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借鑒國家教育的總體規劃,從整體上重新審視和確立面向新世紀的佛教教育規劃。中國佛教教育不僅要服從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總方針、政策,特別是有關宗教的法律、政策,而且在不少方面是與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是密切相應和一致的。藏族學者認爲,1000多年來以寺院爲中心、僧人爲主體的藏傳佛教教育,在藏區和信仰藏傳佛教的各少數民族地區,扮演著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繼承和發揚佛教的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創建社會文明、精神文明,爲全人類精神文明寶庫增添優秀成果等方面作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貢獻。其中許多成功的經驗不僅對佛教的教育,而且對整個人類的教育和智力的開發,也有著深刻地啓示和重要的參考價值。藏傳佛教在曆史中形成了幾個優良傳統:一、重視學問和尊重善知識的傳統。二、重視寺院的傳統。叁、視師如父和尊師如佛的傳統。四、終身受教育的傳統。藏傳佛教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戒行品德的教育、文化基礎的教育、內學基礎理論的教育。藏傳佛教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是:一、鍛煉記憶力的背誦方法。二、鍛煉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與開發深細智慧的辯論方法學習。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法。藏傳佛教學統和法脈不斷,後繼有人,這充分證明了它在教育方面的成功。總之,這次參會的中越雙方代表充分注意到當代佛教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強調在整個世界正在變得日益聯系緊密,人才競爭已經變得非常重要,佛教正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重視人才、重視教育是跟隨世界形勢的重要行動,未來世界佛教能否不斷發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內容。
“六祖惠能思想學術討論會” 9月23日在澳門開幕,29日在廣東新興縣閉幕。會議是由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澳門佛教總會、廣東曆史學會、雲浮市政協、新興縣政協主辦,廣東社會科學大學、《學術研究》雜志社、世界佛教聯誼會港澳分區總會協辦,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新興縣龍山禅宗六祖文化景區、新興縣國恩寺承辦。會議主題是“六祖惠能思想與禅宗”,收到學術論文44 篇。馮達文認爲惠能成佛之由可以理解爲正在擺脫神格的個體精神追求。吳言生說,禅宗思想主要由(一)本心論、(二)迷失論、(叁)開悟論、(四)境界論組成。賴永海說惠能禅宗思想變化,最著者是把一個外在宗教,變成了一種內在的宗教,把傳統佛教的對佛的崇拜,變成了對“心”的崇拜,把傳統佛教抽象的佛性,直接訴諸現實的“人性”。結果把以禅宗爲代表的中國佛教逐漸引向了倫理化的道路,開始走上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的道路,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歸結爲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孫昌武說惠能禅觀強調新禅觀輔助現實統治體製的“教化”作用。呂有祥說,惠能的佛性思想有(一)佛性平等、(二)佛性清淨、(叁)佛性本覺、(四)見性成佛四個特點。洪修平認爲惠能的不立文字,主要是不執著文字,並不是絕對地排斥經教。楊曾文認爲,無相戒惠能自創的爲僧俗弟子傳授的戒法,不具備戒相(五戒、十戒、具足戒),沒有任何具體的戒條作製約。崔正森說,惠能的“叁類叁十六對”是他對人和宇宙現象的一種分類方法,是傳統佛教所沒有的。黎澤泉說:“本來無一物”之“物”是腦中反映之物,它揭示人的精神基態。唐秀蓮說惠能轉移提倡“直心”的觀心方法,即從生滅門直下悟入真如本覺的證悟方法,超越了神秀,有進于弘忍的心真如門覺心的“單行”證悟道路,符合《起信論》所倡導染淨互薰,卻妄見真的心性說之實踐方式。譚世寶說所謂“兼修”在禅宗方面而言,實質是南禅宗由盛轉向衰落時的唯一生路。楊佛興說參究六祖禅學,路線要明,應“以行爲主,以解爲輔”。馮煥珍說,六祖的“無念”法無不與佛典若符和契,體現出覺悟佛法之大德自然合道的特點。劉斯翰說六祖學說不是簡單地搬用佛教否定人生的說法,而是含容了中國人對現世人生的肯定。宮哲兵說南禅超越的對象是自身——傳統佛教,超越的動力是懷疑精神,其基礎是超越理性的主體自覺,其結果是世俗化。淨因說惠能的“不立文字”是佛教思想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回歸。冼劍民說六祖惠能的衆生平等思想旗幟鮮明,貫穿于整個經義,而且又系統而嚴密。周祝英說《壇經》提出的頓悟成佛的理論,不僅是禅宗的修行方法,而且也是一種治療現代人類因貪嗔癡引起的諸多煩惱最好的心理療法。徐文成認爲《壇經》的思想對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德說敦博本《壇經》及相關文獻的抄寫時間當在940—944 年後不久。敦博本與旅博本之間有十幾年的時間差,可能是因爲敦博本所依據的是一個比較正規的寫本,而與稍後的倫敦本、旅博本等河西方言本有出入。張勇說敦煌《壇經》的修辭方式尚比較簡單和直露。林光明簡介了中日韓美法等國修訂及翻譯敦煌系統《壇經》的現況,各敦煌系統本之間的差異例句,英譯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及各家英譯間的差異例句等情況。張海沙說《壇經》的詩美學意義有重獨創的詩美學傾向,但見性情,不睹文字隨順通流與詩學中自然、任誕的追求。劉楚華說淨覺(683—750?)爲禅宗史上最早的公案語錄者。樸永煥說蘇轼對六祖即心即佛說的景仰,鑄就了他失意時的人生品格。麻天祥說胡適的治學方法在禅宗史研究中的應用及其不迷信成說的貢獻,尤爲應治佛教史家的注意。章權才也同意不能全盤否定其合理因素。黃夏年指出王恩洋著作裏也撰述過一些論述禅宗特點與思想的文字。但他更看重的是瑜伽般若之教。韓升說日本聖德太子對後來日本禅宗的崛起,也有著不可忽略的思想影響。總之,這次會議是繼叁年前召開的有關惠能會議之後的第二次會議。必將推動今後的惠能與禅宗的研究。
