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載,重顯還作了一首偈頌雲:
雨過雲凝曉半開,數峰如畫碧崔嵬。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143]
重顯引這則公案其意思是爲了說明,一切諸法,若以般若空觀而言,無差無別,飛禽鳥迹,天雨飛花,不求自來。
“彈指堪悲舜若多,莫動著,動著叁十棒。”舜若多是虛空神,以虛空爲體,沒有身體的覺、觸,受佛光照射時才顯現身體。雪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修行縱然達到舜若多神那樣的境界,也彈指令人悲歎。因爲“日日是好日”,只要無有執著、分別,以平常心爲道,自然無爲,不擬議、不思維,天天都是吉祥之日,生命是如此的美麗、莊嚴、神聖,是不容擬議的,所以他又說“莫動著”,一起心動念,就該吃叁十棒!
這則頌古,重顯先以去一拈七截斷人們對“日日是好日”的意識揣度,指出只要摒除情識,一念不生,即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上下四維無等匹。由于主體心境絕對澄明,故能物我一體感受到“徐行踏斷流水聲,縱觀寫出飛禽迹”的空靈之境。雪窦又擔心人們沈寂此境界裏,又以“草茸茸,煙冪冪”的美麗景致將此空靈、無事之境界蓋卻,說縱然身體虛明似舜若多,也依然沈溺于死水。公案與頌古均表現了雲門、雪窦對把握現量境“一切現成”,注重當下的深刻體證。雪窦這則頌古造境奇崛、轉折多姿,頗有韻味。
第七則:舉:僧問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
”法眼雲:“汝是慧超。”[144]
頌雲:江國春風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裏。叁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145]
法眼即法眼文益禅師(885—958)。這則公案說的是,僧慧超問法眼文益禅師:“如何是佛
”法眼禅師很幹脆的回答他:“汝名慧超。”他居然因此而悟入。這則公案可謂是箭鋒相拄,法眼于一句下便切中要害,使學人悟入,用不著“五位君臣”[146]、“四料簡”[147]等繁雜的機法。公案旨在說明,本性是佛,自心與佛不隔毫端,無須心外求佛,應回歸自性的體悟。而對本則公案的意旨,禅林有很多揣度。殊不知法眼垂示一言半句,如石火電光,指出一條徹悟之路。後人只管在言句上尋思說:“慧超便是佛,所以法眼這樣回答。”[148]有的認爲法眼之意是“大似騎牛覓牛”[149],有的認爲法眼之意乃“問處便是”[150],都了無關涉。如果這樣理解,不但辜負自己,而且埋沒法眼。像這樣單從字面意思來尋思推理,終究無法透過,正如雲門所說:“舉不顧,即差互。擬思量,何劫悟!”[151]雪窦頌古闡發此意,尤爲清楚明白。
“江國春風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裏。”雪窦是一個具有大機用的宗師,將古人難嚼難透難見的公案,吟詠出來讓人容易了解,具有極高的才氣。雪窦能看出法眼答語的關鍵所在,又知道慧超悟解程度之深,更擔心後人在法眼言句下錯作解會,所以如此頌出。這僧如此問,法眼如此答,便是“江國春風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裏”。意爲一派大好春色,皆隨眼耳所觸而無不呈現,一切現成,不用費人半點心力。人的真如佛性,也複如是,無須尋覓而圓滿具足[152]。重顯在這裏可謂是移情化物的高手,無須多說,點到爲止。明眼的人,見了便放下,如慧超于法眼言下當下頓悟。
“叁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雪窦後二句,更是慈悲心切,把不宜點明的意思點明無余。“叁級浪高魚化龍”出自古代的一個傳說,大禹鑿龍門爲叁級,故龍門有叁級浪。每年叁月叁桃花盛開時,鯉魚遊向龍門。能跳過龍門的,頭上生角,于叁級浪高中騰雲駕霧化龍而去;跳不過龍門的,點額曝腮而回[153]。而愚癡漁人,不知魚已化龍而去,以爲還在塘裏,連夜戽幹池塘之水以求魚。雪窦用這組形象,比喻慧超如魚化龍,于法眼言下大悟;而後世愚鈍禅人,以爲佛法證悟在法眼言句之中,尋言覓理來進行參究,根本不可能得其真谛。
這則頌古前二句以春風鹧鸪的美麗境象來象征妄想、分別之煩惱脫落、一切自然無爲的悟境,後二句以戽水求魚的新奇喻象來表示咬嚼言句、胡餅覓汁的謬妄。頌古本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詩學修養。
第十九則:舉:俱胝和尚,凡有所問,只豎一指。[154]
頌雲: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
曾下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155]
這則公案說的是唐代俱胝和尚,因在一尼處碰壁,倍感羞愧,欲下山往諸方參尋善知識。當晚山神對之說,將有肉身菩薩爲之說法。十天後果有馬祖法孫大梅法常的弟子天龍和尚到了,俱胝迎禮,並具陳前事,天龍聽了一言不發,只豎一指示之,據載俱胝豁然大悟,以後凡有人向他請教禅法,他也不多言說,只豎一指表示回答,以此啓悟參禅者。這則公案旨在說明宇宙之間盡管森羅萬象,各各有別,但萬物一體,法性平等。俱胝之只豎一指來回答參禅者所問,是以一指去啓悟參禅者,在心行路絕之中悟萬法歸一(空)的意旨。
