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清初禅門“異端”——關于臨濟叁峰宗的幾點研究(修明)▪P10

  ..續本文上一頁千佛萬佛之祖,則千佛萬佛正法眼藏,已被漢月抹殺。更謂五宗各出○……任汝作《五宗原》、《五宗救》,建立五宗,實乃抹殺五宗。[120]

  圓悟認爲漢月才是真正不識宗旨,妄捏一○,爲千佛萬佛之祖,才時真正抹殺五宗。關于臨濟爲正宗爲首出一說,圓悟也是大爲反感。他駁斥說:“五宗各出一面,則當分此○相爲五面;既分爲五,則臨濟安得而直下抛出耶?”[121]大概漢月在世時沒有對此質問作出回應,以致譚吉弘忍爲救師說,不得不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補救:

  救曰:五宗各出一面,謂各出○相之一面以接人也……至臨濟宗,則直下抛出矣。故以臨濟爲正宗,非簡徧也。猶曰五宗之長也。辟書謂:五宗各出一面,則當分此○相爲五面;既分爲五,則臨濟安得而直下抛出耶?觀其意,是以此○相爲蠢然一物耳。不知此○相,出百千億萬面而相體不分;百千億萬面而相體不狹,法如是耳……可與言○相之開合矣。知相之開合,可與論諸宗之同異矣。[122]

  觀漢月對威音王和圓相予以新的功能,重新裁定五家宗旨源頭,以及把臨濟宗提升爲五宗之首,是發前人未所發,是漢月的新創,但對于禅宗的發展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漢月對它們的論證,大概也只是爲了激揚衆人對宗旨的信奉,功用主義太強,根據又不足,自是難圓其說,也難怪傳統禅僧對此深惡痛絕。

  第二,強調宗旨與悟見並存,五家宗旨不僅是學人禅修必參的對象,更是勘驗禅者見地的唯一有效標准,掃蕩禅門弊病的利刃。師承重在宗旨,有宗旨在,則有禅宗宗脈在。

  漢月認爲,真正能接引學人的大開悟者,其悟見與宗旨是並存的。他說: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者,言自悟者,單明心道,若無法曲盡差別智故,不能行也。說理者多通理者少者,言說理者,乃不悟心而伹傳法者也。通理者,自心宗旨兩得證悟者也。此叮咛,得心必得法而後能行,得法必得心而後實證,二者不可缺一,故當以法潛符密證也。[123]

  此中的“法”與“理”即是宗旨。在道上有所見地者,若不通達宗旨,就不能真正行道,更不用說能否接引學人。空談宗旨者是沒有悟見的人,這樣也是不行的。唯有“自心宗旨兩得證悟”的“通理者”才是真正大徹大悟的宗師。“得心必得法而後能行,得法必得心而後實證”,漢月認爲,宗旨與悟見,有則同有,無則同無,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五宗恐其法滅也,顯言宗旨以付授。付授已久,因不悟心者,認有法可傳,而學法不參心也。故後之悟心豪傑,欲抹殺宗旨,單存悟見也,此心法不同,各偏之弊耳。茲直注佛祖相傳之心法,以示心法同傳之旨……若必重自悟,而抹殺相傳之法,必非悟心之士也。[124]

  所以漢月進一步指出:若是單存悟見或單言宗旨,那都是“各偏之弊耳”,只重自悟而抹殺宗旨者,絕不是真正的悟心之宗師。真正的“悟心之士”,必定通達宗旨,而通達宗旨者,必定是有悟見的人。

  宗旨與悟見並存之觀點,是叁峰宗人對宗旨與悟見關系的共同看法。如漢月弟子潭吉弘忍就認爲:“未有大悟而不知宗旨者,亦未有不知宗旨而稱大悟者”。[125]第叁代門人晦山戒顯的觀點基本上也如此,他說:

