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P2

  ..續本文上一頁曹洞宗的太陽警玄禅師(943—1027)會下,因爲在惠洪《禅林僧寶傳》卷十一、《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補續高僧傳》卷七中,都記載了重顯出川後在郢州(治今湖北鍾祥市)太陽山當典座的一段故事。根據重顯出川後參學的路線,正也是沿漢水北上,先到郢州後到襄陽的。《禅林僧寶傳》卷十一介紹說:重顯出川後,先在郢州太陽山明安寺作典座,這段故事不見他與警玄禅師之間有何因緣,卻有一則趣聞。一次,重顯與幾位遊方僧人議論當年法眼宗文益與趙州和尚的侍者關于“柏樹子”公案的一段對話,認爲文益肯定趙州侍者所說“先師無此語”是有道理的,說:“宗門抑揚,那有規轍乎!”受到旁邊一位名爲韓大伯的禅僧的譏笑,認爲他“智眼未正,擇法不明”,並撰偈表述己意曰: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28]

  重顯聽後,心中暗暗稱奇,便與韓大伯結爲好友。後不久才北上襄陽,參石門聰禅師。重顯離開石門,並未立即去參智門光祚禅師,而是與齊嶽禅師爲侶,同去參谒黃梅雲門宗五祖師戒禅師。先住在寺外的農莊之中,由齊嶽先去拜叩,但齊嶽與五祖師戒禅師不契,重顯便打消了參叩五祖師戒的念頭,遂北遊至複州(今湖北天門),參智門光祚禅師。見智門因緣,《雪窦塔銘》中載:

  一夕問祚曰:“古人不起一念,雲何有過

  ”祚招師前席,師攝衣趨進,祚以拂子擊之,師未曉其旨,祚曰:“解麼

  ”師擬答次,祚又擊之,師由是頓悟。[29]

  智門光祚用拂子打重顯,實際上是在提示他,禅法是無法用概念和語言來表達的,所以“不起一念”問話的本身,就是心念,參禅者不應該著于“不起一念”有錯沒錯。

  據《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記載,重顯在智門光祚會下,“祚愛之,遂留五年,盡得其道”[30]。離開智門遊方之時,重顯已是叁十好幾的年紀了。遊方之時,先在淮南(今安徽)遇見了官至大學士的同鄉好友曾會,此人乃是重顯之大護法,關于他在下章再論述。曾會問重顯打算到哪裏,重顯說:“將造錢塘,絕西興,登臺雁。”[31]曾會說“靈隱天下勝處,珊禅師吾故人,以書薦顯”[32],寫了一封推薦信給重顯。重顯並沒有立即去杭州,而是先到廬山,據《林間錄》卷上說重顯參廬山棲賢禅師時,是“嘗自淮上來”。其文曰:

  棲賢禅師……性高簡,律身精嚴,動不違法度。暮年叁終藏經,以坐閱爲未敬,則立誦行披之……雪窦重禅師嘗自淮上來,依之不合,乃作師子峰詩而去,曰:“據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雲擎也出頭。”[33]

  澄湜禅師乃是法眼宗下二世中的代表人物,秉承了法眼宗禅教一致的宗風,暮年還閱大藏經叁遍,其精進令人感歎。所住之廬山棲賢寺也是國內著名寺院。而重顯禅師卻與他“依之不合”,未在棲賢寺呆下去,並作詠師子峰的詩譏之而去。在廬山,重顯不僅見了澄湜禅師,還谒見了法眼宗的另一宗師“林禅師”。《雪窦塔銘》中記其離開智門後:

  尋往廬山林禅師道場,問之曰:“法爾不爾,雲何指南

  ”林曰:“只爲法爾不爾。”師遂拂袖而退,衆皆股栗。有毀于林者,林曰:“此如來廣大叁昧也,非汝等輩以取舍心可了別也。”[34]

  這位林禅師,也是法眼宗第叁代尊宿,即行林(號祖印)禅師,住廬山羅漢寺。在與行林禅師簡單的對答之後,重顯拂袖而去。廬山素來戒律謹嚴,師威極重,看到重顯這般無禮之舉,衆僧都爲重顯擔心。有人趁機在林禅師前诋毀重顯,但行林禅師別具慧眼,反而贊許重顯,說:“這是如來廣大叁昧,不是你們用取舍心可以明了的。”這樣,重顯名聲就漸爲傳譽于叢林。

  離開廬山,重顯南下去了杭州,到了靈隱寺,但他並未將信交給延珊禅師(法眼第五代也是最後一代),而是叁年“陸沈衆中”[35]。後曾會奉使浙西,訪重顯于靈隱,堂中有僧千人,竟沒有認識他的。撿床曆方才找到重顯。問他那封推薦信,重顯才從袖裏取出來,交給曾會,並風趣的說:“公意勤,然行腳人非督郵也。”[36]曾會大笑,在一旁的珊禅師也“以是奇之”[37],很器重重顯。吳江洞庭翠峰寺虛席,曾會和珊禅師乃推薦重顯出任住持。重顯便開始了他後半生的住持弘法了。

  (叁)從翠峰到雪窦

  翠峰寺在太湖洞庭西山中,如海中瓊閣,實爲一方勝境。時年約四十二歲的重顯住持于此,即宣布自己爲智門光祚禅師的傳人,爲雲門第叁代。重顯禅師在翠峰時,舉唱清越,令人耳目一新。大受蘇州僧俗的歡迎。正當翠峰寺僧俗群集,重顯住持寺隆時,曾會出知明州(治今浙江甯波),手疏請重顯住持雪窦資聖寺。當重顯從翠峰遷往雪窦之時,吳江洞庭的信衆不願重顯走,與明州專使發生爭執。爲此重顯升座普告大衆,說“僧家也無因無必,住則孤鶴冷翹松頂,去則片雲忽過人間,應非彼此殊源,動靜乖趣”[38],表示既不忘洞庭信衆的信任和照顧,又應顧念明州太守(知州)千裏遣使的誠意,“且佛法委自王臣兼住持”[39],希望洞庭的信衆能夠諒解。聽了這番話,蘇州信衆方肯放行,重顯乃辭別翠峰前往雪窦。

