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P5

  ..续本文上一页0),主要收录雪窦的垂示自答、因缘,以及复学人的应酬语句共一百五十节。卷末附有石头希迁《参同契》、《真赞》——应请为某些禅师画像所作的偈赞,有八首卷五、卷六之《祖英集》,署名“参学小师文政编”,序谓编于天圣十年(1032),收录重显在住持翠峰、雪窦禅寺期间写的诗偈、赞铭,共二百二十首。最后附录署名“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赐绯鱼袋[101]吕夏卿”撰的《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

  (二)《雪窦显和尚颂古》

  雪窦语录中之《颂古》,简称《雪窦颂古》一卷,又名《颂古百则》。雪窦颂古的结构形式是一则公案[102]一则颂文,公案与颂文两两对立。从内容考察,这些公案乃重显从先贤语录(按多取自《景德传灯录》,或直接取自唐五代以来的禅宗各派著名禅师的语录)中所选一百则,比较典型的公案语录(相当于举古一百则),然后是重显针对此则公案语录所作的偈颂(颂古)。在重显的百则颂古中,除《楞严经》二则,《维摩经》一则,《金刚经》一则外,其余九十六则中,较多地选择了云门宗僧人的公案,其中有云门文偃的公案十四则,云门门下有香林澄远一则,巴陵颢鉴二则,洞山守初一则,智门光祚二则,莲花峰庵主一则,共二十则。若再加上云门大师的宗源,他的老师睦州陈尊宿一则,雪峰义存四则,总计则有二十六则,占了《颂古百则》四分之一还多,这与重显本人为云门宗僧不无关系。

  雪窦的《颂古百则》,宋圆悟克勤(1063—1135)以此为基础予以评唱,并记录集成被誉为“宗门第一书”——《碧岩录》。《碧岩录》(也称《碧岩集》)十卷,是诠释雪窦颂古的权威性著作,也是宋代文字禅的典型著作之一,曾在禅宗界十分盛行。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经圆悟克勤的评唱,从而更加有名,风靡于世。

  四、雪窦的颂古及其蕴含的禅法思想

  雪窦重显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不仅道法高妙,而且是一位极富文学修养善工翰墨[103]的禅师,颇能藉诗文、偈颂来弘法。他的《颂古百则》属于宋代文字禅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谓颂古就是对古德公案语录,用有韵语的诗偈给与解释与评议,是对晦涩难懂的公案语录所进行的语言文字说明,但奉行的是禅门“不说破”的原则,并不是直接去解释公案的本意或原意,而是绕着弯来讲,这即所谓“绕路说禅”[104]。颂文的形式或四言、五言、七言,或相杂,甚至杂有一言、三言,由四句、六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一般是隔行押韵,结构活泼,体裁多样。因此重显的《颂古百则》虽是诗偈、韵文的形式,不是从正面来论述佛法的道理,只是借诗偈、韵文的美文形式透露“法眼”,我们依然能从他的颂古中了解到,他对禅法的主张和解脱之道的看法。他的《颂古百则》把宋初的颂古之风推向高潮,风靡整个禅林,几乎所有能提笔的禅师都有颂古之作,而参禅者亦多去钻研颂古,不少著名禅师都发表颂古评说,于是颂古著作剧增,构成禅宗典籍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禅文化的繁荣,乃至儒道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雪窦以前的颂古著作

  禅宗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105],然而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离开文字,而且越来越重视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在宋代不仅陆续出现了大量记载历代各地禅师传法的语录、灯录[106],而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用以表达禅的意境、启示解脱之道的文字形式,经过唐末五代至北宋正式形成所谓“文字禅”。在宋代由于宋室王朝推行“重文抑武”[107]的治国之策,对佛教也是大力的护持与扶持[108],加上宋初法眼宗的永明延寿(904—976)、临济宗的汾阳善昭(947—1021)等人大倡禅教一致,提倡文字禅,以及宋代士大夫参禅学佛盛行,他们与禅僧交往密切,诗文相酬,谈禅

  论道,以文会友蔚然成风[109]。这些都促使宋代文字禅十分的盛行。在宋代文字禅不仅有颂古,还出现了举古、拈古、代别、别语等为表达形式的文字禅。

  所谓举古,举是举例,选取古代禅师公案(禅宗史书、语录中记述的语句或禅僧修悟事例)中的语句、事例,或详举,或略举,在方丈室或法堂说法的场合向门下弟子和参禅者宣示,以便启示他们领悟修行和达到解脱的道理。《雪窦语录》有《室中拈古》、《举古》。拈古,也称拈提、拈则,是在举出古人公案之后加以简单评量、论议。在禅宗灯史或语录记述中,或加“师拈曰”,或只用“师云”。举古与拈古经常结合使用,先举而后拈。其次是代别,即代语与别语。关于代别,《汾阳无德(善昭)禅师语录》卷中说:“室中请益,古人公案未尽善者,请以代之;语不格者,请以别之,目之为代、别。”[110]“未尽善者”和“语不格者”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对公案的语意未尽,需要给以“代语”或“别语”,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评论。代语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指问答酬对间,禅师设问,听者或懵然不知,或所答不合意旨,禅师便代答一语;其二,是指古人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代古人的答语。所谓别语,是指古人公案中原有答语,作者只加一句别有含义的话。实际上二者差别不大,都是一种以代替回答的形式对公案作出补充性或修正性的解释[111]。

