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P7

  ..续本文上一页汝非他贱人,佛不许度。不是奴不?答:“无。”汝非官人不?答:“无。”汝是丈夫不?答:“是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汝今无此诸病不?答言无者。

  再问十遮:你的法名叫什么?回答说:“某甲。”你的和尚是谁?回答说:“某甲。”年龄满二十岁否?答:“满。”衣钵具足否?答:“具。”父母允许你出家吗?(若有父母的当回答有,若没有父母的就答无)?你有没有欠别人的债没还?答:“无。”如果是别人的奴仆,佛不许度。你是奴仆吗?答:“不是。”你是作官的吗?答“不是”。你是丈夫否?答:“是丈夫。”你有没有癞、痈疽、白癞、干

  、颠狂这几种病?回答“无”。

  应复语云:“汝无遮难,定得受也。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

  教授师应再告诉说:“你没有遮难,一定可以受戒了。就像我刚才问你的那样,到大众僧当中也是这样问。像你刚才回答我的方式,在大众僧中问答也是一样。”

  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令威仪齐正。着履,揲坐具肩上,衣钵幞置手中。语令:“汝此处立,我至僧中为汝通请,若僧许可,我举手召汝,汝可即来。"《五分》云,教着衣时,密如法视无重病不。种种随缘,广如彼述。或外律中于此受衣钵者。

  令戒子起立,正披七衣,使威仪齐整。穿上鞋,把坐具放在肩上,衣钵拿在手里。告诉说:“你在这站着,我到大僧中去为你乞请,如果大众僧许可,我举手叫你,你就可以进来。”《五分律》说,教授师在教戒子搭衣时,应悄悄地看他有没有重病。应用种种方便法去观察,如上所述。其他律中也有记载在此时为戒子受衣钵。

  七、单白入众

  七、单白入众。律云,彼教授师还来至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此依中国露地戒坛,故在申手内。必在覆处,随时也)。当作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第七、单白入众。《四分律》说,教授师回到僧中,具足威仪礼僧后,在僧伸手相及的地方站立。(这是依照印度在露天设的戒坛而言,因此是在伸手相及的范围内。如果是戒坛设在屋里,只要站在界内就可以。)教授师应作第一次单白羯磨:“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白已勿出僧中。若堂内者,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若在露地,不得离僧申手外也)。”彼来已,为捉衣钵。令至僧中,教礼僧足已。至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

  单白以后不要离开大众僧。如果戒坛设在堂内,教授师就走到门槛内,举手叫:“某甲进来(如果戒坛设在露天,教授师就不能站到众僧伸手不相及的地方)。”戒子进来后,教授师替他拿着衣钵。戒子到僧中,顶礼大众僧后,来到戒师面前,右膝着地双手合掌。

  八、正式乞戒

  八、正明乞戒。彼教授师将衣钵付戒师已。为正衣服,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

  第八、正式乞戒。教授师把衣钵交给戒师。帮助戒子整理袈裟,使他的心得到安慰。劝他发起诚恳的心,凭借清净大众僧的慈悲哀愍,乞求受戒。

  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人闻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如是随时作之,律论广述。“但乞戒由汝自心,但未晓方轨,阶渐无由。故佛教我,为汝称述,应逐我语。"

  教授师应开示戒子说:“这殊胜的戒法,只有佛陀出世时,才能建立起来。非常秘密、非常殊胜,所以不让在家人听闻。在六道当中,只有人可以受此戒。如果有遮难,也不可以受戒。既然你没有遮难,堪为清净法器。应当发起大心来乞求受戒,须臾之后就成为三宝中的一员。如果以轻浮之心受戒,就不能得戒。”这样的开示可以因人而异,在律论中有广泛的叙述。“乞戒应是你自己发心,恐怕你不懂得方法,没有次第,所以佛教导我,教你陈述乞戒的方法,你跟随我说。”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拔济我,慈愍故(三说教已复坐)。”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拔济我,慈愍故(说三次后回原位坐)。”

  九、戒师白和

  九、戒师白和法。彼应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第九、戒师白和法。戒师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问:“戒师作白和僧,教授无者?"答:“羯磨对僧问难,先不差之,故后须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问,何须更和?又在屏处,不对众问。"

