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01年中國大陸佛教會議綜述▪P2

  ..續本文上一頁進程具有特殊價值,建議給予更大的關注。太史文通過對榆林窟、四川大足石窟中的生死輪圖像和律部文獻的研究,揭示了生死輪在佛教宇宙學中的重要性及其在亞洲的傳播,討論了藝術家、僧人、俗衆以及供養人在宣傳生死輪中的參與,生死輪俗講中的聽衆問題,並對唐代、長安、洛陽、敦煌寺院何處繪有生死輪作了一些推測。榮新江、童丕、胡素馨都是試圖通過具體而微的考察,來展示中古寺院物質文化五彩斑斓的畫卷,同時揭示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物質文化在宗教信仰中的功能等重大問題。巫鴻通過對一個曆史實例的分析,建立一種稱爲“建築和圖像程序”的新研究範式。彭金章以大量圖片、幻燈公布了發掘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的最新發現。日本池田溫介紹了20件日本古代寺院的流記資財賬,並和敦煌、吐魯番寺院文書作了比較,爲整體研究東亞寺院財富的來源與使用形態開辟了一條新的途經,也爲敦煌吐魯番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嚴耀中研究了佛教對司法的反作用問題,這是宗教史與法製史交彙研究的一次有益的嘗試。本次研討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論題的多學科性和前沿性,涉及到宗教史、思想史、藝術史、經濟史、法製史、文化交流史諸多層面,而一些新的方法和論題,更充分顯示了與會學者的問題意識和學術水准,這將給我們今後的研究帶來極大啓發。

  “大乘佛教與現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 9月5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聯合舉辦,共有40余名學者參會。中日佛教學者宣讀了6篇論文。中國學者杜繼文說,佛教的生命力,就是對人真誠不懈的關懷,而且善于隨著時間、地點的特異性,選擇那些威脅和危害人類最大的問題以及最需要關懷的人群,確定自己的關懷重點。這就是菩薩行。21世紀佛教充分發掘和發揚自己固有的大乘精神,有可能做出其他社會利益集團難以比擬的貢獻來。大乘精神就是呵護衆生,利益有情。佛陀示範的菩薩行,就是純粹、完全和徹底的利他主義,無微不至地關懷生類,讓每一個生命的生活有保障,而且生活得更好。大乘佛教要求對于每個生命個體,都取慈悲有加的態度,將這種精神擴大到維護世界和平,防止全人類免受戰爭和暴力的塗炭,應該是大乘精神的當然之義。大乘佛教的社會學特點,是把入世和出世統一起來。它必須是入世的,而入世的目的,又全在它能夠超越世俗私利,超越政治對立,主持公道,平等地聯系社會各種不同集團,協調人際之間、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促進交流、理解和友好。魏道儒說,華嚴宗性起學說發端于智俨,完成于法藏,並爲以後的華嚴宗人所認同。其采用的主要資料來自《華嚴經》中的禅定境界描述和神話描述,但它所表達的思想又與原經相關部分完全不同;性起學說側重論述世界的産生及其存在方式,但無論其具體思想還是思維模式,都有別于以往佛教有關世界和人生起源的各種緣起理論;性起學說特別提出了解脫依據和修行內容,但它又在新的理論框架中容攝了《華嚴經》有關菩薩修行的一切言行規範。性起說與以往緣起說在方法論上的關鍵區別,是性起說把本體與現象完全重合爲一,在這個前提下論述世界、人生和一切現象的起源。性起學說所描述的世界,既是現象界又是本體界,既是輪回世界又是解脫世界,既是現實世界又是理想世界。解脫世界所具有的神聖、圓滿、合理等一切特征,都被賦予輪回世界。人們熱愛前者即是熱愛後者。人們在現實世界裏“廣修萬行”,就是解脫的表現。這是性起學說鼓勵依《華嚴經》修行的號召。何勁松說作爲一種精神,中道總是體現爲揚棄、圓融,或者說是對立統一。沒有這種精神,佛教無法發展壯大起來,更無法成爲世界性宗教。人的行爲是受其意識支配的。人們對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不同,肯定會影響到所采取的相關行動。如果真如美國亨廷頓所說的那樣,文明之間本質上就是對立的,那麼文明與文明只能是與鄰爲壑,甚至是翦滅對方,唯我獨存。然而,東方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爲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即不同文明之間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沖突和摩擦,但本質上是可以互補的。因此,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整個佛教史就是一個不斷同異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張總認爲菩薩自利利他精神在古代社會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各民族、地域的觀音信仰有自己的特色,有漢地觀音信仰中不具備的內容。因而,重視與加強對這些學術工作的梳理與整合,對于了解觀音信仰的廣泛性很有意義。現代社會以工業化經濟爲基礎,並發展到更重科技的後工業化階段。精神教化與倫理道德作用仍然起著最爲重要的作用,是社會構成與穩定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層次。在精神教化終極關懷方面, 佛教作爲古老傳統的宗教, 有著悠久豐富的財富精神蘊藏。在社會倫理範圍方面,佛教大乘菩薩行普及于社會的入世精神, 有很高層次, 觀音與地藏的慈悲與悲願精神, 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現代社會經濟發達造成的負面影響, 告訴我們大乘佛教的菩薩行, 仍有大力提倡的必要。佛教關心一切有情,從人類到動物等生命的願心,仍切中現代社會的弊病。觀音與地藏的慈悲憫願,在現代社會種種事件及環境中, 對人類心靈的慰藉、提升與淨化, 確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菅野博史說在中國和日本,常不輕菩薩的“禮拜行”廣爲人知。指出常不輕菩薩的禮拜行同《法華經》沒有直接的關系。常不輕菩薩的禮拜行展示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以及世界的各個角落實現這種最大程度地尊敬他人的思想和實踐是一項最爲困難的事業,然而作爲解決現代各種問題的基礎,我們應當要確立對所有人的尊敬這一常不輕菩薩的思想和實踐。山本修一說佛教一方面在理論上以一切生命的平等性作爲基礎,另一方面又在價值上認爲人的生命高于其他生物的生命,所以佛教倡導的是基于理論上生命平等性的人類優先主義。如果從解決現代環境問題的角度作進一步擴充解釋, 持戒與智慧爲解決環境問題的倫理規範提供了重要的視點。在遏止人們被欲望驅使而蠻幹,以戒的意識來控製自己行爲方面有很大意義。如果按照以中道智慧爲基礎的中道倫理,把殺生、捕捉生物控製在不破壞生態體系恢複能力的範圍內,還是可以允許的。佛教的中道倫理既不否定當地人們的利益,也不肯定破壞生態體系的行爲,在保障當地人們利益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系統的恢複能力。這樣的倫理正是佛教的倫理。佛教否定的是被欲望所驅使、受欲望所支配的生活方式。

