,向叁解脫門,成就叁聚淨戒,使正法得以久住等,這樣的發心才是上品心。”

  次爲開廣汝懷者。由塵沙戒法注汝身中,終不以報得身心而得容受,應發心作虛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論雲,若此戒法有形色者,當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汝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今爲汝作羯磨聖法。此是如來所製,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

  爲戒子開示,使他心胸開闊。由于塵沙般的戒法注入你的身心,是不能用這個果報的色身來容受的,你應發心觀想身體如虛空一樣廣闊,這樣才能容受整個法界的善法。所以論中說,如果戒法是有形有色的話,進入你的身體時會象天崩地裂的聲音。因爲戒法不是色法,所以你會沒有覺知。你應發起警覺心,收攝意念,發上品殷重心。現在爲你作羯磨法,這神聖的法是如來製定的,感發法界善法注入你的身心,你要了知。

  應告僧言:“大衆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願勿異緣,令他不得。”應四顧望之,不令非別之相。有者喚令如法。告言衆僧聽作羯…

《《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譯注(釋恭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