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曹洞宗的太阳警玄禅师(943—1027)会下,因为在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补续高僧传》卷七中,都记载了重显出川后在郢州(治今湖北钟祥市)太阳山当典座的一段故事。根据重显出川后参学的路线,正也是沿汉水北上,先到郢州后到襄阳的。《禅林僧宝传》卷十一介绍说:重显出川后,先在郢州太阳山明安寺作典座,这段故事不见他与警玄禅师之间有何因缘,却有一则趣闻。一次,重显与几位游方僧人议论当年法眼宗文益与赵州和尚的侍者关于“柏树子”公案的一段对话,认为文益肯定赵州侍者所说“先师无此语”是有道理的,说:“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受到旁边一位名为韩大伯的禅僧的讥笑,认为他“智眼未正,择法不明”,并撰偈表述己意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28]
重显听后,心中暗暗称奇,便与韩大伯结为好友。后不久才北上襄阳,参石门聪禅师。重显离开石门,并未立即去参智门光祚禅师,而是与齐岳禅师为侣,同去参谒黄梅云门宗五祖师戒禅师。先住在寺外的农庄之中,由齐岳先去拜叩,但齐岳与五祖师戒禅师不契,重显便打消了参叩五祖师戒的念头,遂北游至复州(今湖北天门),参智门光祚禅师。见智门因缘,《雪窦塔铭》中载:
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
”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29]
智门光祚用拂子打重显,实际上是在提示他,禅法是无法用概念和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不起一念”问话的本身,就是心念,参禅者不应该著于“不起一念”有错没错。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载,重显在智门光祚会下,“祚爱之,遂留五年,尽得其道”[30]。离开智门游方之时,重显已是三十好几的年纪了。游方之时,先在淮南(今安徽)遇见了官至大学士的同乡好友曾会,此人乃是重显之大护法,关于他在下章再论述。曾会问重显打算到哪里,重显说:“将造钱塘,绝西兴,登台雁。”[31]曾会说“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显”[32],写了一封推荐信给重显。重显并没有立即去杭州,而是先到庐山,据《林间录》卷上说重显参庐山栖贤禅师时,是“尝自淮上来”。其文曰:
栖贤禅师……性高简,律身精严,动不违法度。暮年三终藏经,以坐阅为未敬,则立诵行披之……雪窦重禅师尝自淮上来,依之不合,乃作师子峰诗而去,曰:“据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33]
澄湜禅师乃是法眼宗下二世中的代表人物,秉承了法眼宗禅教一致的宗风,暮年还阅大藏经三遍,其精进令人感叹。所住之庐山栖贤寺也是国内著名寺院。而重显禅师却与他“依之不合”,未在栖贤寺呆下去,并作咏师子峰的诗讥之而去。在庐山,重显不仅见了澄湜禅师,还谒见了法眼宗的另一宗师“林禅师”。《雪窦塔铭》中记其离开智门后:
寻往庐山林禅师道场,问之曰:“法尔不尔,云何指南
”林曰:“只为法尔不尔。”师遂拂袖而退,众皆股栗。有毁于林者,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也,非汝等辈以取舍心可了别也。”[34]
这位林禅师,也是法眼宗第三代尊宿,即行林(号祖印)禅师,住庐山罗汉寺。在与行林禅师简单的对答之后,重显拂袖而去。庐山素来戒律谨严,师威极重,看到重显这般无礼之举,众僧都为重显担心。有人趁机在林禅师前诋毁重显,但行林禅师别具慧眼,反而赞许重显,说:“这是如来广大三昧,不是你们用取舍心可以明了的。”这样,重显名声就渐为传誉于丛林。
离开庐山,重显南下去了杭州,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未将信交给延珊禅师(法眼第五代也是最后一代),而是三年“陆沉众中”[35]。后曾会奉使浙西,访重显于灵隐,堂中有僧千人,竟没有认识他的。捡床历方才找到重显。问他那封推荐信,重显才从袖里取出来,交给曾会,并风趣的说:“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36]曾会大笑,在一旁的珊禅师也“以是奇之”[37],很器重重显。吴江洞庭翠峰寺虚席,曾会和珊禅师乃推荐重显出任住持。重显便开始了他后半生的住持弘法了。
(三)从翠峰到雪窦
翠峰寺在太湖洞庭西山中,如海中琼阁,实为一方胜境。时年约四十二岁的重显住持于此,即宣布自己为智门光祚禅师的传人,为云门第三代。重显禅师在翠峰时,举唱清越,令人耳目一新。大受苏州僧俗的欢迎。正当翠峰寺僧俗群集,重显住持寺隆时,曾会出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手疏请重显住持雪窦资圣寺。当重显从翠峰迁往雪窦之时,吴江洞庭的信众不愿重显走,与明州专使发生争执。为此重显升座普告大众,说“僧家也无因无必,住则孤鹤冷翘松顶,去则片云忽过人间,应非彼此殊源,动静乖趣”[38],表示既不忘洞庭信众的信任和照顾,又应顾念明州太守(知州)千里遣使的诚意,“且佛法委自王臣兼住持”[39],希望洞庭的信众能够谅解。听了这番话,苏州信众方肯放行,重显乃辞别翠峰前往雪窦。
