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P9

  ..续本文上一页之。若无人时心念舍)。我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许,我得自恣食。”(三说。此念法谓独住兰若、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五种。《十诵》开之。)

  如果背请(在迦提月中、或有病缘、施衣等缘),应说“今天我因为有某缘不能去。”(如果没有其它缘,而一天中有很多家请食时,应对别的比丘说):“今天有多家请我吃饭,我自己接受一家的邀请。其它的布施给长老,地点在某处(应找五众舍请,若找不到人可以心念舍)。“我某甲,今天有居士请我吃饭,我布施给比丘某甲,檀越不系念我,你去也可以。”(说三次。有五种情况开心念法:独住兰若的比丘、长途旅行、长期患病、饥饿时、依亲里住的比丘。《十诵律》有开缘的明文。)

  第三知受戒时夏腊。云:“我于某年月日某时,尺木若干影时受具戒。我今无夏。”后若有者,随夏言之。

  第三、知道自己受戒时间和夏腊多少,每天念:“我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受具足戒,我现在还没有夏腊。”以后如果有夏腊,可以随夏腊多少来说。

  第四知衣钵有无受净等。应云:“我三衣钵具。”有长,已说净(后随有无,衣钵药等,随有者念说净)。

  第四、知道衣钵有没有受净等,应念:“我三衣钵都具足。”有长衣长钵,已经说净(以后再得到衣钵药等,可随时说净)。

  第五念同别食。云:“我今依众食。”(必有别众九缘随开)云:“我今有某缘,应别众食。”广如随相。

  第五、念今天是依众食或是别众食。应念:“我今天是依大众而食。”(有九种缘可以开别众食)应念:“我今天有某事因缘,应别众食。”《随戒释相篇》中有说明。

  六念康羸。云:“我无病,堪行道(有病,念疗治之)。”

  第六、念身体的健康状况。应念:“我今天没有生病,可以修道。”(如果有病,应念“我生病了,应治疗"。)

  《僧》云:“受戒已,要畜漉水袋42,应法澡罐等。”如随相中。

  《僧律》讲:“受戒以后,应储存漉水袋,如法的洗净瓶等。”《随戒释相篇》中有说明。

  《五分》新受戒者,必令诵戒。恐心退者,未可亦得。

  《五分律》中新受戒的比丘,一定要让他去诵戒。如果怕他失去道心,不诵也可以。

  《善见》云:“佛度比丘已,有三衣、钵、盂、坐具、滤水袋、针线、斧子八事随身。”陶静《善见律》说:“佛度比丘以后,有三衣、钵、盂、坐具、滤水袋、针线、斧子八种物应随身带。”

  《四分》云:“为比丘与外道相滥,佛令问何时何月,何和尚梨等,即知佛法与外道俗人有异,勘问知非贼住。”时有三时: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从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冬。月有黑白大小不同。受戒已,抄出与之。

  《四分律》记载:“恐怕比丘和外道相混淆,所以佛让问年月,和尚阿梨的名字等,这样就知道佛法和外道俗人有差别,亦可知道是否是贼住。”印度一年有三季:从十二月十六日到四月十五日为春季;从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为夏季;从八月十六日到十二月十五日为冬季。月有黑月白月大月小月的不同,受戒以后,把以上内容抄给戒子。

  二、舍戒法

  《四分》云:“若不乐梵行者,听舍戒还家。若复欲于佛法修清净行者,还听出家受大戒。"《增一阿含》开七反舍戒。过此非法。

  《四分律》记载:“如果不喜欢修清净梵行,可以舍戒回家。如果想再回到佛法中修清净行的,还可以出家受大戒。”在《增一阿含经》中佛开比丘七次舍戒,不能超过七次。

  《十诵》《伽论》,尼无舍戒,更得受具。

  《十诵律》和《摩得勒伽论》记载,比丘尼不可以舍戒后再受具足戒。

  问:“若无重出家,何故开舍?”答:一为不成波罗夷故。二为来去无障。比丘建立义强,故开七反。尼有一义,令在俗无过,不生讥丑过失。广如彼部(准义,应得作下二众)

  问:“如果不可以重出家,为什么要开舍戒?”答: “第一、为了不犯波罗夷罪。第二、为使出家、还家没有障碍。比丘义强,所以开七次舍戒。比丘尼只有一次,使她还俗不生过失,不被在家人讥嫌。"《十诵律》中有详细说明(南山注:依理推断,比丘尼舍戒后,若再出家,可以作沙弥尼或式叉尼。)

