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續古尊宿語錄》卷二、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等語錄中,僧傳中也略提到一些。縱觀這些語錄,義懷的禅法,基本思想繼承了乃師重顯的遺風,他曾說:“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毫端,且道妙喜世界,不動如來,說什麼法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78]佛法不可言說,佛性
本自具有,學人只于自心自念上下功夫,便可自悟本心,自性自度,佛即衆生,衆生即佛,西方與此土無別。所以惠洪評說:“予觀雪窦父子提唱之語,其指示心法廣大分曉,如雲廓天布。”[79]只是義懷在繼承重顯禅風的同時,提倡禅淨兼修,他有勸修淨土之說。明代道衍在《諸上善人詠》中即頌義懷爲:“五遷名刹萃英賢,淨土兼修不礙禅。豎起拳頭推枕化,寶花池上綻青蓮。”[80]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唯心淨土文》、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卷上均記載: 天衣義懷禅師一生回向淨土,問學者曰:“若言拾穢取淨,厭此欣彼,則取舍之情,乃是衆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夫修淨土者,當如何修
”複自答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若明此旨,則惟心淨土,昭然無疑。”[81]
《唯心淨土文》更直接明確地指出:“先自天衣懷禅師以下,專用淨土法,遞相傳授,皆遂往生,各有明驗,具載《寶珠集》。”[82]可見在這些典籍中,義懷已被推爲禅淨兼修之禅僧。
義懷提倡禅淨一致說,其門庭十分興盛。一生七座道場,五遷法席,法門之盛,冠于當時,所到之處,無不雲從龍,風從虎,當時著名的士大夫,如學士蘇解、吏注蘇注、侍郎楊傑皆以師禮敬[83]。其門下得法弟子有八十叁人。其中慧林宗本、法雲法秀、慧林若沖、長蘆應夫、天缽重元等爲上首,他們這些人,不僅使雲門一脈,源遠流長,而且多機智過人,辯才無礙,不但能領導一方,提倡宗乘,還往往被奉旨入京,主持名刹,演法秘殿,爲天子所尊禮,王公所仰瞻。他們在京城演說傳法,使禅宗流布京師社會各階層,對京師佛教之盛行及多元性文化之産生,影響極爲深遠。
宗本(1020—1099),俗姓管,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十九歲出家,得法後,先住蘇州瑞光寺,主持期間,法席日盛,衆至五百。後住杭州淨慈寺,學者輻辏,倍于瑞光。之後又曾回蘇州住持穹窿山福臻禅院。據《禅林僧寶傳》卷十四《宗本傳》載,宗本在住持蘇杭期間,曾引得蘇杭兩地僧俗官民相爭不已[84]。由此可見宗本在當時影響之大。元豐五年(1082),神宗下诏,汴京(今河南開封)相國寺六十四院開辟爲八寺,二禅六律,以東西序爲慧林、智海二禅寺,召宗本住持慧林寺,爲第一祖,大揚禅風。開法之日,萬衆拜瞻,法會殊盛,汴京之民以爲彌勒由天而降。次日神宗召至延和殿問道,舉止率真,深得神宗嘉許[85]。元豐八年(1085)神宗駕崩,哲宗即位,诏宗本入福甯殿說法,並賜“圓通禅師”之號。元元年(1086)叁月,宗本以老乞歸林泉。既出都城,王公貴人車騎相[86]。是則宗本在東京傳法,使禅宗更普及于京師及城外。元符二年(1099)宗本示寂,徽宗敕谥“法空禅師”,塔賜“瑞光之塔”。宗本作爲雲門一代巨匠,一生舉揚宗風,雪窦法道至其大盛,嗣法傳道者百有余人,主要弟子有長蘆崇信、法雲善本、佛日惟嶽、金山善甯、守一法真、修真悟等皆法門龍象。崇信下有慧林懷深等五人。懷深,壽春(治今安徽壽縣)人,宣和叁年(1121)住持京師慧林寺。善本,和宗本並稱爲大小本,也曾住持東京法雲寺,續承法秀的法席,號大通禅師。善本在京演法,受到了極高的尊崇,“王公貴人施舍日填門,廣廈萬礎,塗金镂碧,如地湧寶坊”[87]。善本門下有雪峰思慧等八十余人,也是一時之盛。思慧也曾住持京師智海禅院,在當時的影響不亞于宗本和善本[88]。思慧下有淨慈道昌(月堂,湖州人),道昌下以雷庵正受(江蘇常熟人)最爲有名,曾撰有《嘉泰普燈錄》叁十卷。佛日惟嶽也曾入京住持十方淨因禅院,兩度被召入宮說[89]。修顒真悟則是第一位于北宋時在洛陽開法禅宗的人物,更因他與北宋名臣富弼(1004—1083)的關系,而名聞朝野[90]。