  以上举古或拈古、代语、别语和颂古都是宋代文字禅的主要标志。然其中尤以颂古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加之士大夫对之特别喜爱,使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关于颂古,虽然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在禅林影响很大,但开创颂古禅风的,禅宗界一般首推为汾阳善昭(947—1024)。他是临济宗兴化存奖(

  —924)一系的第四传。关于善昭的生平事略据《古尊宿语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十一、《禅林僧宝传》卷三的记载可知,善昭乃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少有才识,不待师训而通晓文字。年十四父母相继去世,厌孤贫尘镜,剃发后,杖策游方,所至少留,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道场[112],参“百丈卷席”案而开悟[113]。

  善昭于首山会下开悟后,继续在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行脚参学。淳化四年(994),首山入灭,道俗千余人遣沙门契聪(按乃首山省念的弟子)迎请住持汾州(治今山西太原)太平寺法席。高超出世,三十年迹不涉俗,足不出户,道俗皆尊称“汾阳禅师”[114]。善昭

  有《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三卷留世[115]。在禅宗思想上善昭无甚建树,唯其颂古是对禅学的创新和贡献。

  善昭作颂古就是从古德的公案中选出百则,每则公案后以韵文即偈颂的形式对其蕴义予以阐释,作成《颂古百则》。善昭之《颂古百则》为雪窦重显《颂古百则》之先例。禅林中没有单行本,收录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是由门人石霜楚圆(986—1039)[116]所集。在《颂古百则》之后,善昭另作“都颂”即总颂,说明他选材的原则和目的。颂曰:

  先贤一百则,天下录来传。难知与易会,汾阳颂皎然。空华结空果,非后亦非先。普告诸开士,同明第一玄[117]。

  这里他明确告诉人们,首先,他选择的公案是禅林公认的先贤言行,是流传已久的典型范例;不论宗派,因此取材较广;其次,这些公案不管是晦涩难懂还是容易理解,所颂文字一定要阐明或暗示禅理,使公案意旨“皎然”;再次,他提醒读者注意,公案与颂古的关系如同空花结空果,文字性空,无所谓先后,他力图用颂古文字普告学者,从中领悟“第一玄”的禅理。可见善昭颂古有很大成分是为了普及禅知识,意在使难解的公案意旨变得清楚明白。他的颂古明确宣示:禅既可以通过颂古而变得“皎然”,参学者也可以通过颂古来领会禅意。

  为了说明善昭颂古的内容和意义,兹举一例:

  第一则:(举:)二祖问达磨(按此字乃即“摩”字):“请师安心。”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118]

  颂云: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法,觅心无得始无疑。[119]善昭在举古德公案时,没有用“举(按即举古)”字,而是直接叙述出公案。这一则公案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三,讲的是达摩以安心禅法启悟惠可,惠可由此悟入。这里所说的“心”,实指自我之本性,也即佛性。向外觅心实乃缘木求鱼,或者说骑驴找驴,也就是迷失了本性。故达摩让他将心拿来,采用旁敲侧击,引而不发的方法,引导惠可向内寻找自己的本性。惠可觅心不得,言下大悟。善昭的颂即围绕这则公案而展开,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指出达摩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120],以等待可以启悟的人,引导其习得安心禅法;惠可在大雪中立了一夜,至明雪已过膝,为的是求得佛法。而无厌无悔,恭敬之心,唯天可表。第二个层面就是解释安心禅法,所谓“觅心无得始无疑”实际上是指心本来空寂,不可得,故无可寻觅,若能无可用心,不起妄念,不追空逐有,而扫除情解,悟此心空寂不可得,就能解悟禅理,也就是“安心”了。善昭的颂虽然不像我们这里说得如此明白,但其畅晓如话,读了自然使人心领神会而不致疑窦丛生。

  总之,善昭的颂古,的确是为了使“难知”或“易会”的公案意义“皎然”,利用韵文便于记诵的特点普及禅知识,因此并不刻意追求辞藻,注重文采。《补续高僧传》卷六说:“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实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殊不以攒华迭锦为贵也。”[121]因此善昭的颂古从诗歌的语言风格上看,多采取再现公案、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往往把公案的场景复叙一遍,所使用的文字显得平实、直朴。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看,善昭颂古以七言四句或六句的整齐格式为主,形式比…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