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禅叁昧經》中五門的思想及意義(蔡宏)

  《坐禅叁昧經》中五門的思想及意義

  

  編輯:蔡宏

  來源:閩南佛學

  《坐禅叁昧經》是鸠摩羅什對印度小乘禅法的彙編。在佛教初傳中國時,即傳入小乘禅數之學,有安世高譯的禅經:《修行道地經》,《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這時的禅法並無傳承,僧睿說:“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蓋缺如也,”這是說這些譯本體系不夠嚴密,缺少師資,一般修習,難有效果。後來羅什在後秦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來到中土長安,六天後,僧睿就從羅什學習禅法,羅什所傳的禅法是“抄撰衆家禅要,得此叁卷。”這抄撰成的衆家禅要,就是《坐禅叁昧經》。《坐禅叁昧經》又稱《菩薩禅法經》、《禅經》、《禅法要》,有分叁卷的,又有分二卷的,《大正藏》裏的是分二卷的。羅什所歸納出的五門禅法,是《坐禅叁昧經》的主要內容,它們是不淨觀、慈悲觀、數息觀、念佛觀。下面就從該經的思想來源、內容和影響等方面來對五門禅做一番探索。

  一 思想來源

  五門禅是印度禅法,羅什集的《叁昧經》都是有據可查的,《祐錄》卷九僧睿法師作的,<關中出禅經序>中說:“其中五門,是婆須密,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對于《叁昧經》的作者,胡適先生考察說:“僧睿所記的《禅法》作者,與廬山《禅經》序首所率稍有不同。同者叁人:優波崛、婆須密、僧伽羅叉。廬山《禅經》所無者四人:鸠摩羅陀、馬鳴、僧伽斯那、脅比丘。”

  《坐禅叁昧經》上卷的開頭有四十叁條偈語,是鸠摩羅陀法師造的,下卷的結尾有二十偈,是從馬鳴菩薩的著作中選出的。而五種禅法又是從印度的禅師著作中集出來的。

  僧伽羅叉、漚波崛、馬鳴、勒比丘(脅比丘)、波須密,以及《坐禅叁昧經》開頭四十叁偈的鸠摩羅羅陀。都是古印度薩波多(說一切有部)的學者

  僧伽斯那是譬喻部的學僧,他大約是在公元二、叁世紀之間的人。他作《百喻經》。該經在《出叁藏紀集》中被稱爲《百句譬喻經》,《紀集》中說“天竺僧伽斯法師集行大乘,爲新學者撰說此經。”並說“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出。”

  關于婆須密,《祐錄》卷十《婆須密集序》中有記載:“婆須密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也。從釋迦降生革卑提國,爲大婆羅門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羅,父命觀佛,尋侍四月,具睹相表、威變、容止、還白所見,父得不還。已出家學道,改字婆須密。佛般槃涅後,遊教周妬國、般奈國,高才蓋世,奔逸絕塵,撰集斯經焉……集斯經已,入叁昧定,如彈指頃神升兜術。彌妬路、彌妬路刀利及僧伽羅刹適彼天宮,斯二叁君子,皆次補處人也。彌妬路刀利者,光炎如來也。僧伽羅刹者,柔仁佛也……此經說叁乘爲九品特善修行,以止觀徑十六最悉。”

  這裏說的止觀,或許就是十六特勝觀吧。對于這段記載,胡適先生有異議,他說,婆須密,譯言世友,或作天友。據《俱舍光論》,他是佛滅後叁百年時人,著有《衆事分阿毗昙》。又《異部宗輪論》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輪論述記》稱他是佛滅後四百年詩人,大概另是一人。胡適認爲《出叁藏記》集十收有《婆須密集序》,說婆須密是佛弟子,佛滅後他教化周妒國,般奈國,此說似不可信。胡適認爲婆須密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薩婆多部大師世友大概是紀元前二叁世紀的人。

  僧伽羅叉(衆護)作《修行道地經》(yoca-carya-bhumi-sutra),該經爲竺法護譯出。僧伽羅叉的事迹,在道安所作的《僧伽羅叉經序》中。有記載,此經現在存于大正藏4卷,第194號。此經對修行禅法和禅觀的內容作了系統的論述,對觀察五陰、十二因緣、四大乃至六大等,以及數息觀、不淨觀、四谛觀、叁十七道品、四禅等都有介紹。《坐禅叁昧經》卷上第一部分講的“初觀淫、恚、癡相及其叁門,皆僧伽羅叉所撰也。”印順法師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及論師之研究》中說:“譬喻的大瑜伽師僧伽羅叉,造《修行道地經》,《分別行相品》中,在“人情十九輩”段,說:慈心治嗔,因緣治癡,數息治多思覺,不淨(死屍至白骨)治我慢。長行在慈心前,又插入治不淨治淫欲。這就與一般所說的五停心相近了。”

  關于僧伽羅叉,《紀集》中記載說:“僧伽羅刹者,須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百年生中國。出家學道,遊教諸邦,至建陀越土,甄陀 貳王師焉。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經,大道地經,其所集也……傳其將終,言“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誠不虛者,立斯樹下,並援其葉,而卒此身,使那羅延力大象之勢,無能移余如毛發也。正使就耶維者,當不焦其葉。”言然之後,便即立終。貳王自臨而不能動,遂以巨 互換,未始能動,即就耶維,炎葉不傷,尋升兜術,與彌勒大士交談彼宮,將補佛處,賢劫第八。”

