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

  編輯:法緣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中國禅宗雖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爲標榜,然而在傳法和發展過程中又離不開文字,唐末五代出現大量語錄、偈頌傳世。進入宋代,逐漸形成了以頌古、拈古、代語、別語等爲重要文字表達形式的文字禅。雲門宗的雪窦重顯是雲門文偃下叁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受汾陽善昭的影響所作之頌古百則屬于宋代文字禅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介紹了重顯的生平、主要弟子、語錄和著作,著重探討重顯的頌古禅風,探求其中蘊含的禅法思想及其影響,以揭示重顯在中國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雪窦重顯 文字禅 頌古

  緒 論

  中國禅宗至宋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代禅宗的發展情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在宋代,慧能門下分化出來的五家禅[1]已發生了變化,北宋禅僧明教契嵩(1007—1072),在其《傳法正宗記》卷八中,對禅門五家在北宋時期傳播和興盛的情況作記載,他說:

  正宗至大鑒(慧能)傳既廣,而學者遂各務其師之說,天下于是異焉,競自爲家。故有沩仰者,有曹洞雲者,有臨濟雲者,有雲門雲者,有法眼雲者,若此不可悉數。而雲門、臨濟、法眼叁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僅存,綿綿然猶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豈法有強弱也,蓋後世相承得人與不得人耳。[2]

  契嵩首先指出,禅門五家都是源于慧能(638—713)的法系,只是後世禅法學人,各奉老師的學說而形成不同流派,于是有五家流派的形成。除了五家流派外,其實還存在許多其他沒有影響的流派。而這些不同的流派,到契嵩所處的時代,其傳播和興盛的情況是,沩仰宗已經不傳,法眼宗雖在宋初曾盛極一時,永明延壽以後也就衰落了,宋中葉以後法脈即斷絕,而曹洞宗在宋初則比較消沈,盛行于各地的主要是雲門宗和臨濟宗。臨濟宗在宋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活躍于北方,並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轉向南方發展;而雲門宗大約在同一時期活躍于南方,並由嶺南向北發展,勢力直達汴京的諸大寺,聲震叢林,名動公卿,盛極一時。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宋時的禅宗又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宗風有了很大的變化。最顯著的變化是宋代文字禅的盛行。中國禅宗雖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3]爲標榜,然而在傳法和發展過程中又離不開文字,唐末五代有大量語錄、偈頌等傳世。進入宋代,逐漸

  形成以頌古、拈古、代語、別語等爲重要文字表達形式的文字禅。雲門宗的雪窦重顯是雲門文偃下叁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不僅有六卷語錄(包括說法語錄、勘辯、偈頌、舉古、拈古、代語、別語等)流世,還有著名的頌古著作《雪窦顯和尚頌古》一卷傳世。關于雪窦重顯,在記載他的傳記、燈錄、塔銘中,對其皆稱贊甚高,有的稱他爲“雲門中興”[4]之祖。如《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說,重顯在住持明州(治今甯波)雪窦山資聖寺時,“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號雲門中興”[5]。尚書度支員外郎呂夏卿[6]撰寫的《明州雪窦山資聖寺第六祖[7]明覺大師塔銘》則說:“州邦遠近輻辏座下,驸馬都尉和文李公,表賜紫方袍,侍中賈公又奏加“明覺”之號。”[8]呂夏卿對重顯的贊譽不止在語言文字方面,他對重顯的著述與德行也予以高度的評價。他說:“余得其書而讀之二十余年,雖瞻仰高行,而祿利所縻,無由親近。”[9]由這些可見重顯在當時影響之大。而雪窦重顯在後來禅林中影響深遠的又是他所撰的《頌古百則》。他受臨濟宗汾陽善昭(974—1024)的影響,用詩歌、韻文的形式對古德公案進行贊譽性解釋,進一步推廣了以文字說禅,表達禅理之風。他的頌古爲文字禅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僅文辭典雅、含蓄,又善于引經據典,融入情感,可謂是文情並茂。因此它一問世,便深受僧俗士大夫的青睐,風靡整個禅林,影響極爲深遠。幾乎所有能提筆之禅僧皆有頌古之作,所有參禅者都要鑽研頌古,不少有名的禅師都發表頌古的評說。因此雪窦重顯在宋代禅宗史乃至宋代佛教史上,都有相當的地位。

  然而,對于重顯這樣一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禅師,學術界對他的事迹、頌古禅風作專題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尚未見到。只是在宋代禅宗或宋代佛教史的研究專著中,涉及到或有間接的介紹。