  “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 9月17至18日在蘇州東山國賓館召開,由中國佛教協會、越南佛教協會主辦,蘇州西園寺承辦。來自中國各地和越南的僧俗兩界,以及佛學界的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議主題是“二十一世紀僧人的培養”。收到論文18篇。會上越南代表介紹當前越南寺院佛教教育最特別的地方是使用戒定慧叁學系統,通過它來培養人生的智慧,讓衆生解脫痛苦。1981年,越南佛教會開始複興,接著成立了叁大佛學院,一所在北方河內,一所在南方胡志明市,一所在中部順化省。佛學院教育按聞思修順序進行,這樣能使學生對佛教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這種教育原則是佛教的傳統教育——既科學又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同時又符合被教育的對象。中國代表認爲,佛教教育應包括兩類:即面向佛教內部的僧伽教育和面向外部社會大衆的普及教育。其中僧伽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核心,在佛教教育中占有主導地位。這兩種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僧伽教育的核心力量應該是比丘、比丘尼以及沙彌、沙彌尼,應該首先著眼于提高他們的素質。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的教育,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是成佛作祖的教育。以契理契機爲原則,重視對機設教,依據戒律建立教育的次序,通過如法的生活達到教育的效果,由如法的生活養成高尚的僧格,由如法的生活生定發慧,由如法的生活爲人天樹立德行的典範。學者指出,當前佛教教育的誤區有四:一、佛教主體軟弱,神聖性資源流失嚴重;二、;團契精神淡漠,凝聚不起必要的教育資源;叁、教育範圍狹窄,學製管理失序;四、評價權威缺位,未形成吸引人才的環境和機製。由此提出四大對策,化解當前佛教教育的困境:一、在教育資源和教育對象上“開源分流”;二、在辦學力量和院校體製上“公私兼顧”;叁、在教學內容的辦學形式上“因材施教”;四、在教學評估和人才使用上“名實相符”。基于契理契機兩大原則,21世紀僧教育應該是:一是僧格的提升與人格完成,僧教育的重心應該是培養出家人自信、自尊、自重、超塵脫俗的僧格;二是如何解決叢林教育與學院教育的矛盾,是我們新世紀發展佛教教育的重要課題;叁是成立禅學院,專門從事這方面的培養與教育;四是著重培養弘法教學人才與學術研究人才。扶持年輕法師的成長才是真正的弘法,才是未來發展的希望。掌握相當的世間學問,才能真正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建立教師晉升製以激勵年輕法師從事教育事業。改變目前佛教界的學術研究薄弱的狀態,必須理清叁個觀點:第一,佛法的“義解”與學術研究的區別;第二,學術研究對佛教的價值;第叁,出家人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及意義。現時的僧教育,還應該兼顧以下幾個方面:一、首先要注重學僧的世俗學問和技能的培養。二、實際也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僧的僧格。叁、僧教育應該能夠造成僧人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關心社會,關心現實,有是非觀和基于是非觀的政治觀、法製觀;還應該有適應現代全球化社會的思想觀念,例如對環境保護、生命倫理、人權和尊嚴都有如法如理的清醒認識。四、佛教的僧伽教育應該特別強調對于現代社會和現代化的了解與適應。有必…

《2001年中國大陸佛教會議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