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镇州出大萝卜头”,可谓无味之谈。赵州采用这种问东答西的方式塞断人口,让学人于绝思停机时体会到本来面目。但对本则公案自古以来存在着各种解释,多为一隅之见。且看重显的颂古:
“镇州出大萝卜,天下衲僧取则。”赵州“镇州萝卜”之答,在于剿绝世俗情识,正如宗杲所云:“参见南泉王老师,镇州萝卜更无私。拈来塞断是非口,雪曲阳春非楚词。”[165]以使人明心见性,回到每个人的“出处”,故禅林或颂云:“镇州萝卜播华夷,万物还他本土宜。孰谓当时人独爱,至今更是好充饥。”[166]以物宜本土象征明心见性。或颂云:“陶潜彭泽唯栽柳,潘岳河阳只种花。何似晚来江上望,数峰苍翠属渔家。”[167]以花柳翠微(萝卜的变体)象征本心本性。虽然禅林都知道这是句很高妙的话,把它当作禅道的极则,却不知道它到底妙在哪里。“只知自古自今,争辨鹄白乌黑。”
雪窦指出,虽然古时的人这么答,今时的人也这么答,但他们只知寻言逐句,在赵州石火电光的机锋中,何曾能分辨出黑白对错来,正如禅林所批评的那样:“赵州古佛尚多言,萝卜出生镇府田。天下衲僧多咬嚼,齿间蹉过老南泉。”[168]
“贼贼,衲僧鼻孔曾拈得。”上面的四句诗已经把公案的意思全部颂出,雪窦意犹未尽,进一步把人引向活泼泼的方向说:三世诸佛也是“贼”,历代祖师也是“贼”,换人眼目,开佛知见。其中神乎其技者,独推赵州。赵州一似手法高明的神偷,不着痕迹,能拈得天下禅僧的鼻孔,你才开口便换却你的眼珠。根性猛利的参禅者,向电光石火中听到这话,当下便会高挑起眉毛走开。稍一伫思停机,鼻孔就被赵州牵住了。
雪窦在颂中指出,虽然自古及今很多参禅者对“镇州萝卜”有着强烈的兴趣,并将它作为禅悟的极则,但这句话看似寻常实奇崛,很少有人能得其三昧。因为这三昧,乃是脱落是非计较的鹄白乌黑现量境,是本来现成的纯真面目。后二句以棒喝之语,指出如果刻舟求剑,就会失却禅悟的主体性,与赵州之意相距千里万里。
第三十七则:举:盘山垂语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169]
颂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170]
盘山,指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马祖的弟子,曾对僧众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璇玑不动,寂止无痕,觌面相呈,更无余事。”[171]意谓立于般若空义,主张既不执意求心,又不于外求佛,唯处之以自然无为。这则公案雪窦拈出其中的两句来颂: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雪窦的颂词一似华严境界。在华严的一真法界中,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不论净染,有漏无漏,全是性起,诸佛众生交彻,净土秽土融通。宇宙万有,尘尘刹刹,统归华严性海。一真一切真,鸟啼鱼跃,水流花谢,风起云行,山奔海立,都是毗卢遮那的大机大用。因此林泉老人说:“岩树庭柯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啼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头头不昧,物物全彰,何物不是菩提
何处而非道场[172]
故无须执意求心,于外觅佛。
“白云为盖,流泉作琴”,化用苏轼诗意。苏轼曾作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173]雪窦借用“流泉”作广长舌,因此流泉作琴,意为借流泉作一片广长舌头。“一曲两曲无人会”,感叹涓涓泉声,竟无人领会。道虔禅师说:“还识得命么
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涌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174]这般曲调必须是知音才能听懂。若不是知音,纵然侧耳也徒劳无功。雪窦在诗的末句,呈显出“雨过夜塘秋水深”的思量不到处的自然之景,整个意境便是,仰面而观,空中浮云悠悠;俯首而闻,溪谷流水潺潺,这种无弦之曲,有没有人可以听到呢
雨后的夜晚,池水涨了!秋色是如此的深!雪窦这则颂古,谱出了气韵高绝的无弦之曲。对这千古绝唱,只有脱落情尘才能领略得到。颂的意境突出了崇尚自然,无所追求的思想。
第四十三则:举: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山云:“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
”山云:“寒时寒杀梨,热时热杀梨。”[175]
颂云:垂手还同万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韩卢空上阶。[176]这则公案,洞山(按指洞山良价禅师)借寒暑指示学人超脱生死大事。寒暑喻生死,寒时安住于寒处,完全变成寒冷;热时安住于热处,完全变成炎热。虽处寒暑,安于寒暑,寒暑无有分别,就是无寒暑之处,就能于生死中得到解脱,此即所谓生死即涅〖FJF〗
