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師”稱之。據《雪窦塔銘》載,經驸馬都尉李遵勖(
—1038)[54]的奏請,仁宗皇帝賜與重顯紫衣。又經賈昌朝(998—1065)的奏請,敕賜明覺大師之號[55]。可見重顯在當時名望之高,正所謂聲震叢林,名動公卿。重顯能取得這樣的聲譽,除了他道行高妙,舉倡清絕之外,和他的同鄉好友曾會的大力護持是分不開的。
(四)雪窦重顯與曾會
重顯自得法于智門光祚,入江浙前嘗遊淮上、廬山,後住浙江杭州靈隱寺,“陸沈于衆”叁年[56],因其友兩浙轉運使曾會之薦,入蘇州洞庭之翠峰禅寺傳法,後又請重顯住持明州之雪窦資聖寺。關于曾會,在《居士分燈錄》卷上、《嘉泰普燈錄》卷二十二、《明覺禅師語錄》卷二、《五燈會元》卷十六等皆有其傳記,及與重顯之機鋒、酬唱。據《居士分燈錄》卷上說:“曾會,字宗元,官翰林學士,幼與重顯同舍,及冠異途。”[57]天禧年間(1017—1021)與重顯在淮旬(今安徽中部)相遇,時顯已在智門得法,曾會將《中庸》、《大學》參以《楞嚴》符宗門語句,質問重顯。重顯告訴他:“這個尚不與教乘合,況《中庸》、《大學》耶
學士要徑捷理會此事。”重顯又“乃彈指一下曰:“但憑麼薦取
””[58]曾會似乎于當下就領悟到了重顯向他所提示的,禅在于妙圓超悟,自然常光現前,這種頓悟與《中庸》、《大學》等世俗經典所說是不能契合的。
在淮上,重顯曾一度在池州(治今安徽貴池)景德寺任首座,曾爲僧衆講僧肇法師的《般若無知論》。時曾會任池州太守,特入院相訪,茶果次,學士拈個棗子抛在地上,召師,“首座”師應諾。曾會說:“古人道“不離當處常湛然”,在哪裏
”重顯指景德長老雲:“只者老子也不知落處。”會雲:“首座知,也不得無過。”顯雲:“明眼人難瞞。”[59]
曾會對禅宗抱有濃厚的興趣,在與重顯的交往過程中,對禅理解已漸深刻,因此再次相見時,便與重顯舉揚酬唱起來。關于重顯與曾會之交往、酬唱,在《明覺禅師語錄》卷二記載得比較詳細,下面擇錄一段。
天聖初(1023—1032)曾會出知明州太守,迎請重顯住持明州(今浙江甯波)雪窦資聖禅寺。曾會前來拜訪重顯,兩人相見不免又討論禅機。剛坐下,曾會就問重顯:
“曾與清長老(按爲雲門下叁世,天童寺懷清)商量勘破婆子的話,端的有勘破處
”師雲:“清長老道個甚麼
”士雲:“又與麼去也。”師雲:“清長老且放過一著,學士還知天下衲僧出者婆子绻缋不得麼
”士雲:“這裏別有個道處,趙州若不堪破婆子,一生受屈。”
師雲:“勘破了也。”[60]
關于“趙州勘婆”的公案,原見于《景德傳燈錄》卷十:
趙州因僧問婆子:“臺山路向甚處去
”婆雲:“蓦直去!”僧才知叁五步,婆雲:“好個師僧又恁雲去!”後有僧舉似趙州,州雲:“待我去與你勘過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問,婆亦如是答,州歸謂衆曰:“臺山婆子,我與你勘破了也。”[61]
所謂勘,指勘辨,推究辨明。勘破道出本質,具有看破、看穿之意,此則公案其意在于趙州勘破這婆子,並無真正的功夫,只是口頭禅的翻版而已。所以她被趙州看穿了。這裏曾會問重顯,趙州到底有沒有看破這婆子
重顯告訴他“勘破了”,其意味深長,除了告訴曾會趙州勘破了婆子,同時也告誡曾會,禅在于真參實悟,而不是在于口頭上說說,重炒別人吃下的冷飯,要以此臺山婆子爲戒。
重顯一日入城化緣,想到州府拜曾會,看門人以公文規定“止絕僧道投刺”[62]爲由將他攔阻。重顯不得已以偈相寄,曰:“碧落煙凝雪乍晴,住山情緒寄重城,使君道(按此道是指曾會所奉爲政之道)在未相見,空戀甘棠(按甘棠借喻地方官,此指曾會)影裏行。[63]後來,曾會回偈曰:“勞勞世務逐浮沈,一性澄明亘古今,目擊道(按
此道是指佛教所說真如佛性之道)存無阻隔,何須見面始知心。[64]可見二人是彼此敬重並且互相理解的。此後派人請他相見,以帶有禅機的語言問他:“道存無阻(按真如、真心無所不在),因甚入來不得
”[65]重顯大概想到曾會是破例接見像他這樣的僧人,于是請他以後不要將自己入府拜訪的事告訴別的長老。在曾會離任赴越州新職之時,重顯一直相陪送到越州,並且在那裏住了數日才辭歸,表示今後即使“千裏萬裏”[66]還能相見。由重顯與曾會可以體現出,宋時,禅僧和士大夫之間的友情之深,交往之密切。重顯與曾會正是因爲交往密切,友情深厚,曾會才推薦他住持翠峰,又住持雪窦這樣被稱爲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名山大寺,爲重顯提供了一個弘法的好道場。重顯有明州地方長官曾會作外護,這對他在明州雪窦寺傳法、擴大雲門宗的影響是有很大幫助的。宋時,士大夫和禅僧融洽的關系,對禅宗自身的發展來說,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重顯于宋仁宗皇四年(1052)六月十日去世,世壽七十叁,僧臘五十夏。重顯禅師雖然去了,但他彪炳史冊的《頌古百則》卻爲後代禅林所傳誦,對中國禅宗之宗風影響深遠。他所住持的雪窦山,宋仁宗趙祯曾夢遊此山,理宗趙昀禦書“應夢名山”四大字,巍巍煌煌燦耀雪窦[67]。重顯的弟子《雪窦塔銘》謂有150人,《五燈會元》卷十六載錄著名弟子11人,其中最有名並且影響大的是在越州天衣寺傳法的義懷禅師。在北宋中後期著名的雲門宗禅僧中有很多人出自重顯——義懷的法系。
