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师”称之。据《雪窦塔铭》载,经驸马都尉李遵勖(
—1038)[54]的奏请,仁宗皇帝赐与重显紫衣。又经贾昌朝(998—1065)的奏请,敕赐明觉大师之号[55]。可见重显在当时名望之高,正所谓声震丛林,名动公卿。重显能取得这样的声誉,除了他道行高妙,举倡清绝之外,和他的同乡好友曾会的大力护持是分不开的。
(四)雪窦重显与曾会
重显自得法于智门光祚,入江浙前尝游淮上、庐山,后住浙江杭州灵隐寺,“陆沉于众”三年[56],因其友两浙转运使曾会之荐,入苏州洞庭之翠峰禅寺传法,后又请重显住持明州之雪窦资圣寺。关于曾会,在《居士分灯录》卷上、《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二、《明觉禅师语录》卷二、《五灯会元》卷十六等皆有其传记,及与重显之机锋、酬唱。据《居士分灯录》卷上说:“曾会,字宗元,官翰林学士,幼与重显同舍,及冠异途。”[57]天禧年间(1017—1021)与重显在淮旬(今安徽中部)相遇,时显已在智门得法,曾会将《中庸》、《大学》参以《楞严》符宗门语句,质问重显。重显告诉他:“这个尚不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耶
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重显又“乃弹指一下曰:“但凭么荐取
””[58]曾会似乎于当下就领悟到了重显向他所提示的,禅在于妙圆超悟,自然常光现前,这种顿悟与《中庸》、《大学》等世俗经典所说是不能契合的。
在淮上,重显曾一度在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景德寺任首座,曾为僧众讲僧肇法师的《般若无知论》。时曾会任池州太守,特入院相访,茶果次,学士拈个枣子抛在地上,召师,“首座”师应诺。曾会说:“古人道“不离当处常湛然”,在哪里
”重显指景德长老云:“只者老子也不知落处。”会云:“首座知,也不得无过。”显云:“明眼人难瞒。”[59]
曾会对禅宗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与重显的交往过程中,对禅理解已渐深刻,因此再次相见时,便与重显举扬酬唱起来。关于重显与曾会之交往、酬唱,在《明觉禅师语录》卷二记载得比较详细,下面择录一段。
天圣初(1023—1032)曾会出知明州太守,迎请重显住持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资圣禅寺。曾会前来拜访重显,两人相见不免又讨论禅机。刚坐下,曾会就问重显:
“曾与清长老(按为云门下三世,天童寺怀清)商量勘破婆子的话,端的有勘破处
”师云:“清长老道个甚么
”士云:“又与么去也。”师云:“清长老且放过一著,学士还知天下衲僧出者婆子绻缋不得么
”士云:“这里别有个道处,赵州若不堪破婆子,一生受屈。”
师云:“勘破了也。”[60]
关于“赵州勘婆”的公案,原见于《景德传灯录》卷十:
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
”婆云:“蓦直去!”僧才知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云去!”后有僧举似赵州,州云:“待我去与你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你勘破了也。”[61]
所谓勘,指勘辨,推究辨明。勘破道出本质,具有看破、看穿之意,此则公案其意在于赵州勘破这婆子,并无真正的功夫,只是口头禅的翻版而已。所以她被赵州看穿了。这里曾会问重显,赵州到底有没有看破这婆子
重显告诉他“勘破了”,其意味深长,除了告诉曾会赵州勘破了婆子,同时也告诫曾会,禅在于真参实悟,而不是在于口头上说说,重炒别人吃下的冷饭,要以此台山婆子为戒。
重显一日入城化缘,想到州府拜曾会,看门人以公文规定“止绝僧道投刺”[62]为由将他拦阻。重显不得已以偈相寄,曰:“碧落烟凝雪乍晴,住山情绪寄重城,使君道(按此道是指曾会所奉为政之道)在未相见,空恋甘棠(按甘棠借喻地方官,此指曾会)影里行。[63]后来,曾会回偈曰:“劳劳世务逐浮沉,一性澄明亘古今,目击道(按
此道是指佛教所说真如佛性之道)存无阻隔,何须见面始知心。[64]可见二人是彼此敬重并且互相理解的。此后派人请他相见,以带有禅机的语言问他:“道存无阻(按真如、真心无所不在),因甚入来不得
”[65]重显大概想到曾会是破例接见像他这样的僧人,于是请他以后不要将自己入府拜访的事告诉别的长老。在曾会离任赴越州新职之时,重显一直相陪送到越州,并且在那里住了数日才辞归,表示今后即使“千里万里”[66]还能相见。由重显与曾会可以体现出,宋时,禅僧和士大夫之间的友情之深,交往之密切。重显与曾会正是因为交往密切,友情深厚,曾会才推荐他住持翠峰,又住持雪窦这样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名山大寺,为重显提供了一个弘法的好道场。重显有明州地方长官曾会作外护,这对他在明州雪窦寺传法、扩大云门宗的影响是有很大帮助的。宋时,士大夫和禅僧融洽的关系,对禅宗自身的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重显于宋仁宗皇四年(1052)六月十日去世,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夏。重显禅师虽然去了,但他彪炳史册的《颂古百则》却为后代禅林所传诵,对中国禅宗之宗风影响深远。他所住持的雪窦山,宋仁宗赵祯曾梦游此山,理宗赵昀御书“应梦名山”四大字,巍巍煌煌灿耀雪窦[67]。重显的弟子《雪窦塔铭》谓有150人,《五灯会元》卷十六载录著名弟子11人,其中最有名并且影响大的是在越州天衣寺传法的义怀禅师。在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云门宗禅僧中有很多人出自重显——义怀的法系。