關于這則公案的頌文,重顯繞路說禅的意味更濃,而且帶有情感色彩。他一開始並不是來講解公案,而是由公案來引發感慨,再通過引用佛典來闡發公案的禅學意味。這則頌文分兩層意思。第一層:重顯的意思是說,本來萬法一如,物我不二,但衆生愚昧,對境起念,妄執分別,如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顛倒,如今蒼茫一脈,孤峰山頭,有誰來殷勤開示,慈悲度人
唯有俱胝和尚一輩子只是以一指來啓悟參禅者,因此對俱胝和尚表示深深的敬意、懷念。第二層:引用《法華經》卷七《妙莊嚴王本事品》關于“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156]的比喻爲典,說明俱胝和尚以一指示人,如同在夜幕籠罩下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投下浮木,來拯救沈淪茫茫業海中的芸芸衆生,那是怎樣的一份救世情懷,似海悲心。頌文中飽含對俱胝和尚無限的欽佩仰慕之意。由此例可見重顯頌古好引經據典,這就構成了雪窦重顯頌古的一大特點,又善于融入情感,文辭典雅,使他的頌古之作更顯富贍華麗,情趣盎然。
第二十九則:舉: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157],未審這個壞不壞
”隨雲:“壞。”雲:“憑麼則隨他去也
”隨雲:“隨他去。”[158]
頌雲: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滯兩重關。可憐一句隨他語,萬裏區區獨往還。[159]大隨師,指益州(治今四川)大隨法真禅師,他是福州大安禅師(按此人爲百丈懷海禅師的弟子)的高足。一天一位僧人問他:“當劫火洞然,叁千大叁千世界俱壞時,不知我們的這個壞不壞
”“這個”即真如佛性。法真回答說“壞”,並說:“隨他去”。那僧並不認肯法真的回答,因爲在他看來,若如法真所回答的那樣,一切修行便都是無意義了。那僧又到舒州(治今安徽)投子大同禅師處,對投子大同講了此事。哪知投子向四川方面禮拜,說:“不期四川有古佛出世。”那僧又趕回四川去忏悔,恰恰法真已圓寂。再趕回舒州,投子亦已圓寂[160]。這則公案中法真的回答那僧並不認肯,爲什麼卻得到投子大同的贊歎
著處應在哪裏呢
“七佛偈”中的毗舍浮佛偈說:“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161]須知“前境若無心亦無”,前境若變心亦變,前境若壞心亦壞的道理。變動不居,同流六虛,與萬物共存共榮,此乃心之妙用。若凝然不動,塊而不化,則心爲一死物,哪有靈妙之性。常人囿于己見,未能體悟到自心本性的真性,以聖賢之語爲教條,執著于真如之性恒常,又怎能見到其中的妙用呢
那僧便屬于此類。法真之後,“壞”、“隨他去”又成了一般禅僧的教條,故又有尊宿反其意雲:“不壞”,“不隨他去”。所以未見實際的人說“壞”說“不壞”都錯,都是一種執著,有違不二之道。見道的人說“壞”“不壞”都不錯,均是抽釘撥楔的話語,治病療疾的良藥。
關于這則公案,重顯的頌古不再是用韻文的形式去複述公案內容,而是以詩歌的意象語言來闡釋禅理,或者說,不是正面去直接講解公案的禅理,而是企圖通過形象思維的方式喚起讀者對禅理的直觀體驗。重顯頌文的意思如下:“劫火光中立問立端。”在重顯看來,那僧所問的那些,在“劫火光”中本身就是立不住的,對生命也好,精神也好,這類疑問原不關痛癢,可以說與之毫無關系。可就這個與大道毫無關系的“問端”,卻把置疑者置于慣常是非兩重判斷之間而不得自由。人們的理性,不外是在是或非中出沒,那僧“壞”與“不壞”正活靈靈地表現出在其中的困惑,故重顯說:“衲僧猶滯兩重關。”法真法師的“隨他去”,可以說是千古絕唱,能有不隨他去的嗎
沒有,永遠沒有,這是絕對的真理,不容有一絲毫的懷疑。對佛教而言,這是般若實相,又非文字般若所能诠解。“可憐一句隨他語,萬裏區區獨往還”。唐代景遵詠此公案雲:“了然無別法,誰道印南能。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蛩寒鳴砌葉,鬼夜禮龛燈。吟罷孤窗外,徘徊恨不勝。”[162]雪窦的頌,化用景遵詩意,描摹公案情景,神情畢現。學人不悟大隨“隨他去”之旨,風塵仆仆地奔向舒州,又從舒州趕回大隨,從四川到安徽的兩個來回,對古代行腳僧來說,決非今日旅遊這麼令人愉快,可謂萬裏區區,然而于開悟卻無補,故可憐複可歎。“萬裏區區獨往還”,既生動又深刻地點明了其中的情境,發人深思。
第叁十則:舉: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
”州雲:“鎮州出大蘿蔔頭。”[163]
頌雲:“鎮州出大蘿蔔,天下衲僧取則,只知自古自今,爭辨鹄白烏黑。賊賊,衲僧鼻孔曾拈得。”[164]
趙州乃趙州從谂禅師。有僧問他:“聽說您曾親隨過南泉普願禅師,可否有此事
”問話的僧人是久參禅客,提問很能抓住要點。趙州有大機大用,答…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