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
编辑:高华平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首次尝试对禅宗哲学的思想源头作出系统的清理。禅宗哲学在儒、道、释思想中均可寻其远源。就佛教思想而言,它主要吸取了佛教原典中唯识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大乘般若空宗的无相、无住思想,以及大乘有宗涅 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念;在道家哲学中,它着重吸纳了道家“无心”、“不言”和“任运自然”的思想;从儒家学说中,它主要接受了其人性本善、观心内省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理念。禅宗哲学实是中印(天竺)文化以及中国国内儒、道、释各家思想交融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形成对整个中国哲学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禅宗 哲学 源头
作者简介:高华平,1962年7月生,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过专著多种。
一
禅,梵语禅那(dhyāna)的音译,其意原为瞑想,汉译作定、静虑、思惟修。这是一种通过静坐默想以使心念安定下来的宗教实践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就是打坐。禅本来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实践德目,为六波罗蜜之一,后发展为佛教的一个学派,并形成禅宗。根据历代“僧传”、“灯录”及《六祖坛经》、《付法因缘传》、《楞伽师资记》、《圆觉经大疏钞》、《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传法正宗记》等著作,禅宗在天竺自摩诃迦叶至菩提达磨,已有二十八代,故有所谓“二十八祖”之说。[1]菩提达磨南朝梁代来华,[2]传其学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神秀、慧能。神秀、慧能二人分别于南北传学,遂使禅宗分裂为南北二宗,也可以说使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因此大盛。
禅宗之学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哲学。它自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我们认为,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从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来看,实是中、印(天竺)两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主要吸取了印度(天竺)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和其般若学、唯识学等系学说,再与中国文化原有的道德心性论相融合;就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者的关系而言,它实是以佛学为主干,融合儒家心性学说和道家虚(无)心养神论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中、西(印)及国内各家各派思想走向融通的产物,它的形成在儒、道、释各种思想中都有其源头。
二
禅宗可以视为中、印(天竺)以及中国固有各家各派思想交融的产物,其哲学思想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此前的儒、道、释哲学。
(一)佛教原典
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依经典,甚至呵祖骂佛、打佛杀佛,但禅宗作为一个始于天竺佛教,出现于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宗教派别,不管它如何地走极端,如何地背叛佛教,它仍只能作为中国佛学的一个流派或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而存在,因而它并没有超出佛教或佛学的范围,它的主源之一乃是天竺佛学。
根据中国佛教史料记载以及后代对禅宗哲学的研究成果,禅宗哲学对天竺佛教教义的吸收,主要是法相唯识学中的“心识”学说和大乘般若空宗的无相、无住(无着)思想,以及大乘有宗《涅槃》学中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思想。中国历代的禅宗大师先后凭借《楞伽经》、《涅槃经》、《胜鬘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经》、《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以为传法典要,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在中国禅宗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楞伽经》、《维摩经》、《金刚经》、《涅槃经》等几种佛经的作用尤为重要。
(1)《楞伽经》。指四卷本《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南朝刘宋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译。一般认为此经属法相唯识学一系的经典,主要讲“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等。[3]根据净觉的《楞伽师资记》,中国禅宗自达磨一直到弘忍、神秀、玄赜、慧安,历代都以《楞伽》为传法心要。又因早期禅宗独奉《楞伽》,故有人也称禅宗为“楞伽宗”。
中国禅宗之所以要奉此经为心要,我认为,这并非出于对其中八识、五法、三种自性、二种无我这类唯识法相学名相分析感兴趣,而是着眼于其中“佛语心第一”(后来还被说成了“佛语心为宗”)及“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一切佛语心品》之二)等哲学思想。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禅学要求摆脱印度佛教名相之学的繁琐及小乘禅教之学的严格修持形式,而以简捷的方式直指心性,达到以心灵感悟为主的内在超越的思想进路。
