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

  编辑:法缘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中国禅宗虽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标榜,然而在传法和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文字,唐末五代出现大量语录、偈颂传世。进入宋代,逐渐形成了以颂古、拈古、代语、别语等为重要文字表达形式的文字禅。云门宗的雪窦重显是云门文偃下三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受汾阳善昭的影响所作之颂古百则属于宋代文字禅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介绍了重显的生平、主要弟子、语录和著作,着重探讨重显的颂古禅风,探求其中蕴含的禅法思想及其影响,以揭示重显在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雪窦重显 文字禅 颂古

  绪 论

  中国禅宗至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代禅宗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在宋代,慧能门下分化出来的五家禅[1]已发生了变化,北宋禅僧明教契嵩(1007—1072),在其《传法正宗记》卷八中,对禅门五家在北宋时期传播和兴盛的情况作记载,他说:

  正宗至大鉴(慧能)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竞自为家。故有沩仰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犹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人耳。[2]

  契嵩首先指出,禅门五家都是源于慧能(638—713)的法系,只是后世禅法学人,各奉老师的学说而形成不同流派,于是有五家流派的形成。除了五家流派外,其实还存在许多其他没有影响的流派。而这些不同的流派,到契嵩所处的时代,其传播和兴盛的情况是,沩仰宗已经不传,法眼宗虽在宋初曾盛极一时,永明延寿以后也就衰落了,宋中叶以后法脉即断绝,而曹洞宗在宋初则比较消沉,盛行于各地的主要是云门宗和临济宗。临济宗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活跃于北方,并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转向南方发展;而云门宗大约在同一时期活跃于南方,并由岭南向北发展,势力直达汴京的诸大寺,声震丛林,名动公卿,盛极一时。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时的禅宗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宗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宋代文字禅的盛行。中国禅宗虽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3]为标榜,然而在传法和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文字,唐末五代有大量语录、偈颂等传世。进入宋代,逐渐

  形成以颂古、拈古、代语、别语等为重要文字表达形式的文字禅。云门宗的雪窦重显是云门文偃下三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不仅有六卷语录(包括说法语录、勘辩、偈颂、举古、拈古、代语、别语等)流世,还有著名的颂古著作《雪窦显和尚颂古》一卷传世。关于雪窦重显,在记载他的传记、灯录、塔铭中,对其皆称赞甚高,有的称他为“云门中兴”[4]之祖。如《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说,重显在住持明州(治今宁波)雪窦山资圣寺时,“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号云门中兴”[5]。尚书度支员外郎吕夏卿[6]撰写的《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7]明觉大师塔铭》则说:“州邦远近辐辏座下,驸马都尉和文李公,表赐紫方袍,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8]吕夏卿对重显的赞誉不止在语言文字方面,他对重显的著述与德行也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余得其书而读之二十余年,虽瞻仰高行,而禄利所縻,无由亲近。”[9]由这些可见重显在当时影响之大。而雪窦重显在后来禅林中影响深远的又是他所撰的《颂古百则》。他受临济宗汾阳善昭(974—1024)的影响,用诗歌、韵文的形式对古德公案进行赞誉性解释,进一步推广了以文字说禅,表达禅理之风。他的颂古为文字禅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文辞典雅、含蓄,又善于引经据典,融入情感,可谓是文情并茂。因此它一问世,便深受僧俗士大夫的青睐,风靡整个禅林,影响极为深远。几乎所有能提笔之禅僧皆有颂古之作,所有参禅者都要钻研颂古,不少有名的禅师都发表颂古的评说。因此雪窦重显在宋代禅宗史乃至宋代佛教史上,都有相当的地位。

  然而,对于重显这样一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禅师,学术界对他的事迹、颂古禅风作专题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尚未见到。只是在宋代禅宗或宋代佛教史的研究专著中,涉及到或有间接的介绍。