  夫所謂真禅者,有根本、有綱宗,根本未悟,而遽事綱宗,則多知多解,障塞悟門,必流爲提唱之禅而真悟亡矣!根本既悟而撥棄綱宗,則承虛弄影,鹵莽成風,必流爲一橛之禅而宗旨滅矣!是故未悟之綱宗不必有,既悟之綱宗不可無也。[126]

  正是因爲叁峰宗人如此強調悟見必須與宗旨同存的重要性,所以叁峰宗人提倡的宗旨,位置極高,功能甚多。不僅是學人禅修必參必透的對象,禅師接引學人的方便,勘驗禅者見地的唯一有效標准,更是掃蕩宗門弊病、關系宗門存亡的根本。漢月《語錄》說:“若人識得叁句,則世出世間諸句無不收盡。欲透叁句,必須會取叁玄叁要,不然不過儱侗真如、颟顸佛性而已”。[127]其《語錄·示了素二禅人》也說:“大凡學道人,先須具擇法眼。擇法眼正則參處得力,參處得力即入處真實,入處真實即用處斬截,用處斬截即情見語言皆無滲漏,無滲漏處轉入轉湥,越參越透,曲盡五家宗旨……”。[128]叁玄叁要乃是臨濟宗的代表性宗旨,漢月認爲要參透世間諸句,就要參透臨濟叁句,而要參透臨濟叁句,首先必須參取叁玄叁要,否則永遠都見不到自已真正的本來面目,真正的真如佛性。臨濟宗人修學要以臨濟宗旨爲對象來參,且要參透,才能透盡世間諸法,徹見本來風光,其它四宗亦是如此。“大凡學道之人”,都得先具“擇法眼”,然後“越參越透”,乃至到“曲盡五家宗旨”。在漢月看來,五家宗旨爲禅修必參必透的對象,成爲所有學道人必經的過程。

  漢月在安隱寺提《智證傳》時還說過這樣一段話:

  老僧于安隱凡叁赴其請,前兩期上堂,已委曲指示五家宗要,未能徹上徹下,禅教相印,以收諸根器。今乃爲提覺範禅師《智證傳》,凡四十余日,至第叁卷,《曹山叁墮》章中,敘五家宗旨,各因其悟入,從首至尾,以印定綱宗。蓋各家流傳密印,務在得人,須透盡其法,然後記爲真子。若一絲毫有未盡處,則法見未了,功熏猶在,還是心意識邊微細無明,不能真到。[129]

  從漢月感歎自已“指示五家宗要”,但“未能徹上徹徹下,禅教相印,以收諸根器”與強調“各家流傳密印,務在得人,須透盡其法”,然後才能“記爲真子”之語看,漢月相當的重視以宗旨作爲接引學人的手段。實際上,把臨濟之叁玄叁要、四料簡、四照用、四賓主,曹洞之五位,雲門之叁句,沩仰之圓相,法眼之六相等五家宗旨作爲接引學人、勘驗禅者的方便,這與臨濟等五家創立之初,以這些門庭設施作爲各自教禅學禅、接引勘驗學人的手段,其性質是一致的。但叁峰學人把五家綱宗提升爲檢驗禅者見地的唯一有效標准,把它們看作掃蕩宗門弊病的利器、關系宗門存亡的根本,卻是叁峰宗人認識和運用五家宗旨的獨到之處。如上面說到的“須透盡其法”,然後才能“記爲真子”,“透盡其法”,即是透盡五家宗旨,“真子”即是真參實悟的人,可見漢月衡量真參實悟的最後唯一標准就是看禅人是否透徹了五家宗旨。潭吉對此則說得更明白不過,他說:“證之一字,惟宗旨可以辯驗,否則金倫混雜,孰敢孰誰何?”[130]叁峰宗人對這個標准可以說是非常嚴肅的,就是對漢月的師父、潭吉等人的師公,密雲圓悟見地的衡量也是一視同仁。由于圓悟自述自已開悟經曆時說過,有一天,他在江蘇宜興的銅棺山頂,突然如世尊睹明星一樣大悟,頓見“一切有情無情,煥然等現”。而圓悟付漢月臨濟源流時,漢月曾向圓悟索取叁玄叁要等臨濟要旨,圓悟則以“宗旨太密”,拒絕回答,後來漢月又與之書信來往討論五家宗旨,圓悟均持否定態度,而據自己的“一條白棒”、“一棒到底”即是臨濟宗旨。所以漢月非常懷疑其師是否真的開悟?按他的標准,是通達宗旨,才可能徹底開悟。相同,徹悟之人必定是通達宗旨的。而授法之師不是拒絕回答宗旨,就是否定宗旨。由此,他無法證明圓悟的悟境,從而懷疑他大概是在銅棺山上看花了眼,才會有“一切有情無情,煥然等現”的景象。同時進一步懷疑到圓悟不以宗旨爲基礎的“一棒到底”的教學方式也有問題,而認爲這種接引學人的方法只不過是“相似野狐涎”的“一橛頭硬禅”而已。這種行爲在宗法製分明的封建社會中被視爲不忠不孝不敬,爲“欺師滅祖”,是很正常的事。作爲長輩的圓悟自然大爲氣憤,難以容忍,而作爲當時臨濟正宗的代表人物,徒弟對自己的修證功夫如此的否定和批判,又大大地損害了他的社會威信,所有這些都爲師徒之訟埋下禍根。且漢月去世後,潭吉等人又作《五宗救》繼其師說,圓悟更是忍無可忍,終于寫下《辟妄救略說》對漢月師徒進行一次總的清算也就成爲必然。

