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鎮州出大蘿蔔頭”,可謂無味之談。趙州采用這種問東答西的方式塞斷人口,讓學人于絕思停機時體會到本來面目。但對本則公案自古以來存在著各種解釋,多爲一隅之見。且看重顯的頌古:
“鎮州出大蘿蔔,天下衲僧取則。”趙州“鎮州蘿蔔”之答,在于剿絕世俗情識,正如宗杲所雲:“參見南泉王老師,鎮州蘿蔔更無私。拈來塞斷是非口,雪曲陽春非楚詞。”[165]以使人明心見性,回到每個人的“出處”,故禅林或頌雲:“鎮州蘿蔔播華夷,萬物還他本土宜。孰謂當時人獨愛,至今更是好充饑。”[166]以物宜本土象征明心見性。或頌雲:“陶潛彭澤唯栽柳,潘嶽河陽只種花。何似晚來江上望,數峰蒼翠屬漁家。”[167]以花柳翠微(蘿蔔的變體)象征本心本性。雖然禅林都知道這是句很高妙的話,把它當作禅道的極則,卻不知道它到底妙在哪裏。“只知自古自今,爭辨鹄白烏黑。”
雪窦指出,雖然古時的人這麼答,今時的人也這麼答,但他們只知尋言逐句,在趙州石火電光的機鋒中,何曾能分辨出黑白對錯來,正如禅林所批評的那樣:“趙州古佛尚多言,蘿蔔出生鎮府田。天下衲僧多咬嚼,齒間蹉過老南泉。”[168]
“賊賊,衲僧鼻孔曾拈得。”上面的四句詩已經把公案的意思全部頌出,雪窦意猶未盡,進一步把人引向活潑潑的方向說:叁世諸佛也是“賊”,曆代祖師也是“賊”,換人眼目,開佛知見。其中神乎其技者,獨推趙州。趙州一似手法高明的神偷,不著痕迹,能拈得天下禅僧的鼻孔,你才開口便換卻你的眼珠。根性猛利的參禅者,向電光石火中聽到這話,當下便會高挑起眉毛走開。稍一伫思停機,鼻孔就被趙州牽住了。
雪窦在頌中指出,雖然自古及今很多參禅者對“鎮州蘿蔔”有著強烈的興趣,並將它作爲禅悟的極則,但這句話看似尋常實奇崛,很少有人能得其叁昧。因爲這叁昧,乃是脫落是非計較的鹄白烏黑現量境,是本來現成的純真面目。後二句以棒喝之語,指出如果刻舟求劍,就會失卻禅悟的主體性,與趙州之意相距千裏萬裏。
第叁十七則:舉:盤山垂語雲:“叁界無法,何處求心
”[169]
頌雲:叁界無法,何處求心
白雲爲蓋,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170]
盤山,指幽州盤山寶積禅師,是馬祖的弟子,曾對僧衆說:“叁界無法,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璇玑不動,寂止無痕,觌面相呈,更無余事。”[171]意謂立于般若空義,主張既不執意求心,又不于外求佛,唯處之以自然無爲。這則公案雪窦拈出其中的兩句來頌:
“叁界無法,何處求心”,雪窦的頌詞一似華嚴境界。在華嚴的一真法界中,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不論淨染,有漏無漏,全是性起,諸佛衆生交徹,淨土穢土融通。宇宙萬有,塵塵刹刹,統歸華嚴性海。一真一切真,鳥啼魚躍,水流花謝,風起雲行,山奔海立,都是毗盧遮那的大機大用。因此林泉老人說:“岩樹庭柯各挺無邊之妙相,猿啼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頭頭不昧,物物全彰,何物不是菩提
何處而非道場[172]
故無須執意求心,于外覓佛。
“白雲爲蓋,流泉作琴”,化用蘇轼詩意。蘇轼曾作偈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173]雪窦借用“流泉”作廣長舌,因此流泉作琴,意爲借流泉作一片廣長舌頭。“一曲兩曲無人會”,感歎涓涓泉聲,竟無人領會。道虔禅師說:“還識得命麼
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湧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賢床榻。”[174]這般曲調必須是知音才能聽懂。若不是知音,縱然側耳也徒勞無功。雪窦在詩的末句,呈顯出“雨過夜塘秋水深”的思量不到處的自然之景,整個意境便是,仰面而觀,空中浮雲悠悠;俯首而聞,溪谷流水潺潺,這種無弦之曲,有沒有人可以聽到呢
雨後的夜晚,池水漲了!秋色是如此的深!雪窦這則頌古,譜出了氣韻高絕的無弦之曲。對這千古絕唱,只有脫落情塵才能領略得到。頌的意境突出了崇尚自然,無所追求的思想。
第四十叁則:舉: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回避
”山雲:“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僧雲:“如何是無寒暑處
”山雲:“寒時寒殺梨,熱時熱殺梨。”[175]
頌雲:垂手還同萬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176]這則公案,洞山(按指洞山良價禅師)借寒暑指示學人超脫生死大事。寒暑喻生死,寒時安住于寒處,完全變成寒冷;熱時安住于熱處,完全變成炎熱。雖處寒暑,安于寒暑,寒暑無有分別,就是無寒暑之處,就能于生死中得到解脫,此即所謂生死即涅〖FJF〗
