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P7

  ..续本文上一页记载,重显还作了一首偈颂云:

  雨过云凝晓半开,数峰如画碧崔嵬。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动地来。[143]

  重显引这则公案其意思是为了说明,一切诸法,若以般若空观而言,无差无别,飞禽鸟迹,天雨飞花,不求自来。

  “弹指堪悲舜若多,莫动着,动着三十棒。”舜若多是虚空神,以虚空为体,没有身体的觉、触,受佛光照射时才显现身体。雪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纵然达到舜若多神那样的境界,也弹指令人悲叹。因为“日日是好日”,只要无有执著、分别,以平常心为道,自然无为,不拟议、不思维,天天都是吉祥之日,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庄严、神圣,是不容拟议的,所以他又说“莫动着”,一起心动念,就该吃三十棒!

  这则颂古,重显先以去一拈七截断人们对“日日是好日”的意识揣度,指出只要摒除情识,一念不生,即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上下四维无等匹。由于主体心境绝对澄明,故能物我一体感受到“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的空灵之境。雪窦又担心人们沉寂此境界里,又以“草茸茸,烟幂幂”的美丽景致将此空灵、无事之境界盖却,说纵然身体虚明似舜若多,也依然沉溺于死水。公案与颂古均表现了云门、雪窦对把握现量境“一切现成”,注重当下的深刻体证。雪窦这则颂古造境奇崛、转折多姿,颇有韵味。

  第七则:举: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

  ”法眼云:“汝是慧超。”[144]

  颂云: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145]

  法眼即法眼文益禅师(885—958)。这则公案说的是,僧慧超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是佛

  ”法眼禅师很干脆的回答他:“汝名慧超。”他居然因此而悟入。这则公案可谓是箭锋相拄,法眼于一句下便切中要害,使学人悟入,用不着“五位君臣”[146]、“四料简”[147]等繁杂的机法。公案旨在说明,本性是佛,自心与佛不隔毫端,无须心外求佛,应回归自性的体悟。而对本则公案的意旨,禅林有很多揣度。殊不知法眼垂示一言半句,如石火电光,指出一条彻悟之路。后人只管在言句上寻思说:“慧超便是佛,所以法眼这样回答。”[148]有的认为法眼之意是“大似骑牛觅牛”[149],有的认为法眼之意乃“问处便是”[150],都了无关涉。如果这样理解,不但辜负自己,而且埋没法眼。像这样单从字面意思来寻思推理,终究无法透过,正如云门所说:“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151]雪窦颂古阐发此意,尤为清楚明白。

  “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雪窦是一个具有大机用的宗师,将古人难嚼难透难见的公案,吟咏出来让人容易了解,具有极高的才气。雪窦能看出法眼答语的关键所在,又知道慧超悟解程度之深,更担心后人在法眼言句下错作解会,所以如此颂出。这僧如此问,法眼如此答,便是“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意为一派大好春色,皆随眼耳所触而无不呈现,一切现成,不用费人半点心力。人的真如佛性,也复如是,无须寻觅而圆满具足[152]。重显在这里可谓是移情化物的高手,无须多说,点到为止。明眼的人,见了便放下,如慧超于法眼言下当下顿悟。

  “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雪窦后二句,更是慈悲心切,把不宜点明的意思点明无余。“三级浪高鱼化龙”出自古代的一个传说,大禹凿龙门为三级,故龙门有三级浪。每年三月三桃花盛开时,鲤鱼游向龙门。能跳过龙门的,头上生角,于三级浪高中腾云驾雾化龙而去;跳不过龙门的,点额曝腮而回[153]。而愚痴渔人,不知鱼已化龙而去,以为还在塘里,连夜戽干池塘之水以求鱼。雪窦用这组形象,比喻慧超如鱼化龙,于法眼言下大悟;而后世愚钝禅人,以为佛法证悟在法眼言句之中,寻言觅理来进行参究,根本不可能得其真谛。

  这则颂古前二句以春风鹧鸪的美丽境象来象征妄想、分别之烦恼脱落、一切自然无为的悟境,后二句以戽水求鱼的新奇喻象来表示咬嚼言句、胡饼觅汁的谬妄。颂古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诗学修养。

  第十九则:举:俱胝和尚,凡有所问,只竖一指。[154]

  颂云: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

  曾下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155]

  这则公案说的是唐代俱胝和尚,因在一尼处碰壁,倍感羞愧,欲下山往诸方参寻善知识。当晚山神对之说,将有肉身菩萨为之说法。十天后果有马祖法孙大梅法常的弟子天龙和尚到了,俱胝迎礼,并具陈前事,天龙听了一言不发,只竖一指示之,据载俱胝豁然大悟,以后凡有人向他请教禅法,他也不多言说,只竖一指表示回答,以此启悟参禅者。这则公案旨在说明宇宙之间尽管森罗万象,各各有别,但万物一体,法性平等。俱胝之只竖一指来回答参禅者所问,是以一指去启悟参禅者,在心行路绝之中悟万法归一(空)的意旨。