  [表一] 四非法:1、或但执文谨诵非相莫知;——法非

  2、或前受遮障无任僧法; ——事非

  3、或结界漠落成不混然; ——处非

  4、或僧数薄恶不能生信; ——人非

  5、或衣钵假借自是非法。——事非 ——人、法、事、处(四非法)

  [表二]六缘四法备注 1、结界成就 2、有能秉法僧 3、数满如法 4、界内尽集和合 5、有白四教法 处 人 法若缺前五缘,定不成受。 6、资缘具足 事若缺此缘,依《四分律》不成受。

  [表三] [表四]发戒的对象:1、空有二谛——化相法——声尘所摄 (教)2、灭理涅——理体法——法尘所摄 (证)3、经书佛像——住持法——色尘所摄

  [表五] 三种发心:

  1、下品发心——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

  2、中品发心——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

  3、上品发心——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正法久住。

  [表六]

  1、凡夫始学——邪心中语

  2、那含果人——慢心中语

  3、罗汉果者——名字中语

  [表七]

  尼圣尼(阿那含、阿罗汉)无论净秽 —— 若犯尼—— 成难须陀洹、斯陀含、凡尼本清净 —— 犯尼—— 成难本不清净 —— 若犯尼—— 不成难

  [表八]坏尼下二众 ——不成难坏大尼三处行淫 ——成难强与尼俗服而行淫 ——成难尼自乐著白衣服知 ——成难不知——不成难

  [表九] 1、偷形 —— 无师出家,法、腊、礼、利都无 —— 不障戒

  2、偷和合—— 有师出家,法、腊、礼、利都有 —— 障戒

  3、俱偷 —— 无师出家,法、腊、礼、利都有 —— 障戒

  [表十] [表十一][表十二]

  1、有种种遮难 —— 不应出家

  2、有轻遮 —— 已经出家不应驱出

  3、有轻遮 —— 受戒者僧得罪

  4、有重遮 —— 不应受戒

  [表十三] 五种奴: [表十四] 四种官人:

  附录:

  一、《受戒缘集篇》所引三藏资料:〖BHDFG1*2,FK3,K7,K6,K16,K9F〗 编号所引三藏名称卷数译者或作者收录 〖BHDG3,FK3ZQ1,K7ZQ*4,K6ZQ*4,K16ZQ*4,K9ZQ*4F〗1《大般涅槃经》(南本6卷)(北本40卷)北本: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南本: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大正藏》12册,3742《佛说善生子经》 (1卷)

  西晋支法度《大正藏》1册《佛说长阿含经第二分》3《阿育王经》(10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大正藏》50册《史传部》,20434《增一阿含经》 (51卷)

  东晋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2册,01255《大方等大集经》 (30卷)

  北凉昙无谶译 《大正藏》13册,03976《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10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13册,4117《五分律》 (30卷)

  宋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大正藏》22册,14218《四分律》(60卷)

  姚秦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大正藏》22册,14289《僧癨律》 (40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大正藏》22册,142510《十诵律》 (61卷)

  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大正藏》23册,143511《毗跋律》注:此律乃南齐永明年沙门法度于杨州作。以滥律名及录注译故附伪。

  《大正藏目录部55》,014112《善见律毗婆沙》(或称《善见论》)

  18卷箫齐三藏僧痂跋陀罗译《大正藏》24册,146213《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或称《萨婆多论》)

  9卷译者不详《大正藏》24册,1440 14《毗尼母经》(或称《毗尼母论》)8卷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大正藏》24册,146315《大智度论 》 100卷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25册,150916《摩得勒伽论》10卷刘宋僧伽跋摩译《大正藏》23册,144117《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1卷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大正藏》24册,1483 〖BHDFG3,FK3ZQ1,K7ZQ*4,K6ZQ*4,K16ZQ*4,K9ZQ*4F〗 18《拾毗尼义钞》4卷唐道宣律师著《续藏》71册19《律二十二明了论》1卷正量部弗陀多罗多法师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大正藏》24册,1461〖BHDG2,FK3ZQ1,K7ZQ*4,K6ZQ*4,K16ZQ*4,K9ZQ*4F〗20《四分比丘戒本》 1卷后秦三藏佛陀耶舍《大正藏》22册,1429

  二、主要参考资料:

  1、[唐]道宣律师著钞,[宋]元照律师著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印赠。

  2、[唐]道宣律师著疏,[宋]元照律…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