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禅宗哲學思想的幾個源頭(高華平)

  略論禅宗哲學思想的幾個源頭

  編輯:高華平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首次嘗試對禅宗哲學的思想源頭作出系統的清理。禅宗哲學在儒、道、釋思想中均可尋其遠源。就佛教思想而言,它主要吸取了佛教原典中唯識宗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點,大乘般若空宗的無相、無住思想,以及大乘有宗涅 學“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觀念;在道家哲學中,它著重吸納了道家“無心”、“不言”和“任運自然”的思想;從儒家學說中,它主要接受了其人性本善、觀心內省和“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學理念。禅宗哲學實是中印(天竺)文化以及中國國內儒、道、釋各家思想交融的産物,它的發展和形成對整個中國哲學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啓示。

  關鍵詞:禅宗 哲學 源頭

  作者簡介:高華平,1962年7月生,哲學博士,現爲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獻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佛學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過專著多種。

  一

  禅,梵語禅那(dhyāna)的音譯,其意原爲瞑想,漢譯作定、靜慮、思惟修。這是一種通過靜坐默想以使心念安定下來的宗教實踐方法,這種方法通常就是打坐。禅本來是大乘佛教的一種實踐德目,爲六波羅蜜之一,後發展爲佛教的一個學派,並形成禅宗。根據曆代“僧傳”、“燈錄”及《六祖壇經》、《付法因緣傳》、《楞伽師資記》、《圓覺經大疏鈔》、《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傳法正宗記》等著作,禅宗在天竺自摩诃迦葉至菩提達磨,已有二十八代,故有所謂“二十八祖”之說。[1]菩提達磨南朝梁代來華,[2]傳其學與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神秀、慧能。神秀、慧能二人分別于南北傳學,遂使禅宗分裂爲南北二宗,也可以說使禅宗得以廣泛傳播,因此大盛。

  禅宗之學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哲學。它自稱爲“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我們認爲,中國禅宗的哲學思想,從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來看,實是中、印(天竺)兩種文化交融的産物,它主要吸取了印度(天竺)佛教的衆生平等觀念和其般若學、唯識學等系學說,再與中國文化原有的道德心性論相融合;就中國文化中儒、釋、道叁者的關系而言,它實是以佛學爲主幹,融合儒家心性學說和道家虛(無)心養神論的結果。因此,可以說,禅宗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中、西(印)及國內各家各派思想走向融通的産物,它的形成在儒、道、釋各種思想中都有其源頭。

  二

  禅宗可以視爲中、印(天竺)以及中國固有各家各派思想交融的産物,其哲學思想的資源主要來自于此前的儒、道、釋哲學。

  (一)佛教原典

  禅宗自稱教外別傳,不依經典,甚至呵祖罵佛、打佛殺佛,但禅宗作爲一個始于天竺佛教,出現于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宗教派別,不管它如何地走極端,如何地背叛佛教,它仍只能作爲中國佛學的一個流派或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而存在,因而它並沒有超出佛教或佛學的範圍,它的主源之一乃是天竺佛學。

  根據中國佛教史料記載以及後代對禅宗哲學的研究成果,禅宗哲學對天竺佛教教義的吸收,主要是法相唯識學中的“心識”學說和大乘般若空宗的無相、無住(無著)思想,以及大乘有宗《涅槃》學中的一闡提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思想。中國曆代的禅宗大師先後憑借《楞伽經》、《涅槃經》、《勝鬘經》、《法華經》、《般若經》、《維摩經》、《金剛經》、《華嚴經》、《楞嚴經》、《圓覺經》以爲傳法典要,正說明了這一點。我們認爲,在中國禅宗哲學形成的過程中,《楞伽經》、《維摩經》、《金剛經》、《涅槃經》等幾種佛經的作用尤爲重要。

  (1)《楞伽經》。指四卷本《楞伽經》,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南朝劉宋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譯。一般認爲此經屬法相唯識學一系的經典,主要講“叁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等。[3]根據淨覺的《楞伽師資記》,中國禅宗自達磨一直到弘忍、神秀、玄赜、慧安,曆代都以《楞伽》爲傳法心要。又因早期禅宗獨奉《楞伽》,故有人也稱禅宗爲“楞伽宗”。

  中國禅宗之所以要奉此經爲心要,我認爲,這並非出于對其中八識、五法、叁種自性、二種無我這類唯識法相學名相分析感興趣,而是著眼于其中“佛語心第一”(後來還被說成了“佛語心爲宗”)及“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一切佛語心品》之二)等哲學思想。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禅學要求擺脫印度佛教名相之學的繁瑣及小乘禅教之學的嚴格修持形式,而以簡捷的方式直指心性,達到以心靈感悟爲主的內在超越的思想進路。