  问:“为什么羯磨师要作白和僧,教授师不用作白?”回答说:“羯磨是针对大众僧问难而说,原先没有僧差,所以应问和。而教授师是被僧差,奉大众僧命去问难,所以不必再和。另外,教授师是在屏处问难,不是对众问难,所以不须问和。

  问:“戒师不差,教授独差者?"答:“教授师出众问难,不差无由辄问。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更有料简,如义钞说。

  问:“为什么羯磨师不用僧差,而教授师需要僧差呢?”回答说:“教授师是出众去问难,如果没有僧差,他无权擅自问难。而羯磨法是在大众中问,所以不须僧差。”其他的补充说明,可以参看《拾毗尼义钞》。

  十、对僧问难

  十、正明对问。律直问十三难事,无有前缘。今时相传,前问衣钵,还如教授示四种异名已。应语言:“善男子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僧癨》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今问汝十三难事,同前教授师所问。但众僧恐屏处有鉴,故对大众一一问汝,汝还依彼答,一一答我。"

  第十、正式对僧问难。《四分律》中直接问十三难事,没有问前面诸缘。现在所流传的方法,先问衣钵有无,应先告诉三衣和钵的名字。应开示说:“善男子,认真听。现在是真诚发心的时候、是讲真实语的时候。下面随我所问,你应当真实地回答。《僧癨律》中说:你如果不真实回答,便是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也是欺诳佛及大众僧,会得大罪。现在问你十三难事,和教授师的问难是一样的。因为恐怕在屏处问有差错,所以在大众僧中再一一地问你,你还像刚才回答教授师一样,一一回答我。

  “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净行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受戒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僧不?汝非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并答言无者,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不负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

  、颠狂等,汝今无如是病不?”(上来并随有无具答)

  “你是否犯边罪?是否犯净行比丘尼?是否贼心受戒?是否是破内外道人?是黄门否?是否曾经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你曾破僧否?曾出佛身血否?你是非人否?是畜生否?是二形否?”都答“无”的,再问:“你叫什么名字?和尚叫什么名字?你年满二十否?三顶衣和钵都具足否?父母允许你出家否?你有没有欠债不还?你是奴仆否?你是官人否?你是丈夫否?丈夫有这样的病:癞、痈疽、白癞、干

  、颠狂等,你有没有这样的病?”(以上的问题若有答有,若无答无。)

  第二节 明受体用

  一、受体

  若至此时,正须广张示导发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则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问。今薄示相貌,临事未必诵文。

  这时候,应广泛地开导发心乞戒的方法,不可以只讲发上品心,因为受戒的人并不知道什么叫上品心,徒劳询问。现在略叙述发心的相貌,给戒子开示时不必照文宣读。

  应语言:“善男子,汝遮难并无,众僧同庆,当与汝戒。但深戒上善广周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如前缘中。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应开示说:“善男子,你没有遮难,大众僧都很高兴,应当为你受戒。但是甚深的佛戒是最上的善法,它周遍整个法界,你应当发起上品心才可以得到这殊胜的法,就像前面的因缘一样。秉受佛戒,是为了趣向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净戒,使正法得以久住等,这样的发心才是上品心。”

  次为开广汝怀者。由尘沙戒法注汝身中,终不以报得身心而得容受,应发心作虚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当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汝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今为汝作羯磨圣法。此是如来所制,发得尘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须知之。

  为戒子开示,使他心胸开阔。由于尘沙般的戒法注入你的身心,是不能用这个果报的色身来容受的,你应发心观想身体如虚空一样广阔,这样才能容受整个法界的善法。所以论中说,如果戒法是有形有色的话,进入你的身体时会象天崩地裂的声音。因为戒法不是色法,所以你会没有觉知。你应发起警觉心,收摄意念,发上品殷重心。现在为你作羯磨法,这神圣的法是如来制定的,感发法界善法注入你的身心,你要了知。

  应告僧言:“大众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愿勿异缘,令他不得。”应四顾望之,不令非别之相。有者唤令如法。告言众僧听作羯…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