〖FJJ〗,煩惱即菩提,自由自在[177]。圓悟指出:“洞山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此是偏中正[178]。僧雲“如何是無寒暑處”,山雲“寒時寒殺梨,熱時熱殺梨”,此是正中偏[179]。雖正卻偏,雖偏卻圓。”[180]洞山“何不向無寒暑處去”,表現了偏位(現象界、寒暑)中的正位(本體界、無寒暑處),是真如向上還滅門[181];“寒時寒殺梨,熱時熱殺梨”,表現了正位(本體界、無寒暑處)中的偏位(現象界、寒暑),系不變的本體隨順衆緣而生起種種事象。正偏回互[182],機用綿密。曹山問僧:“恁麼熱,向什麼處回避
”僧雲:“镬湯爐炭裏回避。”山雲:“镬湯爐炭裏如何回避
”僧雲:“衆苦不能到。”[183]亦深得正偏回互之旨。雪窦雖是雲門宗傳人,但對各家禅法秘旨都很熟谂,對這則公案重顯頌道:
“垂手還同萬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第一句“垂手還同萬仞崖”,意爲曹洞宗風綿密幽微,有垂手、出世等一系列機法。如圓悟克勤所說:“若不出世目視雲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目視雲霄即是萬仞峰頭,灰頭土面即是垂手邊事。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其實入廛垂手與孤峰獨立一般,歸源了性與差別智無異,切忌作兩橛會。”[184]“正偏何必在安排”,頌洞山答僧語,大用顯發,正中偏、偏中正,珠走盤、盤走珠。“正位”系本體證悟之事,與“偏位”(現象界)交徹回互,不須著意安排,卻自然風行草偃,水到渠成。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雪窦以琉璃古殿映照著明月,內外透明,象征洞山答語所呈現的澄明之境。學人粘著言句,如獵犬韓盧,見到了明月的光影吠叫著沖上臺階,想找尋明月卻終無所得,因爲言句不等于真意,如同月光不等于明月一樣。“韓盧”是指戰國時代一條狗的名字,名盧。《戰國策·齊策·齊欲伐魏篇》中雲: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叁,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吠于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185]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韓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而東郭山的兔子,是四海之內最敏捷的兔子。韓盧逐東郭山的兔子,繞山跑了叁圈,騰越過五座山,兔子在前面盡力的跑,韓盧在後面竭力的追,最後韓盧和兔子,都因疲憊而死。而重顯則化用爲韓盧逐月,以此來譏笑那些認言句爲佛法真意的人,只知尋言逐句,滯句迷源,最終無由解脫。這裏可見重顯用典之妙。
這則頌古旨在傳達生死不二,于煩惱中獲得解脫的禅學感悟。重顯贊歎洞山于接機之時,善能將正偏回互之旨運用到禅修教化實踐之中,風行草偃,自然成文,不用纖毫的安排雕琢;以琉璃古殿明月輝光,喻洞山答語境界的高華澄澈;以韓盧尋月認影成空,暗示學人不可溺于名相,而要直探心源。入廛垂手與萬仞懸崖等無二致的意象,古殿月明中韓盧認影的描摹,都能給讀者留下鮮明而強烈的印象,引導讀者對公案本身作進一步的感悟。
第四十九則:舉:叁聖問雪峰:“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爲食
”峰雲:“待汝出網來,向汝道。”聖雲:“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峰雲:“老僧住持事繁。”[186]
頌雲:透網金鱗,休雲滯水。搖乾蕩坤,振鬣擺尾。千尺鯨噴洪浪飛,一聲雷震清飙起。清飙起,天上人間知幾幾
[187]
叁聖指鎮州叁聖慧然禅師,是臨濟義玄的高足,遍曆禅林,諸方都以高賓相待。他提出的問題,也很奇特。在本則公案中,“魚”喻人們的佛性、自性,“網”喻世間生活或精神上的種種煩惱。“透網金鱗”比喻得自在解脫的有道之人。“以何爲食”借喻既已見道解脫,又當怎樣行履,也就是悟後修不修的問題,對此禅宗自有一套章程。這則公案中叁聖以剛硬的機鋒,借透網金鱗自比,問雪峰:“得自在解脫的人,將如何行履
”雪峰是久經沙場的宗師,對此只是輕輕一撥:“你是否是見道解脫的人呢
若是,我可以回答你。”叁聖畢竟是臨濟下尊宿,很機警地避開雪峰的鋒芒而反戈一擊:“您是叢林領袖,怎麼連話頭也聽不懂
”雪峰陣腳絲毫不亂,用“老僧住持事繁”巧妙地擋回了問題。這則公案戰雲密布,卻又暗透祥光,兩位尊宿相與輝映,叁聖一攻再攻,雪峰明守暗攻,都顯示了娴熟的鬥機手段和圓熟的悟境。
雪窦頌雲:“透網金鱗,休雲滯水。”法演(1024—1104)(按臨濟宗禅師)說這一句已把公案的全部意思給頌出來了[188]。既然是透網的金鱗,就不會困居在不流動的死水中,必須遊向波濤浩渺白浪滔天的地方。比喻透得自性的人,那種得大自在、大受用之境。
“搖乾蕩坤,振鬣擺尾。”這是對當時法戰情境的精彩再現。自性的作用好似透網金鱗,搖鬣擺尾時,簡直可以振蕩乾坤,翻天覆地,正可謂:“透網金鱗掣電機,休雲滯水與拖泥。雷霆一擊青霄裏,傾湫何處不滂!”[189]
“千尺鯨噴洪浪飛”,頌叁聖“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這句話,如鯨噴洪浪…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