義懷另一知名的弟子爲法雲法秀。法秀(1027—1090),俗姓亭,秦州隴城(今甘肅秦安)人。十九歲試經得度,于義懷處證悟,受印可。曾于江蘇、江西一帶住持寺院多處,後應诏住汴京法雲寺,爲開山第一祖。據《禅林僧寶傳》卷二十六,皇弟荊王曾致敬座下,請法秀說法,使雲門宗風興于西北,士大夫朝夕問道,皆服其教[91]。神宗仙逝之日,也曾召入殿前說法,哲宗賜號“圓通禅師”。其下有佛國惟白、保甯子英等五十九人。惟白,靖江人,繼法秀之後,住持法雲寺,後移住天童寺,撰集《建中靖國續燈錄》。門下有佛鑒惟仲、慧林、慧海等十四人,惟仲繼惟白之後也曾住持法雲寺,領袖寺衆,宰相曾布(1036—1107)聞其道風,奏以大師之名,而徽宗皇後複命爲皇子生辰設齋祝延聖算[92]。
慧林若沖,生卒年不詳,江甯府(治今江蘇)句容人。得法義懷後,初住常州薦福,次住宜興善權,後住北京勝福。宰相韓绛及太師文彥博對其甚爲崇仰[93]。晚年奉诏住持慧林寺,宣揚宗乘,開堂之日,哲宗派中使降香,法秀禅師爲之白槌,以示隆重[94]。其弟子以佛慧智明最爲有名。
長蘆應夫,生卒年也不詳,滁州(治今安徽滁州)人,參谒義懷深造宗旨。初住潤州(治今鎮江市)甘露,次移住真州(治今四川茂縣)長蘆崇福禅院。晚年奉诏往汴京智海禅院,卻拒不領旨[95]。其弟子有長蘆宗赜等二十五人,有十六人在相關燈錄中有機緣語錄傳世,足可見其門庭之盛。
天缽重元,青州(治今山東廣饒)人,參義懷法席而悟。初住仰天,後住靈岩,又移居廣濟,之後太師文彥博請住北京天缽寺。凡四住名刹,十方仰重。特別是使河北禅幢再樹的功臣[96],其弟子有元豐清滿等人。
下面爲了檢閱方便,僅將重顯——義懷一系的法系,從下四世——七世列表如下:
法雲善本—— 祖照道和
妙湛思慧
淨照崇信—— 經山智讷
慈受懷深
佛日惟嶽———妙空淨如
慧林宗本—— 開先智繤———開 先 宗
薦福悟理
壽聖省聰
證語修顒
佛國惟白— 慧林慧海
法雲法秀—— 慧林常悟
雪窦重顯——天衣義懷— 佛鑒惟沖
乾明寶月
廣教守納
保甯子英— 廣福惟尚
普安惟德
延恩法安
空 印 轼
上藍文達
慧林若沖——佛慧智明
長蘆應夫——長蘆宗赜
天缽重元——元豐清滿
總之義懷門下多麟鳳之姿,正所謂人才輩出。其門庭之興盛、法系之綿長實屬罕見[97]。宋人張耒說:
雲門正真大師文偃,始以其道振于嶺表,諸方大士無不斂衽,與奪可否,莫有閑言。雲門之後至雪窦重顯,最勝于東南。其法嗣門人衆矣,而天衣懷義號爲遍得其道。自天衣之沒,其法嗣往往出現一方,四方禅學之所折中[98]。
在義懷法系的衆多弟子中,大多數人皆先後入京,住持京師要刹,由此雲門宗進入宮庭,影響擴大到中原乃至全國。汴京也成了雲門宗的重要傳法基地和俊秀荟萃的中心。雲門宗當時陣容之浩大,不僅表現在數量上,而且也表現在人物的質量上,可以說北宋雲門宗之龍象,自天衣義懷之後,幾乎都是重顯法嗣。
叁、雪窦的語錄和著作
重顯一生舉唱,開堂法語等很多,自己也撰有很多詩歌、偈頌傳世。據《塔銘》中載,他圓寂後,其門人惟益、文轸、圓應、文政、遠塵、允誠、子環,相與將重顯生前傳法中的提唱、語句、詩頌等集編,爲《洞庭語錄》、《雪窦開堂錄》、《瀑泉集》、《祖英集》、《頌古集》、《拈古集》、《雪窦後錄》,凡七集[99],刊行于北宋時代。大觀二年(1108),睦庵善卿撰述之《祖庭事苑》[100]中,收錄有據北宋版之《頌古》、《拈古》、《瀑泉集》與《祖英集》。《雪窦塔銘》中所說的《洞庭語錄》、《雪窦開堂錄》等凡七集,惟蓋竺等人將之合編爲《明覺禅師語錄》,亦稱爲《雪窦明覺禅師語錄》。收錄于《嘉興藏》第一冊、《龍藏》第一叁六冊、日本《續藏經》第五十九冊、《大正藏》卷第四十七冊。
(一)《明覺禅師語錄》
《明覺禅師語錄》內容包括:卷一署名“參學小師惟蓋竺編”,前半部分是《住蘇州洞庭翠峰禅寺語》,是記載重顯在蘇州吳江洞庭翠峰寺的日常上堂說法的部分語錄,也包括在這期間應請在杭州靈隱寺的說法語錄,還有《拈古》共十六則、《室中舉古》十一則、《勘辯》,“勘辯”也作“勘辨”,勘是勘察、試探,辯或辨是察辨、辯明,是指參禅過程中禅師與學人之間通過語句、動作互相勘驗對方的見解、悟境及禅法的邪正,重顯寫的《雪峰和尚塔銘並序》,卷一的後半部分是《住明州雪窦禅寺語》,是記載重顯到雪窦山資聖寺之後的開堂、平日上堂的說法語錄,包括重顯接受明州知府疏書之日上堂的說法及赴明州雪窦途中應請在蘇州萬壽寺、秀州嘉禾寺、杭州靈隱寺、越州承天寺的升座說法的語錄。
卷二署名“門人轸等編”,包括《舉古》七則;《勘辯》;《歌頌》,收偈頌十叁首;《明覺禅師後錄》,補記重顯在雪窦寺的說法語錄。卷叁署名“參學小師允誠等編”,包括《拈古》(先舉後拈)一百則,大概也是重顯在雪窦寺說法時舉述的語錄及評述的語句。
卷四是《明覺禅師瀑泉集》,簡稱《瀑泉集》,署名“參學小師圓應編”,據小序是編于宋仁宗天聖八年(103…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