  雪窦寺又名“資聖禅寺”。據《雪窦寺志》卷叁記載,雪窦山爲浙東名山之一,它座落在明州四明山東二十裏。據說,雪窦山初名乳峰,因主峰高峙,四山環繞,兩澗溪水交彙,山前瀑布如飛雪四濺,故名雪窦山。東晉時已有尼結庵山頂,名瀑布院。唐會昌元年(841)改建山麗,及鹹通間(860—874)毀,有士張昱葺之,改名瀑布觀音院。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師自宣城來主寺事,乃成十方禅院。刺史黃公晟,施四千叁百畝贍衆,置寶豐莊,用供養該寺。周廣順二年(953)智覺禅師(按即永明延壽,號智覺)重建寺塔,住持此寺,宋淳化至鹹平(990—1003)年間,賜額“資聖寺”,乃天下禅宗十刹之一[40]。重顯應該是在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告別翠峰,出任雪窦山資聖寺住持的。在辭別翠峰時,重顯站在東行的船上,望著遠去的翠峰寺,湛藍的天空,徐徐升起的船帆,碧色的江水,還有兩岸退去的綠色松樹,不禁詩意盎然,輕輕吟誦道:

  乘興飛帆別翠峰,水光春靜冷涵空。到人若問曹溪意,只報廬能在下風[41]。雲水輕拂下層巒,松桧生風觸袖寒。誰問親遊乳峰意,百千年後與誰看。[42]

  重顯是位具有極高文學修養的禅師,善于詩偈。這與他從小所受的教育和在成都普安院那段經曆有關,故《禅林僧寶傳·重顯傳》中說他:“師盛年之翰墨,作爲句法,追慕禅月休公(按五代禅僧貫休832—912)。”[43]有詩雲:“紅芍藥邊方舞蝶,碧梧桐裏

  正啼莺。離亭不折依依柳,況有春山送又迎。”[44]正因其詩文極佳,這無疑爲其提唱宗風如虎添翼。古雲:“道在得人。”[45]又雲:“文以載道。”[46]二者集于重顯一身。

  離開翠峰,路經蘇州萬壽寺、秀州(今嘉興市)、杭州(靈隱寺)、越州(今紹興市),重顯每到一處,地方道俗皆禮遇甚隆,又是具備茶筵,又是請升座說法。如他到越州承天寺:

  衆請升座,僧問:“學人不問西來意,藏身北鬥意如何

  ”師雲:“擡頭作尾漢。”進雲:“請師答話。”師雲:“西天令嚴。”問:“有問有答,賓主曆然,無問無答時如何

  ”師雲:“古路草漫漫。”進雲:“若不上來,焉知與麼

  ”師雲:利劍不斬死漢。”師乃雲:“作者相見,一拶一捺,撩起便行,若伫思停機,卒摸不著。若言問在答處,答在問宗,個個依草附木;問不在答處,答不在問宗,罕見頂上有眼。諸人還薦得也無

  薦得薦不得,並是新雪窦之過,且莫鈍置承天和尚。”[47]

  這問話的僧人,熟知五家宗旨,但問話的重心卻落在“無問無答”之處。重顯從“古路草漫漫”,將其問處席卷一空,又用“利劍不斬死漢”,點明禅眼。又以“依草附木”“頂上有眼”開示路徑。最後的“薦得薦不得,並是新雪窦之過,且莫鈍置承天和尚(按即越州承天寺住持)”,自己一口吞盡,顯得舒卷自在,意氣洋洋,不愧爲一代宗師,如此的舉唱令人心服口服。重顯就是這樣一路的舉唱宗風,終至雪窦。

  《雪窦塔銘》中說重顯住持雪窦寺之後,實行禅寺儀規,重整寺衆參禅修行和生活規範,並且清理周圍環境,使寺院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遠近道俗皆前來參谒和受法[48]。重顯在雪窦寺大弘雲門宗風,“四方翹楚,皆臻法席”[49],名聞遐迩,故有雲門宗“中興之祖”的稱譽。《禅林僧寶傳·重顯傳》稱:“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雲門中興。”[50]

  重顯在雪窦寺,舉唱極多,難以一一介紹,下面選一則錄出:

  師開堂日,于法座前顧視大衆曰:“若論本分相見,不必高升法座。”遂以手畫一畫曰:“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諸佛國土,一時現前。各各仔細觀瞻,其或涯際未知,不免拖泥帶水。”[51]

  這則法語,重顯首次開堂示衆,就言不必升座說法,旨在說明實在無法可說。縱然說得天花亂墜,亦“于曹溪路上,一點使用不著”[52]。所以重顯告訴學人,佛在目前,當下即是,“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諸佛國土,一時現前”。其實重顯這一思想,亦是禅宗一向的風格。如宗寶本《六祖壇經·疑問品》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53]成佛就在此岸,成佛就在當下,當年六祖慧能不正是以這樣的禅法思想來開示信衆嗎

  世界、佛、我叁位一體,不可于我外求佛,這裏沒有追求目標和追求主體的分野,沒有虛幻和實在的對立,自性即佛,佛心不二,關鍵在于自心自悟,直下承當。

  重顯于雪窦寺一住就是叁十一年,因此後世禅林又多以“雪窦…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