  在专著方面,郭朋先生在其《宋元佛教》[10]一书中,对雪窦及颂古可谓是零星点缀提到而已。顾吉辰的《宋代佛教史稿》[11]一书,也是简单提到。台湾黄启江在其《北宋佛教史论稿》[12]一书中,在论述《云门宗与北宋丛林之发展》时,对雪窦重显的生平及著作也有简单的介绍。日本高雄义坚的《宋代佛教史研究》[13]在介绍宋代禅宗的特征时,对重显及颂古也仅是简单提到。石井修道虽有标明《宋代禅宗的研究》[14]一书,但是以宋代曹洞宗和道元为研究的专题,因此不可能对雪窦重显及颂古有所叙述。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15]一书则对重显的生平履历作了概括性的勾画。对重显的思想从主张顿悟、实践修证方面也作了介绍,但对重显的颂古仅只提到数语。忽滑谷快天的《中国禅学思想史》[16]一书中,对重显的生平、参访、禅法、法系及颂古等方面,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绍。杜继文、魏道儒先生在其合著《中国禅宗通史》[17]一书中,对重显的生平、颂古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举重显颂古第十九则《俱胝一指》为例,予以分析。吴立民先生主编的《禅宗宗派源流》[18]一书中,除了对重显的思想有概括性的论述外,关于重显生平、颂古方面则几乎是按照杜、魏两位先生的思路介绍的。

  总的说来,学术界在对宋代禅宗史或宋代佛教史相关的研究中,对重显研究的工作是十分有限的。虽有所涉猎,但仅停留在浅层的介绍上,对重显的生平、思想、颂古及影响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以明确他在宋代禅宗史或宋代佛教史上发挥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以上诸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禅宗史》及《禅宗宗派源流》几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信息和方便,提供了许多资料上的线索和便捷。本文主要依靠重显的各种传记及语录、塔铭等文献,对重显的生平、法系、颂古及后世影响,作一次综合性的考察。其中颂古禅风的考察,是论文的重点。在考察过程中,对重显颂古所蕴含的禅法思想,作了具体的分析。与此同时也介绍了重显对后世禅宗的影响,以图确立了他在宋代禅宗史乃至宋代佛教史上应有的地位。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雪窦重显的生平

  云门宗创宗于云门文偃(864—949),雪窦重显是云门下二世智门光祚的法嗣,为云门宗下第三代尊宿,他被禅宗史推为“云门中兴”[19]之人物。日本著名学者忽滑谷快天在其著作《中国禅学思想史》中,称重显为“禅道烂熟时代之第三人”[20](第一人为法眼宗的永明延寿,第二人为临济宗的汾阳善昭),可见对他评价甚高。关于重显,以后灯录和僧传均有介绍,他有语录文集六卷被收入各种藏经。但是,记述重显禅师生平之处的传、录甚至塔铭,对其一生的历程表述甚为简略,且多含糊,这里通过一番对比考证,对他求道和传道的一生大体经历尽可能作系统的介绍。

  有关记载重显生平传记的资料很多,主要有:《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十五、《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补续高僧传》卷七,另有《明觉禅师语录》卷六后附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尚书度支员外郎吕夏卿撰写的《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以下简称《雪窦塔铭》),也较详细地记载了他的生平。为了对他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下面将他一生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一)投奔普安院

  重显(980—1052),俗姓李,字隐之,四川遂州(今四川遂宁)人。生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四月初八日。据吕夏卿《雪窦塔铭》所载:其母文氏刚生下他时,“日夕瞑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21]。幼时即不同寻常,不喜欢游戏,但聪明“精锐”[22],“读书知要,下笔敏速”[23]。其家世豪富,以儒业传世。幼受家学,而志存

  出世,想出家,“父母执不可,师不食者累日”[24]。可见意愿坚定。咸平年中(998—1003)父母去世,投奔益州(治今成都市)普安院仁铣法师剃发出家,并受具足戒。此普安院乃是当时成都大圣慈寺九十六座分院之一。大圣慈寺是唐开元以后中国最大的讲寺,也可以说是一综合类的佛学院,每天都有中观、唯识、法华、华严、涅槃、成实等众多经论同时开讲。重显在这里是有机会广学经论的,如《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说,他在受具之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问锋驰,机辩无敌”[25]。可见他辩博之才及当时对经论涉猎之广。有一天,大慈寺僧元莹法师为他讲授圭峰宗密大师所著之《圆觉经大疏》。重显因该疏触动疑情,如《雪窦塔铭》中说:“师(重显)执卷质问大义,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26]元莹法师不能解答他的疑惑,知道他是法器,于是便鼓励他东出参叩禅宗大德,这样重显乃东出三峡,东行求法。

  (二)东行求禅法

  重显东行求法,首先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参叩曹洞宗禅僧石门聪(洞山下四世)。重显在他那里一住三年,“而机缘不契”[27]。聪禅师于是向他介绍智门光祚禅师。但重显到石门之前,还曾住在…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