(2)《维摩经》。指鸠摩罗什所译三卷本《维摩经》,全称《维摩诘经》或《维摩诘所说经》。此经以“般若”为背景,但却“消极说空,积极说有”。[4]此经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即是真如之显现,当下即是清净国土。宣称“直心是道场”,“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品》)“言说文字,皆解脱相……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观众生品》)“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弟子品》)这些与后来中国禅宗“平常心是道”;“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等思想均有极大的关系,特别对后世“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坛经》)的居士思想影响更深。相传弘忍曾要人读《维摩》,《坛经》中有四次引用《维摩》(其中一次称《净名经》),神秀的《大乘无生方便门》(或名《大乘五方便门》)曾说:“显示不可思议解脱门,依《维摩经》。”敦煌写本《神会语录》中也有多条涉及《维摩经》,《续高僧传》说牛头法融曾依大明法融听《维摩》,《古尊宿语录》卷一所收百丈怀海的《广录》也以《维摩》为核心思想,[5]《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说禅宗分裂为南北二宗后玄景、昙迁等禅师都善《维摩》。可见《维摩经》在禅宗思想中的地位。
(3)《金刚经》。鸠摩罗什所译的一卷本《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大乘空宗般若学经典,实乃大品《般若经》的节译本。《金刚经》认为“一切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强调无相无着,即是说世界既非有相,亦非无相,关键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禅宗自道信、弘忍开始用《金刚经》(《神会语录》同《坛经》说达磨以至慧能均依《金刚般若经》传法),慧能出家既缘于听人诵《金刚经》,入东山法门后,又听弘忍为之讲此经,故特别推崇《金刚经》。他在《坛经》中提出“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采用的正是《金刚经》的无相、无住思想。并说:“善知识若入甚深法界及入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佛性。”(《坛经》)后来神会更主张以《金刚经》传宗,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亦以《金刚般若》为中心。[6]可见此经与中国禅宗哲学思想的关系。
(4)《涅槃经》。此指北凉昙无谶译的四十卷本《涅槃经》,属大乘有宗涅槃学经典。一般认为,北本《涅槃经》的思想存在矛盾之处,有杂凑的痕迹。它的前十卷与旧译六卷《泥洹经》、南本十卷《涅槃经》一样,虽承认“众生皆有佛性”,但却认为应“除一阐提”。后三十卷认为“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
一阐提等定得成三菩提故”。(卷二十七《狮子吼品第十一之一》)即在阐提佛性与成佛问题上表现明显差异。中国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得成佛”。甚至认为狗子也有佛性[7]:“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可以说,这种思想显然首先来自《涅槃经》。慧能早年即听无尽藏尼讲《涅槃经》,神秀《观心论》也引用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在敦煌写本《神会语录》直接涉及经典的近二十条中,涉及《涅槃经》的又达5条之多。[8]另据《宋高僧传》与百丈怀海同时的无业禅师亦讲《涅槃经》,药山惟俨则看《法华》、《华严》、《涅槃》,昼夜如一。德山宣鉴“常讲《涅槃经》”,岩头全 禅师“尝究《涅槃经》七八年。”[9]后世参禅人不论僧俗,之所以会建立起坚定的涅 解脱的自信心,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思想的普及不无关系;而这一切,从远源上讲,均出于《涅槃经》。
当然,禅宗哲学思想的佛典源头并不止以上几部,如《法华经》中的诸法性空、三乘归一的思想,《华严经》中“三界唯心”的观念、《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心性本觉”思想,《圆觉经》中的“种种幻化,生于觉心;幻尽觉圆,心通法遍”和“心本是佛”的思想,等等,也都曾给禅宗哲学以巨大的影响。只是这些经典或为其他宗派奉为传法典据(如《法华经》为天台宗所奉,《华严经》为华严宗所奉),或其是否属天竺佛教原典尚存疑问(如《起信论》、《圆觉经》等),故此从略。
需要说明的是,禅宗既自标榜不依经典,不立文字,何以又说其哲学思想可溯源于诸多佛典,历代禅师何以于诸多佛典皆曾诵持讲习呢
我们认为,一方面,禅宗虽较其它佛教宗派学风更为明快简捷,但也有自己的传法典据;而不同时代禅师的思想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这样就会形成禅宗也诵持多种经典的情况;另一方面,正如吕澂先生所说,禅宗固然是不重经典的,开始时它依傍的经典很少,但在传法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很多后学“已偏重于文字的疏解,不免名相支离,(使某一经典)失却指导实践的精神,不能不另求简要的典据”。[10]一代求一简要典据,数代之后即会有多部典据。
(二)道家思想
禅宗哲学思想除了印度佛教原典这一源头外,还吸取了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养份。关于禅宗哲学与道…
《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高华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