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譯注(釋恭融)▪P9

  ..續本文上一頁之。若無人時心念舍)。我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許,我得自恣食。”(叁說。此念法謂獨住蘭若、遠行、長病、饑時、依親裏住五種。《十誦》開之。)

  如果背請(在迦提月中、或有病緣、施衣等緣),應說“今天我因爲有某緣不能去。”(如果沒有其它緣,而一天中有很多家請食時,應對別的比丘說):“今天有多家請我吃飯,我自己接受一家的邀請。其它的布施給長老,地點在某處(應找五衆舍請,若找不到人可以心念舍)。“我某甲,今天有居士請我吃飯,我布施給比丘某甲,檀越不系念我,你去也可以。”(說叁次。有五種情況開心念法:獨住蘭若的比丘、長途旅行、長期患病、饑餓時、依親裏住的比丘。《十誦律》有開緣的明文。)

  第叁知受戒時夏臘。雲:“我于某年月日某時,尺木若幹影時受具戒。我今無夏。”後若有者,隨夏言之。

  第叁、知道自己受戒時間和夏臘多少,每天念:“我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受具足戒,我現在還沒有夏臘。”以後如果有夏臘,可以隨夏臘多少來說。

  第四知衣缽有無受淨等。應雲:“我叁衣缽具。”有長,已說淨(後隨有無,衣缽藥等,隨有者念說淨)。

  第四、知道衣缽有沒有受淨等,應念:“我叁衣缽都具足。”有長衣長缽,已經說淨(以後再得到衣缽藥等,可隨時說淨)。

  第五念同別食。雲:“我今依衆食。”(必有別衆九緣隨開)雲:“我今有某緣,應別衆食。”廣如隨相。

  第五、念今天是依衆食或是別衆食。應念:“我今天是依大衆而食。”(有九種緣可以開別衆食)應念:“我今天有某事因緣,應別衆食。”《隨戒釋相篇》中有說明。

  六念康羸。雲:“我無病,堪行道(有病,念療治之)。”

  第六、念身體的健康狀況。應念:“我今天沒有生病,可以修道。”(如果有病,應念“我生病了,應治療"。)

  《僧》雲:“受戒已,要畜漉水袋42,應法澡罐等。”如隨相中。

  《僧律》講:“受戒以後,應儲存漉水袋,如法的洗淨瓶等。”《隨戒釋相篇》中有說明。

  《五分》新受戒者,必令誦戒。恐心退者,未可亦得。

  《五分律》中新受戒的比丘,一定要讓他去誦戒。如果怕他失去道心,不誦也可以。

  《善見》雲:“佛度比丘已,有叁衣、缽、盂、坐具、濾水袋、針線、斧子八事隨身。”陶靜《善見律》說:“佛度比丘以後,有叁衣、缽、盂、坐具、濾水袋、針線、斧子八種物應隨身帶。”

  《四分》雲:“爲比丘與外道相濫,佛令問何時何月,何和尚梨等,即知佛法與外道俗人有異,勘問知非賊住。”時有叁時:從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爲春;從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爲夏;從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爲冬。月有黑白大小不同。受戒已,抄出與之。

  《四分律》記載:“恐怕比丘和外道相混淆,所以佛讓問年月,和尚阿梨的名字等,這樣就知道佛法和外道俗人有差別,亦可知道是否是賊住。”印度一年有叁季:從十二月十六日到四月十五日爲春季;從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爲夏季;從八月十六日到十二月十五日爲冬季。月有黑月白月大月小月的不同,受戒以後,把以上內容抄給戒子。

  二、舍戒法

  《四分》雲:“若不樂梵行者,聽舍戒還家。若複欲于佛法修清淨行者,還聽出家受大戒。"《增一阿含》開七反舍戒。過此非法。

  《四分律》記載:“如果不喜歡修清淨梵行,可以舍戒回家。如果想再回到佛法中修清淨行的,還可以出家受大戒。”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開比丘七次舍戒,不能超過七次。

  《十誦》《伽論》,尼無舍戒,更得受具。

  《十誦律》和《摩得勒伽論》記載,比丘尼不可以舍戒後再受具足戒。

  問:“若無重出家,何故開舍?”答:一爲不成波羅夷故。二爲來去無障。比丘建立義強,故開七反。尼有一義,令在俗無過,不生譏醜過失。廣如彼部(准義,應得作下二衆)

  問:“如果不可以重出家,爲什麼要開舍戒?”答: “第一、爲了不犯波羅夷罪。第二、爲使出家、還家沒有障礙。比丘義強,所以開七次舍戒。比丘尼只有一次,使她還俗不生過失,不被在家人譏嫌。"《十誦律》中有詳細說明(南山注:依理推斷,比丘尼舍戒後,若再出家,可以作沙彌尼或式叉尼。)