“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10月16日至17日,在福建漳州舉行,參會者來自北京、上海、成都、天津以及福建的學者近30人,福建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的學生也參加了會議。收到論文20篇。與會代表指出,“人間佛教”的理念是當代佛教界著名人士趙樸初先生提出的,但是它是緣自于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是在近代文化啓蒙思潮發展的背景下産生與出現的,在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中,佛、菩薩都是“人”中有智能與覺悟者,佛教不是神教也不是鬼教。太虛法師追尋原始佛教的本來面目,破除將佛陀神靈化的迷信而崇拜佛陀的人格化,體現了對佛教原創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同歸。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主張是試圖將消極避世的傳統佛教改造成積極入世的佛教,成爲促使社會一種助力。也有學者認爲,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是近代佛教複興運動在西學挑激和儒學衰微的思想情勢下,與整個世界宗教普世化運動相適應,契理契機地對墮爲“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的明清佛教所進行的革命性變革的産物。它與儒學僵化和西學的挑戰有著外在的關聯,與基督教在中土的強勁發展相關,是佛教自身調適機製的內在體現。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作爲與近代佛教與時趨新的一種理論範型,具有與傳統佛教迥異的特質。將送死落實到人生,將彼岸世拉回到此岸世界,實現了由出世到入世的重大轉向。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和精神,吸納儒家思想資源,具有涵攝真俗的融貫性,合理地解決了佛教人間化與化人間的關系,堅持了佛教的超越性品格,實現了人間化的轉向,奠定了佛教現代化的基礎,是佛教未來發展的範型。但是也有學者說,從太虛的“契理契機”的具體施設來看,人間佛教仍然以印度佛教中輪回解脫模式爲基本內涵,是以輪回說爲基礎的,是六道輪回中的“人道主義”。人間佛教如何由“重視人生”,進而努力在這樣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背景下,重新建立出世解脫的方向來,應該是一個引起重視的問題。在中國佛教的範圍內,更要強調將佛教的細胞深入社會各階層,促進佛化家庭,以及將學佛建立在盡職的基礎上。大乘佛教的原則是典型的利他主義,但無法構成足可爲普通大衆遵奉的底線倫理。這是我們弘揚佛教倫理的精神時,需要保持清醒認識的地方。印順法師闡揚的“人間佛教”的思想,爲佛教從信仰層圈出發,契入社會、文化層圈,完成佛教的現代轉向奠定理論基礎,目前存在于佛教界中的世俗化運動和庸俗化現象,毋甯說是對人間佛教思想的誤解或是一種歧出。印順法師肯定法源于佛陀的正覺,在理性上強調回歸純正的佛法,在情感上依抑對佛陀的信仰。二是在學術研究中行菩薩道,指導清理反省中國佛教思想的批判工作,視爲任重道遠,盡未來際的菩薩行。趙樸老結合我國目前的現實,強調佛教徒應“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可以說與太虛大師、印順長老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趙樸初居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並非獨創新說,本是《菩薩嬰珞》、《般若》等大乘經中所示的菩薩道通義,不過強調在現實人間付諸實行。建設人間淨土,享受現法安樂,死則赴淨土留學深造,這種人間佛教,可使修行者人間的利益責任與出世間的解脫修證互全雙圓,叁根普被,切實可行,應該是古老而又常新,能深契佛陀教法和新世紀時機的佛教。盡管太虛大師和趙樸初老人提出“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的時代背景不同,但提倡中國佛教徒積極關注現實社會並奉獻人生的目的是一致的。特別是今日社會主義中國,“人間佛教”思想把“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世界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作應有的貢獻”,當作佛教界之己任,更是有著極其豐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今天倡導“人間佛教”有兩點十分重要,一是佛教界要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必須保持自身特有的品格,維護佛教的根基,弘揚佛教的優良傳統精神;二是佛教要與時俱進,與時偕行,不斷進取…
《2001年中國大陸佛教會議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