二、雪窦弟子天衣义怀及其法系的兴盛
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义怀承续雪窦家风,曾以“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68]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可,并为后世禅林广为传唱。其一生凡五迁法席,所到皆兴其荒废,大振云门法道,且其门下法系之盛,冠于当时,在云门禅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于义怀的生平传记、提唱语录,在《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嘉泰普灯录》卷二、《联灯会要》卷二十八、《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五灯会元》卷十六、《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补续高僧传》卷八乃至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天衣义怀禅师碑》等中皆有记载。下面依据这些僧传、灯录和碑文等史料,对义怀生平作一介绍。
义怀(989—1060),俗姓陈,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家族世代以渔为业,自幼即天资聪慧。常随父出海,父得鱼令其串之,心怀不忍,乃私投江中,父大怒鞭笞之,而义怀不以为意,恬然如故。及长,入京师景德寺为童行。天圣(1023—1031)年中,试经得度。于众中清癯缓步,如鹤立鸡群,有一名言法华的神秘高僧,于市井中遇见义怀,拊其背说:“云门、临济去。”[69]义怀不喻其意,请教耆宿,告曰:“汝其当宏禅宗乎
行矣,勿滞于此。”[70]由此义怀立志遍参。此中所说“言法华”者,乃是北宋中期,一位被《五灯会元》列入“西天东士应化圣贤”的奇特人物,就是法华志言大士,简称言法华。他是因读云门大师语录而见道,以后成就神通三昧游戏人间[71]。关于义怀遇言法华,僧传和语录所载,各有详略,但也有相悖之处。如《禅林僧宝传》卷十一中记其先遇言法华,受其指点而去参学临济、云门下[72]。而《五灯会元》卷十六、《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中记为,参学不决而见言法华,受其指示而参云门、临济门下[73]。总之他遇言法华的指点是确有其事的。
义怀初谒荆州金銮寺善禅师,又参叶县归省禅师,皆“不契”[74]。乃东游至姑苏(今苏州),上翠峰参重显。在《五灯会元》卷十六中有记载他参叩雪窦重显的因缘:
觉问:“汝名什么
”曰:“义怀。”觉曰:“何不名怀义
”曰:“当时致得。”觉曰:“谁为汝立名
”曰:“受戒来十年矣。”觉曰:“你行脚费却多少草鞋
”曰:“和尚莫瞒人好。”觉曰:“我也没量罪过,汝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
”师无语。觉打曰:“脱空谩语汉,出去!”入室次,觉曰:“凭么也不得,不凭么也不得,凭么不凭么总不得。”师拟议,觉又打出。如是者数四。[75]
从这里可以看到,义怀初参重显,即受到重显机锋棒喝的考验,可怜义怀未悟本心,无语作答。如此这般四次,仍未能悟。被派为负责供水的水头,一日因汲水担折,忽然开悟。呈偈云:“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76]重显闻后抚案称善印可,遂嗣其法,为云门宗传人。
义怀在翠峰的时间不长,离开翠峰后,义怀北上游历,住无为军(治今安徽无为县)铁佛寺,大倡法要。义怀去后,雪窦久未闻义怀消息,一天,有僧自淮上来,对重显说,义怀已于铁佛寺出世,化行道场,嗣法者众。重显令其述义怀提倡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77]重显以此语如同己出,十分赞赏,并专门遣使慰抚义怀。义怀乃敢向重显通门人之礼。义怀后由铁佛寺迁至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天衣山,五迁法席。投子、柦林、广教、景德、杉山等皆荒凉之地,义怀至必建立楼观,重修殿宇,化行海内,振兴云门宗。在他五迁法席的过程中,他住持越州天衣寺时间最长,故世称之为天衣义怀禅师。义怀晚年以疾,住池州(治今安徽池州)杉山庵。于宋治平元年(1064)示寂,春秋七十二,谥号“振宗禅师”。
据大慧宗杲《正法眼藏》,义怀著有《通明集》一书,但已失传。他晚年居池州(今安徽贵池)杉山庵,有《池阳百问》及《劝说净土文》行世,前者载其勘验学者之语,后者当系阐扬净土观念之作。另外他还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存世。他的语要主要散见于《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嘉泰录》卷二、《联灯会要》卷二十八、宋晦堂师…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