  [表一] 四非法:1、或但執文謹誦非相莫知;——法非

  2、或前受遮障無任僧法; ——事非

  3、或結界漠落成不混然; ——處非

  4、或僧數薄惡不能生信; ——人非

  5、或衣缽假借自是非法。——事非 ——人、法、事、處(四非法)

  [表二]六緣四法備注 1、結界成就 2、有能秉法僧 3、數滿如法 4、界內盡集和合 5、有白四教法 處 人 法若缺前五緣,定不成受。 6、資緣具足 事若缺此緣,依《四分律》不成受。

  [表叁] [表四]發戒的對象:1、空有二谛——化相法——聲塵所攝 (教)2、滅理涅——理體法——法塵所攝 (證)3、經書佛像——住持法——色塵所攝

  [表五] 叁種發心:

  1、下品發心——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衆生,衆生皆惜壽命。

  2、中品發心——我今正心向道,解衆生疑,我爲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複利他人,受持正戒。

  3、上品發心——我今發心受戒,爲成叁聚戒故。趣叁解脫門,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導衆生,令至涅槃,令正法久住。

  [表六]

  1、凡夫始學——邪心中語

  2、那含果人——慢心中語

  3、羅漢果者——名字中語

  [表七]

  尼聖尼(阿那含、阿羅漢)無論淨穢 —— 若犯尼—— 成難須陀洹、斯陀含、凡尼本清淨 —— 犯尼—— 成難本不清淨 —— 若犯尼—— 不成難

  [表八]壞尼下二衆 ——不成難壞大尼叁處行淫 ——成難強與尼俗服而行淫 ——成難尼自樂著白衣服知 ——成難不知——不成難

  [表九] 1、偷形 —— 無師出家,法、臘、禮、利都無 —— 不障戒

  2、偷和合—— 有師出家,法、臘、禮、利都有 —— 障戒

  3、俱偷 —— 無師出家,法、臘、禮、利都有 —— 障戒

  [表十] [表十一][表十二]

  1、有種種遮難 —— 不應出家

  2、有輕遮 —— 已經出家不應驅出

  3、有輕遮 —— 受戒者僧得罪

  4、有重遮 —— 不應受戒

  [表十叁] 五種奴: [表十四] 四種官人:

  附錄:

  一、《受戒緣集篇》所引叁藏資料:〖BHDFG1*2,FK3,K7,K6,K16,K9F〗 編號所引叁藏名稱卷數譯者或作者收錄 〖BHDG3,FK3ZQ1,K7ZQ*4,K6ZQ*4,K16ZQ*4,K9ZQ*4F〗1《大般涅槃經》(南本6卷)(北本40卷)北本: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南本: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大正藏》12冊,3742《佛說善生子經》 (1卷)

  西晉支法度《大正藏》1冊《佛說長阿含經第二分》3《阿育王經》(10卷)

  梁扶南叁藏僧伽婆羅譯《大正藏》50冊《史傳部》,20434《增一阿含經》 (51卷)

  東晉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大正藏》2冊,01255《大方等大集經》 (30卷)

  北涼昙無谶譯 《大正藏》13冊,03976《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10卷)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大正藏》13冊,4117《五分律》 (30卷)

  宋賓叁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大正藏》22冊,14218《四分律》(60卷)

  姚秦賓叁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藏》22冊,14289《僧癨律》 (40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大正藏》22冊,142510《十誦律》 (61卷)

  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大正藏》23冊,143511《毗跋律》注:此律乃南齊永明年沙門法度于楊州作。以濫律名及錄注譯故附僞。

  《大正藏目錄部55》,014112《善見律毗婆沙》(或稱《善見論》)

  18卷箫齊叁藏僧痂跋陀羅譯《大正藏》24冊,146213《薩婆多毗尼毗婆沙》(或稱《薩婆多論》)

  9卷譯者不詳《大正藏》24冊,1440 14《毗尼母經》(或稱《毗尼母論》)8卷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大正藏》24冊,146315《大智度論 》 100卷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大正藏》25冊,150916《摩得勒伽論》10卷劉宋僧伽跋摩譯《大正藏》23冊,144117《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1卷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大正藏》24冊,1483 〖BHDFG3,FK3ZQ1,K7ZQ*4,K6ZQ*4,K16ZQ*4,K9ZQ*4F〗 18《拾毗尼義鈔》4卷唐道宣律師著《續藏》71冊19《律二十二明了論》1卷正量部弗陀多羅多法師造陳天竺叁藏真谛譯《大正藏》24冊,1461〖BHDG2,FK3ZQ1,K7ZQ*4,K6ZQ*4,K16ZQ*4,K9ZQ*4F〗20《四分比丘戒本》 1卷後秦叁藏佛陀耶舍《大正藏》22冊,1429

  二、主要參考資料:

  1、[唐]道宣律師著鈔,[宋]元照律師著記:《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福建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委員會印贈。

  2、[唐]道宣律師著疏,[宋]元照律…

《《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譯注(釋恭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