二、雪窦弟子天衣義懷及其法系的興盛
雲門一宗,至雪窦而宗風大振,義懷承續雪窦家風,曾以“骊龍颔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诘”[68]的偈語,爲重顯稱善印可,並爲後世禅林廣爲傳唱。其一生凡五遷法席,所到皆興其荒廢,大振雲門法道,且其門下法系之盛,冠于當時,在雲門禅發展史上,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關于義懷的生平傳記、提唱語錄,在《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五、《嘉泰普燈錄》卷二、《聯燈會要》卷二十八、《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五燈會元》卷十六、《禅林僧寶傳》卷十一、《補續高僧傳》卷八乃至宋代著名畫家米芾《天衣義懷禅師碑》等中皆有記載。下面依據這些僧傳、燈錄和碑文等史料,對義懷生平作一介紹。
義懷(989—1060),俗姓陳,永嘉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家族世代以漁爲業,自幼即天資聰慧。常隨父出海,父得魚令其串之,心懷不忍,乃私投江中,父大怒鞭笞之,而義懷不以爲意,恬然如故。及長,入京師景德寺爲童行。天聖(1023—1031)年中,試經得度。于衆中清癯緩步,如鶴立雞群,有一名言法華的神秘高僧,于市井中遇見義懷,拊其背說:“雲門、臨濟去。”[69]義懷不喻其意,請教耆宿,告曰:“汝其當宏禅宗乎
行矣,勿滯于此。”[70]由此義懷立志遍參。此中所說“言法華”者,乃是北宋中期,一位被《五燈會元》列入“西天東士應化聖賢”的奇特人物,就是法華志言大士,簡稱言法華。他是因讀雲門大師語錄而見道,以後成就神通叁昧遊戲人間[71]。關于義懷遇言法華,僧傳和語錄所載,各有詳略,但也有相悖之處。如《禅林僧寶傳》卷十一中記其先遇言法華,受其指點而去參學臨濟、雲門下[72]。而《五燈會元》卷十六、《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五中記爲,參學不決而見言法華,受其指示而參雲門、臨濟門下[73]。總之他遇言法華的指點是確有其事的。
義懷初谒荊州金銮寺善禅師,又參葉縣歸省禅師,皆“不契”[74]。乃東遊至姑蘇(今蘇州),上翠峰參重顯。在《五燈會元》卷十六中有記載他參叩雪窦重顯的因緣:
覺問:“汝名什麼
”曰:“義懷。”覺曰:“何不名懷義
”曰:“當時致得。”覺曰:“誰爲汝立名
”曰:“受戒來十年矣。”覺曰:“你行腳費卻多少草鞋
”曰:“和尚莫瞞人好。”覺曰:“我也沒量罪過,汝也沒量罪過,你作麼生
”師無語。覺打曰:“脫空謾語漢,出去!”入室次,覺曰:“憑麼也不得,不憑麼也不得,憑麼不憑麼總不得。”師擬議,覺又打出。如是者數四。[75]
從這裏可以看到,義懷初參重顯,即受到重顯機鋒棒喝的考驗,可憐義懷未悟本心,無語作答。如此這般四次,仍未能悟。被派爲負責供水的水頭,一日因汲水擔折,忽然開悟。呈偈雲:“一二叁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骊龍颔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诘。”[76]重顯聞後撫案稱善印可,遂嗣其法,爲雲門宗傳人。
義懷在翠峰的時間不長,離開翠峰後,義懷北上遊曆,住無爲軍(治今安徽無爲縣)鐵佛寺,大倡法要。義懷去後,雪窦久未聞義懷消息,一天,有僧自淮上來,對重顯說,義懷已于鐵佛寺出世,化行道場,嗣法者衆。重顯令其述義懷提倡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77]重顯以此語如同己出,十分贊賞,並專門遣使慰撫義懷。義懷乃敢向重顯通門人之禮。義懷後由鐵佛寺遷至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天衣山,五遷法席。投子、柦林、廣教、景德、杉山等皆荒涼之地,義懷至必建立樓觀,重修殿宇,化行海內,振興雲門宗。在他五遷法席的過程中,他住持越州天衣寺時間最長,故世稱之爲天衣義懷禅師。義懷晚年以疾,住池州(治今安徽池州)杉山庵。于宋治平元年(1064)示寂,春秋七十二,谥號“振宗禅師”。
據大慧宗杲《正法眼藏》,義懷著有《通明集》一書,但已失傳。他晚年居池州(今安徽貴池)杉山庵,有《池陽百問》及《勸說淨土文》行世,前者載其勘驗學者之語,後者當系闡揚淨土觀念之作。另外他還有《天衣義懷禅師語要》一卷存世。他的語要主要散見于《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五、《嘉泰錄》卷二、《聯燈會要》卷二十八、宋晦堂師…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