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P5

  ..續本文上一頁0),主要收錄雪窦的垂示自答、因緣,以及複學人的應酬語句共一百五十節。卷末附有石頭希遷《參同契》、《真贊》——應請爲某些禅師畫像所作的偈贊,有八首卷五、卷六之《祖英集》,署名“參學小師文政編”,序謂編于天聖十年(1032),收錄重顯在住持翠峰、雪窦禅寺期間寫的詩偈、贊銘,共二百二十首。最後附錄署名“尚書度支員外郎直秘閣兼充史館檢討賜绯魚袋[101]呂夏卿”撰的《明州雪窦山資聖寺第六祖明覺大師塔銘》。

  (二)《雪窦顯和尚頌古》

  雪窦語錄中之《頌古》,簡稱《雪窦頌古》一卷,又名《頌古百則》。雪窦頌古的結構形式是一則公案[102]一則頌文,公案與頌文兩兩對立。從內容考察,這些公案乃重顯從先賢語錄(按多取自《景德傳燈錄》,或直接取自唐五代以來的禅宗各派著名禅師的語錄)中所選一百則,比較典型的公案語錄(相當于舉古一百則),然後是重顯針對此則公案語錄所作的偈頌(頌古)。在重顯的百則頌古中,除《楞嚴經》二則,《維摩經》一則,《金剛經》一則外,其余九十六則中,較多地選擇了雲門宗僧人的公案,其中有雲門文偃的公案十四則,雲門門下有香林澄遠一則,巴陵颢鑒二則,洞山守初一則,智門光祚二則,蓮花峰庵主一則,共二十則。若再加上雲門大師的宗源,他的老師睦州陳尊宿一則,雪峰義存四則,總計則有二十六則,占了《頌古百則》四分之一還多,這與重顯本人爲雲門宗僧不無關系。

  雪窦的《頌古百則》,宋圓悟克勤(1063—1135)以此爲基礎予以評唱,並記錄集成被譽爲“宗門第一書”——《碧岩錄》。《碧岩錄》(也稱《碧岩集》)十卷,是诠釋雪窦頌古的權威性著作,也是宋代文字禅的典型著作之一,曾在禅宗界十分盛行。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經圓悟克勤的評唱,從而更加有名,風靡于世。

  四、雪窦的頌古及其蘊含的禅法思想

  雪窦重顯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不僅道法高妙,而且是一位極富文學修養善工翰墨[103]的禅師,頗能藉詩文、偈頌來弘法。他的《頌古百則》屬于宋代文字禅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謂頌古就是對古德公案語錄,用有韻語的詩偈給與解釋與評議,是對晦澀難懂的公案語錄所進行的語言文字說明,但奉行的是禅門“不說破”的原則,並不是直接去解釋公案的本意或原意,而是繞著彎來講,這即所謂“繞路說禅”[104]。頌文的形式或四言、五言、七言,或相雜,甚至雜有一言、叁言,由四句、六句、八句或多句組成,一般是隔行押韻,結構活潑,體裁多樣。因此重顯的《頌古百則》雖是詩偈、韻文的形式,不是從正面來論述佛法的道理,只是借詩偈、韻文的美文形式透露“法眼”,我們依然能從他的頌古中了解到,他對禅法的主張和解脫之道的看法。他的《頌古百則》把宋初的頌古之風推向高潮,風靡整個禅林,幾乎所有能提筆的禅師都有頌古之作,而參禅者亦多去鑽研頌古,不少著名禅師都發表頌古評說,于是頌古著作劇增,構成禅宗典籍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禅文化的繁榮,乃至儒道文化都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雪窦以前的頌古著作

  禅宗雖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105],然而在傳播發展過程中不僅不能離開文字,而且越來越重視巧妙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在宋代不僅陸續出現了大量記載曆代各地禅師傳法的語錄、燈錄[106],而且産生了豐富多彩的用以表達禅的意境、啓示解脫之道的文字形式,經過唐末五代至北宋正式形成所謂“文字禅”。在宋代由于宋室王朝推行“重文抑武”[107]的治國之策,對佛教也是大力的護持與扶持[108],加上宋初法眼宗的永明延壽(904—976)、臨濟宗的汾陽善昭(947—1021)等人大倡禅教一致,提倡文字禅,以及宋代士大夫參禅學佛盛行,他們與禅僧交往密切,詩文相酬,談禅

  論道,以文會友蔚然成風[109]。這些都促使宋代文字禅十分的盛行。在宋代文字禅不僅有頌古,還出現了舉古、拈古、代別、別語等爲表達形式的文字禅。

  所謂舉古,舉是舉例,選取古代禅師公案(禅宗史書、語錄中記述的語句或禅僧修悟事例)中的語句、事例,或詳舉,或略舉,在方丈室或法堂說法的場合向門下弟子和參禅者宣示,以便啓示他們領悟修行和達到解脫的道理。《雪窦語錄》有《室中拈古》、《舉古》。拈古,也稱拈提、拈則,是在舉出古人公案之後加以簡單評量、論議。在禅宗燈史或語錄記述中,或加“師拈曰”,或只用“師雲”。舉古與拈古經常結合使用,先舉而後拈。其次是代別,即代語與別語。關于代別,《汾陽無德(善昭)禅師語錄》卷中說:“室中請益,古人公案未盡善者,請以代之;語不格者,請以別之,目之爲代、別。”[110]“未盡善者”和“語不格者”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對公案的語意未盡,需要給以“代語”或“別語”,作進一步的解釋或評論。代語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指問答酬對間,禅師設問,聽者或懵然不知,或所答不合意旨,禅師便代答一語;其二,是指古人公案中只有問話,沒有答語,代古人的答語。所謂別語,是指古人公案中原有答語,作者只加一句別有含義的話。實際上二者差別不大,都是一種以代替回答的形式對公案作出補充性或修正性的解釋[111]。