  在專著方面,郭朋先生在其《宋元佛教》[10]一書中,對雪窦及頌古可謂是零星點綴提到而已。顧吉辰的《宋代佛教史稿》[11]一書,也是簡單提到。臺灣黃啓江在其《北宋佛教史論稿》[12]一書中,在論述《雲門宗與北宋叢林之發展》時,對雪窦重顯的生平及著作也有簡單的介紹。日本高雄義堅的《宋代佛教史研究》[13]在介紹宋代禅宗的特征時,對重顯及頌古也僅是簡單提到。石井修道雖有標明《宋代禅宗的研究》[14]一書,但是以宋代曹洞宗和道元爲研究的專題,因此不可能對雪窦重顯及頌古有所敘述。阿部肇一《中國禅宗史》[15]一書則對重顯的生平履曆作了概括性的勾畫。對重顯的思想從主張頓悟、實踐修證方面也作了介紹,但對重顯的頌古僅只提到數語。忽滑谷快天的《中國禅學思想史》[16]一書中,對重顯的生平、參訪、禅法、法系及頌古等方面,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紹。杜繼文、魏道儒先生在其合著《中國禅宗通史》[17]一書中,對重顯的生平、頌古也作了簡單的介紹,並舉重顯頌古第十九則《俱胝一指》爲例,予以分析。吳立民先生主編的《禅宗宗派源流》[18]一書中,除了對重顯的思想有概括性的論述外,關于重顯生平、頌古方面則幾乎是按照杜、魏兩位先生的思路介紹的。

  總的說來,學術界在對宋代禅宗史或宋代佛教史相關的研究中,對重顯研究的工作是十分有限的。雖有所涉獵,但僅停留在淺層的介紹上,對重顯的生平、思想、頌古及影響作具體的分析考察,以明確他在宋代禅宗史或宋代佛教史上發揮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有鑒于此,本文擬在以上諸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探討。特別是《中國禅學思想史》、《中國禅宗史》及《禅宗宗派源流》幾書的研究成果,爲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信息和方便,提供了許多資料上的線索和便捷。本文主要依靠重顯的各種傳記及語錄、塔銘等文獻,對重顯的生平、法系、頌古及後世影響,作一次綜合性的考察。其中頌古禅風的考察,是論文的重點。在考察過程中,對重顯頌古所蘊含的禅法思想,作了具體的分析。與此同時也介紹了重顯對後世禅宗的影響,以圖確立了他在宋代禅宗史乃至宋代佛教史上應有的地位。由于筆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一、雪窦重顯的生平

  雲門宗創宗于雲門文偃(864—949),雪窦重顯是雲門下二世智門光祚的法嗣,爲雲門宗下第叁代尊宿,他被禅宗史推爲“雲門中興”[19]之人物。日本著名學者忽滑谷快天在其著作《中國禅學思想史》中,稱重顯爲“禅道爛熟時代之第叁人”[20](第一人爲法眼宗的永明延壽,第二人爲臨濟宗的汾陽善昭),可見對他評價甚高。關于重顯,以後燈錄和僧傳均有介紹,他有語錄文集六卷被收入各種藏經。但是,記述重顯禅師生平之處的傳、錄甚至塔銘,對其一生的曆程表述甚爲簡略,且多含糊,這裏通過一番對比考證,對他求道和傳道的一生大體經曆盡可能作系統的介紹。

  有關記載重顯生平傳記的資料很多,主要有:《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叁、《五燈會元》卷十五、《禅林僧寶傳》卷十一、《補續高僧傳》卷七,另有《明覺禅師語錄》卷六後附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尚書度支員外郎呂夏卿撰寫的《明州雪窦山資聖寺第六祖明覺大師塔銘》(以下簡稱《雪窦塔銘》),也較詳細地記載了他的生平。爲了對他有個更清晰的了解,下面將他一生的經曆大體分叁個階段來介紹:

  (一)投奔普安院

  重顯(980—1052),俗姓李,字隱之,四川遂州(今四川遂甯)人。生于太平興國五年(980)四月初八日。據呂夏卿《雪窦塔銘》所載:其母文氏剛生下他時,“日夕瞑目若寐,叁日既浴,乃豁然而寤”[21]。幼時即不同尋常,不喜歡遊戲,但聰明“精銳”[22],“讀書知要,下筆敏速”[23]。其家世豪富,以儒業傳世。幼受家學,而志存

  出世,想出家,“父母執不可,師不食者累日”[24]。可見意願堅定。鹹平年中(998—1003)父母去世,投奔益州(治今成都市)普安院仁銑法師剃發出家,並受具足戒。此普安院乃是當時成都大聖慈寺九十六座分院之一。大聖慈寺是唐開元以後中國最大的講寺,也可以說是一綜合類的佛學院,每天都有中觀、唯識、法華、華嚴、涅槃、成實等衆多經論同時開講。重顯在這裏是有機會廣學經論的,如《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叁說,他在受具之後,“橫經講席,究理窮玄,诘問鋒馳,機辯無敵”[25]。可見他辯博之才及當時對經論涉獵之廣。有一天,大慈寺僧元瑩法師爲他講授圭峰宗密大師所著之《圓覺經大疏》。重顯因該疏觸動疑情,如《雪窦塔銘》中說:“師(重顯)執卷質問大義,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請益,往複數四,瑩不能屈。”[26]元瑩法師不能解答他的疑惑,知道他是法器,于是便鼓勵他東出參叩禅宗大德,這樣重顯乃東出叁峽,東行求法。

  (二)東行求禅法

  重顯東行求法,首先到襄陽(今湖北襄樊)參叩曹洞宗禅僧石門聰(洞山下四世)。重顯在他那裏一住叁年,“而機緣不契”[27]。聰禅師于是向他介紹智門光祚禅師。但重顯到石門之前,還曾住在…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