〖FJJ〗,烦恼即菩提,自由自在[177]。圆悟指出:“洞山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此是偏中正[178]。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山云“寒时寒杀梨,热时热杀梨”,此是正中偏[179]。虽正却偏,虽偏却圆。”[180]洞山“何不向无寒暑处去”,表现了偏位(现象界、寒暑)中的正位(本体界、无寒暑处),是真如向上还灭门[181];“寒时寒杀梨,热时热杀梨”,表现了正位(本体界、无寒暑处)中的偏位(现象界、寒暑),系不变的本体随顺众缘而生起种种事象。正偏回互[182],机用绵密。曹山问僧:“恁么热,向什么处回避
”僧云:“镬汤炉炭里回避。”山云:“镬汤炉炭里如何回避
”僧云:“众苦不能到。”[183]亦深得正偏回互之旨。雪窦虽是云门宗传人,但对各家禅法秘旨都很熟谂,对这则公案重显颂道:
“垂手还同万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第一句“垂手还同万仞崖”,意为曹洞宗风绵密幽微,有垂手、出世等一系列机法。如圆悟克勤所说:“若不出世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其实入廛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归源了性与差别智无异,切忌作两橛会。”[184]“正偏何必在安排”,颂洞山答僧语,大用显发,正中偏、偏中正,珠走盘、盘走珠。“正位”系本体证悟之事,与“偏位”(现象界)交彻回互,不须着意安排,却自然风行草偃,水到渠成。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韩卢空上阶。”雪窦以琉璃古殿映照着明月,内外透明,象征洞山答语所呈现的澄明之境。学人粘着言句,如猎犬韩卢,见到了明月的光影吠叫着冲上台阶,想找寻明月却终无所得,因为言句不等于真意,如同月光不等于明月一样。“韩卢”是指战国时代一条狗的名字,名卢。《战国策·齐策·齐欲伐魏篇》中云: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吠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185]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韩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而东郭山的兔子,是四海之内最敏捷的兔子。韩卢逐东郭山的兔子,绕山跑了三圈,腾越过五座山,兔子在前面尽力的跑,韩卢在后面竭力的追,最后韩卢和兔子,都因疲惫而死。而重显则化用为韩卢逐月,以此来讥笑那些认言句为佛法真意的人,只知寻言逐句,滞句迷源,最终无由解脱。这里可见重显用典之妙。
这则颂古旨在传达生死不二,于烦恼中获得解脱的禅学感悟。重显赞叹洞山于接机之时,善能将正偏回互之旨运用到禅修教化实践之中,风行草偃,自然成文,不用纤毫的安排雕琢;以琉璃古殿明月辉光,喻洞山答语境界的高华澄澈;以韩卢寻月认影成空,暗示学人不可溺于名相,而要直探心源。入廛垂手与万仞悬崖等无二致的意象,古殿月明中韩卢认影的描摹,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导读者对公案本身作进一步的感悟。
第四十九则:举: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
”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峰云:“老僧住持事繁。”[186]
颂云:透网金鳞,休云滞水。摇乾荡坤,振鬣摆尾。千尺鲸喷洪浪飞,一声雷震清飙起。清飙起,天上人间知几几
[187]
三圣指镇州三圣慧然禅师,是临济义玄的高足,遍历禅林,诸方都以高宾相待。他提出的问题,也很奇特。在本则公案中,“鱼”喻人们的佛性、自性,“网”喻世间生活或精神上的种种烦恼。“透网金鳞”比喻得自在解脱的有道之人。“以何为食”借喻既已见道解脱,又当怎样行履,也就是悟后修不修的问题,对此禅宗自有一套章程。这则公案中三圣以刚硬的机锋,借透网金鳞自比,问雪峰:“得自在解脱的人,将如何行履
”雪峰是久经沙场的宗师,对此只是轻轻一拨:“你是否是见道解脱的人呢
若是,我可以回答你。”三圣毕竟是临济下尊宿,很机警地避开雪峰的锋芒而反戈一击:“您是丛林领袖,怎么连话头也听不懂
”雪峰阵脚丝毫不乱,用“老僧住持事繁”巧妙地挡回了问题。这则公案战云密布,却又暗透祥光,两位尊宿相与辉映,三圣一攻再攻,雪峰明守暗攻,都显示了娴熟的斗机手段和圆熟的悟境。
雪窦颂云:“透网金鳞,休云滞水。”法演(1024—1104)(按临济宗禅师)说这一句已把公案的全部意思给颂出来了[188]。既然是透网的金鳞,就不会困居在不流动的死水中,必须游向波涛浩渺白浪滔天的地方。比喻透得自性的人,那种得大自在、大受用之境。
“摇乾荡坤,振鬣摆尾。”这是对当时法战情境的精彩再现。自性的作用好似透网金鳞,摇鬣摆尾时,简直可以振荡乾坤,翻天覆地,正可谓:“透网金鳞掣电机,休云滞水与拖泥。雷霆一击青霄里,倾湫何处不滂!”[189]
“千尺鲸喷洪浪飞”,颂三圣“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这句话,如鲸喷洪浪…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