  漚波崛,又稱優婆崛,他是佛去世百年後的人,其年代約爲公元前四世紀。慧遠作的《廬山出修行方合禅經統序》中說:“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絕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藏所存唯要,五部這分,始自于此,因斯而推,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自茲以來,感于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並有其人。鹹懼大法將頹,理深共慨,遂各述贊《禅經》以隆盛業”這是說律法五部之分始于優波崛,同時他又是一個大禅師,說他“坐禅第一。”

  馬鳴是佛滅後五百年時人,約爲公元一世紀。他先是外道沙門,後歸佛教,他有文學天才,作《佛所行贊》。

  脅比丘,梵語是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脅不至席,所以有這個名稱。

  二 五門禅內容

  《叁昧經》的結構大致如下:上卷開頭和下卷結尾是偈文,上卷主要說了五門禅的內容,即介紹了對治貪、嗔、癡、散亂,及上面四種毛病都有的方法。下卷主要講了修習禅法所達到的境地,即四禅八定,以及四禅八定與四念處、五神通、四谛觀之間的關系。

  五門禅中有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數息觀和念佛觀,其中不淨觀、數息觀,最爲小乘禅法所重視,稱爲二甘露門。在數息觀中又講了數、隨、止、觀、還、淨六種方法。

  佛教以愛欲爲苦本,所以對于如何斷除貪欲,就有種種法門。不淨觀就是要讓人知道人身從裏到外都是不淨,先觀人有叁十六種不淨。“從足至發,不淨充滿。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胃,大腸小腸,屎尿洟唾,汗淚垢坋,膿腦胞膽水,微膚脂肪腦膜,自中如是種種不淨。”

  還有“不淨漸觀”,即觀身死之後的種種相,這是不淨觀的主要內容。“複次不淨漸者。觀青瘀、膨脹、破爛、血流塗漫、臭膿、噉食、不盡骨散、燒焦。是謂不淨觀。”這種種觀都是對治人種種愛的,經中說“複次多淫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衆生。或都愛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黃赤不淨色等亦複如是。若著端正。當習膨脹身散觀法。若著儀容。當觀新死血流塗骨觀法。若著音聲。當習咽塞命斷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及幹枯病觀法。若愛衆生。當習六種觀。若都愛著,一切遍觀。或時作種種更作異觀是名不淨觀。”

  不淨觀的原理對治貪欲的原理是身本不淨,但人貪著爲淨,若能觀照身的種種不淨,“若不著臭身淨身亦應不著。二身等故。若求二實淨俱不可得。人心狂惑爲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虛诳不真”

  修不淨觀會讓人失去對人身的貪著,人觀不淨。得到禅定後,會使人于不淨中看出淨相,因而在講不淨的修行等級時,又講到了淨觀。“漸漸製心令住緣處。若心久住是應禅法。若得禅定即是有叁相。身體和悅柔軟輕便。白骨流光猶刀白珂。心得靜住。是爲觀淨。是時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學禅法得色界心。心應禅法即是色界法。心得此法身在欲界。四大極大柔軟快樂。色澤淨潔光潤和悅。謂悅樂。二者向者骨觀白骨相中光明遍照淨白色。叁者心住一處是名淨觀。除肉觀骨故名淨觀。如上叁相皆自知之。”

  這是說人能在不淨觀中得禅定,就能叁種覺受,一是身在欲界,而心已到色界,所以身體會非常快樂。二是白骨放光,叁是心住一處。産生這樣的覺受就不會因不淨而極端厭惡人生了,但這時的不淨法也與前面講的“觀青瘀、膨脹、破爛、血流塗漫、臭膿、噉食、不盡骨散、燒焦。”有所不同,它是淨觀法門,但二者之間也有聯系的,淨觀是從不淨觀中觀出淨相來,不過此時淨觀的對象已不再是死屍,而是除去肉後的骨。

  慈心觀,是用來對治嗔恚的法門。修慈心法門,要開始慈及親人,後來則慈及中人,最後則慈及怨憎。對于爲何要慈及怨憎,慈心觀中做了解釋。“其人更有種種好清淨法因。我今雲何豈可以一怨故而沒其善。複次思惟。是人過去世時或是我親善。豈以今瞋更生怨惡。我當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無量此不可失。複思惟言。若無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則我之親善。複次嗔報最重衆惡中上無有過是。以嗔加物其毒難製。雖欲燒他實是自害。複自念言,外被法服內習忍行。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複次五受陰者。衆苦林薮受惡之的。苦惱惡來何可免。如刺刺身苦刺無量。衆怨甚多不可得除。當自守護著忍革屣。”由于能對怨憎之人也能施行慈心,因此就能得慈心叁昧。

  “親中怨等廣及世界。無量衆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淨。見十方衆生皆如自見。在心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叁昧。”

  值得注意的是小乘禅法的慈心觀,與大乘佛教講的大慈大悲還是有區別的,小乘禅法的慈心觀只是在禅觀想象中給予衆生快樂,而大乘慈悲行,則是實際給予衆生快樂的。《大智度論》卷27中說:

  “問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爲大。答…

《《坐禅叁昧經》中五門的思想及意義(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