  关于这则公案的颂文,重显绕路说禅的意味更浓,而且带有情感色彩。他一开始并不是来讲解公案,而是由公案来引发感慨,再通过引用佛典来阐发公案的禅学意味。这则颂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重显的意思是说,本来万法一如,物我不二,但众生愚昧,对境起念,妄执分别,如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颠倒,如今苍茫一脉,孤峰山头,有谁来殷勤开示,慈悲度人

  唯有俱胝和尚一辈子只是以一指来启悟参禅者,因此对俱胝和尚表示深深的敬意、怀念。第二层:引用《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关于“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156]的比喻为典,说明俱胝和尚以一指示人,如同在夜幕笼罩下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投下浮木,来拯救沉沦茫茫业海中的芸芸众生,那是怎样的一份救世情怀,似海悲心。颂文中饱含对俱胝和尚无限的钦佩仰慕之意。由此例可见重显颂古好引经据典,这就构成了雪窦重显颂古的一大特点,又善于融入情感,文辞典雅,使他的颂古之作更显富赡华丽,情趣盎然。

  第二十九则:举:僧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157],未审这个坏不坏

  ”随云:“坏。”云:“凭么则随他去也

  ”随云:“随他去。”[158]

  颂云: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159]大随师,指益州(治今四川)大随法真禅师,他是福州大安禅师(按此人为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的高足。一天一位僧人问他:“当劫火洞然,三千大三千世界俱坏时,不知我们的这个坏不坏

  ”“这个”即真如佛性。法真回答说“坏”,并说:“随他去”。那僧并不认肯法真的回答,因为在他看来,若如法真所回答的那样,一切修行便都是无意义了。那僧又到舒州(治今安徽)投子大同禅师处,对投子大同讲了此事。哪知投子向四川方面礼拜,说:“不期四川有古佛出世。”那僧又赶回四川去忏悔,恰恰法真已圆寂。再赶回舒州,投子亦已圆寂[160]。这则公案中法真的回答那僧并不认肯,为什么却得到投子大同的赞叹

  着处应在哪里呢

  “七佛偈”中的毗舍浮佛偈说:“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161]须知“前境若无心亦无”,前境若变心亦变,前境若坏心亦坏的道理。变动不居,同流六虚,与万物共存共荣,此乃心之妙用。若凝然不动,块而不化,则心为一死物,哪有灵妙之性。常人囿于己见,未能体悟到自心本性的真性,以圣贤之语为教条,执著于真如之性恒常,又怎能见到其中的妙用呢

  那僧便属于此类。法真之后,“坏”、“随他去”又成了一般禅僧的教条,故又有尊宿反其意云:“不坏”,“不随他去”。所以未见实际的人说“坏”说“不坏”都错,都是一种执著,有违不二之道。见道的人说“坏”“不坏”都不错,均是抽钉拨楔的话语,治病疗疾的良药。

  关于这则公案,重显的颂古不再是用韵文的形式去复述公案内容,而是以诗歌的意象语言来阐释禅理,或者说,不是正面去直接讲解公案的禅理,而是企图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唤起读者对禅理的直观体验。重显颂文的意思如下:“劫火光中立问立端。”在重显看来,那僧所问的那些,在“劫火光”中本身就是立不住的,对生命也好,精神也好,这类疑问原不关痛痒,可以说与之毫无关系。可就这个与大道毫无关系的“问端”,却把置疑者置于惯常是非两重判断之间而不得自由。人们的理性,不外是在是或非中出没,那僧“坏”与“不坏”正活灵灵地表现出在其中的困惑,故重显说:“衲僧犹滞两重关。”法真法师的“随他去”,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能有不随他去的吗

  没有,永远没有,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有一丝毫的怀疑。对佛教而言,这是般若实相,又非文字般若所能诠解。“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唐代景遵咏此公案云:“了然无别法,谁道印南能。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蛩寒鸣砌叶,鬼夜礼龛灯。吟罢孤窗外,徘徊恨不胜。”[162]雪窦的颂,化用景遵诗意,描摹公案情景,神情毕现。学人不悟大随“随他去”之旨,风尘仆仆地奔向舒州,又从舒州赶回大随,从四川到安徽的两个来回,对古代行脚僧来说,决非今日旅游这么令人愉快,可谓万里区区,然而于开悟却无补,故可怜复可叹。“万里区区独往还”,既生动又深刻地点明了其中的情境,发人深思。

  第三十则:举: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

  ”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163]

  颂云:“镇州出大萝卜,天下衲僧取则,只知自古自今,争辨鹄白乌黑。贼贼,衲僧鼻孔曾拈得。”[164]

  赵州乃赵州从谂禅师。有僧问他:“听说您曾亲随过南泉普愿禅师,可否有此事

  ”问话的僧人是久参禅客,提问很能抓住要点。赵州有大机大用,答…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