  以上舉古或拈古、代語、別語和頌古都是宋代文字禅的主要標志。然其中尤以頌古對後世影響更爲深遠,加之士大夫對之特別喜愛,使它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關于頌古,雖然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在禅林影響很大,但開創頌古禅風的,禅宗界一般首推爲汾陽善昭(947—1024)。他是臨濟宗興化存獎(

  —924)一系的第四傳。關于善昭的生平事略據《古尊宿語錄》卷十、《五燈會元》卷十一、《禅林僧寶傳》卷叁的記載可知,善昭乃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少有才識,不待師訓而通曉文字。年十四父母相繼去世,厭孤貧塵鏡,剃發後,杖策遊方,所至少留,曆參知識七十一員,後到首山道場[112],參“百丈卷席”案而開悟[113]。

  善昭于首山會下開悟後,繼續在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行腳參學。淳化四年(994),首山入滅,道俗千余人遣沙門契聰(按乃首山省念的弟子)迎請住持汾州(治今山西太原)太平寺法席。高超出世,叁十年迹不涉俗,足不出戶,道俗皆尊稱“汾陽禅師”[114]。善昭

  有《汾陽無德禅師語錄》叁卷留世[115]。在禅宗思想上善昭無甚建樹,唯其頌古是對禅學的創新和貢獻。

  善昭作頌古就是從古德的公案中選出百則,每則公案後以韻文即偈頌的形式對其蘊義予以闡釋,作成《頌古百則》。善昭之《頌古百則》爲雪窦重顯《頌古百則》之先例。禅林中沒有單行本,收錄在《汾陽無德禅師語錄》卷中,是由門人石霜楚圓(986—1039)[116]所集。在《頌古百則》之後,善昭另作“都頌”即總頌,說明他選材的原則和目的。頌曰:

  先賢一百則,天下錄來傳。難知與易會,汾陽頌皎然。空華結空果,非後亦非先。普告諸開士,同明第一玄[117]。

  這裏他明確告訴人們,首先,他選擇的公案是禅林公認的先賢言行,是流傳已久的典型範例;不論宗派,因此取材較廣;其次,這些公案不管是晦澀難懂還是容易理解,所頌文字一定要闡明或暗示禅理,使公案意旨“皎然”;再次,他提醒讀者注意,公案與頌古的關系如同空花結空果,文字性空,無所謂先後,他力圖用頌古文字普告學者,從中領悟“第一玄”的禅理。可見善昭頌古有很大成分是爲了普及禅知識,意在使難解的公案意旨變得清楚明白。他的頌古明確宣示:禅既可以通過頌古而變得“皎然”,參學者也可以通過頌古來領會禅意。

  爲了說明善昭頌古的內容和意義,茲舉一例:

  第一則:(舉:)二祖問達磨(按此字乃即“摩”字):“請師安心。”磨雲:“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不可得。”磨雲:“與汝安心竟。”[118]

  頌雲:九年面壁待當機,立雪齊腰未展眉。恭敬願安心地法,覓心無得始無疑。[119]善昭在舉古德公案時,沒有用“舉(按即舉古)”字,而是直接敘述出公案。這一則公案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叁,講的是達摩以安心禅法啓悟惠可,惠可由此悟入。這裏所說的“心”,實指自我之本性,也即佛性。向外覓心實乃緣木求魚,或者說騎驢找驢,也就是迷失了本性。故達摩讓他將心拿來,采用旁敲側擊,引而不發的方法,引導惠可向內尋找自己的本性。惠可覓心不得,言下大悟。善昭的頌即圍繞這則公案而展開,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層面,指出達摩九年“面壁而坐,終日默然”[120],以等待可以啓悟的人,引導其習得安心禅法;惠可在大雪中立了一夜,至明雪已過膝,爲的是求得佛法。而無厭無悔,恭敬之心,唯天可表。第二個層面就是解釋安心禅法,所謂“覓心無得始無疑”實際上是指心本來空寂,不可得,故無可尋覓,若能無可用心,不起妄念,不追空逐有,而掃除情解,悟此心空寂不可得,就能解悟禅理,也就是“安心”了。善昭的頌雖然不像我們這裏說得如此明白,但其暢曉如話,讀了自然使人心領神會而不致疑窦叢生。

  總之,善昭的頌古,的確是爲了使“難知”或“易會”的公案意義“皎然”,利用韻文便于記誦的特點普及禅知識,因此並不刻意追求辭藻,注重文采。《補續高僧傳》卷六說:“看他吐露,終是作家,真實宗師,一拈一舉,皆從性中流,殊不以攢華疊錦爲貴也。”[121]因此善昭的頌古從詩歌的語言風格上看,多采取再現公案、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往往把公案的場景複敘一遍,所使用的文字顯得平實、直樸。從詩歌的格律形式上看,善昭頌古以七言四句或六句的整齊格式爲主,形式比…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