雪窦寺又名“资圣禅寺”。据《雪窦寺志》卷三记载,雪窦山为浙东名山之一,它座落在明州四明山东二十里。据说,雪窦山初名乳峰,因主峰高峙,四山环绕,两涧溪水交汇,山前瀑布如飞雪四溅,故名雪窦山。东晋时已有尼结庵山顶,名瀑布院。唐会昌元年(841)改建山丽,及咸通间(860—874)毁,有士张昱葺之,改名瀑布观音院。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自宣城来主寺事,乃成十方禅院。刺史黄公晟,施四千三百亩赡众,置宝丰庄,用供养该寺。周广顺二年(953)智觉禅师(按即永明延寿,号智觉)重建寺塔,住持此寺,宋淳化至咸平(990—1003)年间,赐额“资圣寺”,乃天下禅宗十刹之一[40]。重显应该是在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告别翠峰,出任雪窦山资圣寺住持的。在辞别翠峰时,重显站在东行的船上,望着远去的翠峰寺,湛蓝的天空,徐徐升起的船帆,碧色的江水,还有两岸退去的绿色松树,不禁诗意盎然,轻轻吟诵道:
乘兴飞帆别翠峰,水光春静冷涵空。到人若问曹溪意,只报庐能在下风[41]。云水轻拂下层峦,松桧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谁看。[42]
重显是位具有极高文学修养的禅师,善于诗偈。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在成都普安院那段经历有关,故《禅林僧宝传·重显传》中说他:“师盛年之翰墨,作为句法,追慕禅月休公(按五代禅僧贯休832—912)。”[43]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
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44]正因其诗文极佳,这无疑为其提唱宗风如虎添翼。古云:“道在得人。”[45]又云:“文以载道。”[46]二者集于重显一身。
离开翠峰,路经苏州万寿寺、秀州(今嘉兴市)、杭州(灵隐寺)、越州(今绍兴市),重显每到一处,地方道俗皆礼遇甚隆,又是具备茶筵,又是请升座说法。如他到越州承天寺:
众请升座,僧问:“学人不问西来意,藏身北斗意如何
”师云:“抬头作尾汉。”进云:“请师答话。”师云:“西天令严。”问:“有问有答,宾主历然,无问无答时如何
”师云:“古路草漫漫。”进云:“若不上来,焉知与么
”师云:利剑不斩死汉。”师乃云:“作者相见,一拶一捺,撩起便行,若伫思停机,卒摸不着。若言问在答处,答在问宗,个个依草附木;问不在答处,答不在问宗,罕见顶上有眼。诸人还荐得也无
荐得荐不得,并是新雪窦之过,且莫钝置承天和尚。”[47]
这问话的僧人,熟知五家宗旨,但问话的重心却落在“无问无答”之处。重显从“古路草漫漫”,将其问处席卷一空,又用“利剑不斩死汉”,点明禅眼。又以“依草附木”“顶上有眼”开示路径。最后的“荐得荐不得,并是新雪窦之过,且莫钝置承天和尚(按即越州承天寺住持)”,自己一口吞尽,显得舒卷自在,意气洋洋,不愧为一代宗师,如此的举唱令人心服口服。重显就是这样一路的举唱宗风,终至雪窦。
《雪窦塔铭》中说重显住持雪窦寺之后,实行禅寺仪规,重整寺众参禅修行和生活规范,并且清理周围环境,使寺院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远近道俗皆前来参谒和受法[48]。重显在雪窦寺大弘云门宗风,“四方翘楚,皆臻法席”[49],名闻遐迩,故有云门宗“中兴之祖”的称誉。《禅林僧宝传·重显传》称:“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座下,号云门中兴。”[50]
重显在雪窦寺,举唱极多,难以一一介绍,下面选一则录出:
师开堂日,于法座前顾视大众曰:“若论本分相见,不必高升法座。”遂以手画一画曰:“诸人随山僧手看,无量诸佛国土,一时现前。各各仔细观瞻,其或涯际未知,不免拖泥带水。”[51]
这则法语,重显首次开堂示众,就言不必升座说法,旨在说明实在无法可说。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亦“于曹溪路上,一点使用不着”[52]。所以重显告诉学人,佛在目前,当下即是,“诸人随山僧手看,无量诸佛国土,一时现前”。其实重显这一思想,亦是禅宗一向的风格。如宗宝本《六祖坛经·疑问品》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53]成佛就在此岸,成佛就在当下,当年六祖慧能不正是以这样的禅法思想来开示信众吗
世界、佛、我三位一体,不可于我外求佛,这里没有追求目标和追求主体的分野,没有虚幻和实在的对立,自性即佛,佛心不二,关键在于自心自悟,直下承当。
重显于雪窦寺一住就是三十一年,因此后世禅林又多以“雪窦…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