  (2)《維摩經》。指鸠摩羅什所譯叁卷本《維摩經》,全稱《維摩诘經》或《維摩诘所說經》。此經以“般若”爲背景,但卻“消極說空,積極說有”。[4]此經認爲人的現實生活即是真如之顯現,當下即是清淨國土。宣稱“直心是道場”,“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言說文字,皆解脫相……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觀衆生品》)“一切煩惱,爲如來種”;“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弟子品》)這些與後來中國禅宗“平常心是道”;“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等思想均有極大的關系,特別對後世“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壇經》)的居士思想影響更深。相傳弘忍曾要人讀《維摩》,《壇經》中有四次引用《維摩》(其中一次稱《淨名經》),神秀的《大乘無生方便門》(或名《大乘五方便門》)曾說:“顯示不可思議解脫門,依《維摩經》。”敦煌寫本《神會語錄》中也有多條涉及《維摩經》,《續高僧傳》說牛頭法融曾依大明法融聽《維摩》,《古尊宿語錄》卷一所收百丈懷海的《廣錄》也以《維摩》爲核心思想,[5]《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說禅宗分裂爲南北二宗後玄景、昙遷等禅師都善《維摩》。可見《維摩經》在禅宗思想中的地位。

  (3)《金剛經》。鸠摩羅什所譯的一卷本《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屬大乘空宗般若學經典,實乃大品《般若經》的節譯本。《金剛經》認爲“一切皆空”:“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強調無相無著,即是說世界既非有相,亦非無相,關鍵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中國禅宗自道信、弘忍開始用《金剛經》(《神會語錄》同《壇經》說達磨以至慧能均依《金剛般若經》傳法),慧能出家既緣于聽人誦《金剛經》,入東山法門後,又聽弘忍爲之講此經,故特別推崇《金剛經》。他在《壇經》中提出“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采用的正是《金剛經》的無相、無住思想。並說:“善知識若入甚深法界及入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佛性。”(《壇經》)後來神會更主張以《金剛經》傳宗,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亦以《金剛般若》爲中心。[6]可見此經與中國禅宗哲學思想的關系。

  (4)《涅槃經》。此指北涼昙無谶譯的四十卷本《涅槃經》,屬大乘有宗涅槃學經典。一般認爲,北本《涅槃經》的思想存在矛盾之處,有雜湊的痕迹。它的前十卷與舊譯六卷《泥洹經》、南本十卷《涅槃經》一樣,雖承認“衆生皆有佛性”,但卻認爲應“除一闡提”。後叁十卷認爲“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

  一闡提等定得成叁菩提故”。(卷二十七《獅子吼品第十一之一》)即在闡提佛性與成佛問題上表現明顯差異。中國禅宗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得成佛”。甚至認爲狗子也有佛性[7]:“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可以說,這種思想顯然首先來自《涅槃經》。慧能早年即聽無盡藏尼講《涅槃經》,神秀《觀心論》也引用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說;在敦煌寫本《神會語錄》直接涉及經典的近二十條中,涉及《涅槃經》的又達5條之多。[8]另據《宋高僧傳》與百丈懷海同時的無業禅師亦講《涅槃經》,藥山惟俨則看《法華》、《華嚴》、《涅槃》,晝夜如一。德山宣鑒“常講《涅槃經》”,岩頭全 禅師“嘗究《涅槃經》七八年。”[9]後世參禅人不論僧俗,之所以會建立起堅定的涅 解脫的自信心,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思想的普及不無關系;而這一切,從遠源上講,均出于《涅槃經》。

  當然,禅宗哲學思想的佛典源頭並不止以上幾部,如《法華經》中的諸法性空、叁乘歸一的思想,《華嚴經》中“叁界唯心”的觀念、《起信論》中的“一心二門”、“心性本覺”思想,《圓覺經》中的“種種幻化,生于覺心;幻盡覺圓,心通法遍”和“心本是佛”的思想,等等,也都曾給禅宗哲學以巨大的影響。只是這些經典或爲其他宗派奉爲傳法典據(如《法華經》爲天臺宗所奉,《華嚴經》爲華嚴宗所奉),或其是否屬天竺佛教原典尚存疑問(如《起信論》、《圓覺經》等),故此從略。

  需要說明的是,禅宗既自標榜不依經典,不立文字,何以又說其哲學思想可溯源于諸多佛典,曆代禅師何以于諸多佛典皆曾誦持講習呢

  我們認爲,一方面,禅宗雖較其它佛教宗派學風更爲明快簡捷,但也有自己的傳法典據;而不同時代禅師的思想並非完全一成不變,這樣就會形成禅宗也誦持多種經典的情況;另一方面,正如呂澂先生所說,禅宗固然是不重經典的,開始時它依傍的經典很少,但在傳法的過程中日積月累,很多後學“已偏重于文字的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使某一經典)失卻指導實踐的精神,不能不另求簡要的典據”。[10]一代求一簡要典據,數代之後即會有多部典據。

  (二)道家思想

  禅宗哲學思想除了印度佛教原典這一源頭外,還吸取了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養份。關于禅宗哲學與道…

《略論禅宗哲學思想的幾個源頭(高華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