  在《辟妄救略說》中, 圓悟辟之曰:

  世尊睹明星大悟,普觀一切衆生與自無異,故歎曰: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老僧于銅棺山頂,一切情與無情,煥然等現。漢月謗爲一個眼花!豈世尊亦一個眼花耶?[131]

  謂五宗各出○之一面以接人,則漢月不當誣謗老僧一棒不作一棒用,直指一切人者爲一橛頭硬禅,相似野狐涎也。 [132]

  今漢月好高逞已,以致慢尊,欺壓老僧爲一橛頭硬禅,更加人我是非,爭論不已。老僧要將極粗一棒,整頓漢月到底。[133]

  圓悟不同意漢月的五家宗旨說,但圓悟對漢月師徒的怨恨也許更多是源于漢月否定自己的悟見和禅法,源于漢月“好高逞已”,不僅敢“慢”待作爲長輩作爲“尊”者的自己,而且還竟然敢“欺壓”自己,“更加人我是非”,與自己“爭論不已”。圓悟非寫《辟妄救略說》,對漢月師徒進行總的清算,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一百多年後,雍正以帝王身份再辟漢月師徒,以王法手段強行取締叁峰宗派,漢月這種“欺師滅祖”的“罪狀”也確實成了雍正封殺叁峰宗派的主要理由之一。

  至于說叁峰宗人把五家宗旨看作掃蕩宗門弊病的利器、關系宗門存亡的根本觀點,在叁峰宗人的著作中更是隨處可拾。如《五宗原》中:“……故建立其宗以防僞……蓋傳宗旨者不悟宗旨者也;抹宗旨者不知宗旨者也。茲當操提未破之密印,以擒托僞之奷黨,此正今時荷擔如來命脈之真子也,豈浮濫者可混入哉?”。[134]說明宗旨可防禅林之“僞”,擒禅林之“奸黨”。又如《五宗救》卷九說:“夫五家綱宗,即是俱胝之利刀也。今無論棒喝言诠,真者如角,似者如毛,不以宗旨,焉能盡斬其臂哉!”[135]這是以俱胝斷指的典故來比喻五家宗旨可以製止胡棒亂喝的弊病。同書卷五說:“……必欲滅宗旨,是除醫矣。況今亂統之病,方熾然于叢林,師家頭破額裂而不能禁,對打還拳而不能辨,裨販…

《明末清初禅門“異端”——關于臨濟叁峰宗的幾點研究(修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