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爲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爲大。複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爲大。余人心中名爲小。問曰。若爾者何以言菩薩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薩大慈者于佛爲小。于二乘爲大。此是假名爲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複次小慈但心念與衆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衆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念令衆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衆生苦亦能令脫苦。複次凡夫人聲聞辟支佛菩薩慈悲名爲小。諸佛慈悲乃名爲大。複次大慈從大人心中生。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叁惡道大苦。能與叁種大樂。天樂人樂涅槃樂。複次是大慈。遍滿十方叁世衆生乃至昆蟲。慈徹骨髓心不舍離。若叁千大世界衆生墮叁惡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脫苦已。以五所欲樂禅定樂世間最上樂。自恣與之皆令滿足。比佛慈悲千萬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間樂欺诳不實不離生死故。”
因緣觀,是對治愚癡的。因緣觀也就是觀十二因緣,因緣有次第,即開始時先觀“生緣老死,無明緣行”,這是觀十二因緣中的二支;再觀“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取,取緣有”,這是觀十二因緣中的七支;最後則是觀十二因緣。從觀十二因緣的二支、七支和十二支來看,也可以見到十二因緣思想的形成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坐禅叁昧經》中接下來講的《第四治思覺法門》,是馬鳴菩薩造的。六思覺,即六種煩惱或執著;欲覺、嗔恚覺、惱覺(這叁覺的論述中有叁段偈文)、親裏覺、國土覺、不死覺。
在對治思覺煩惱時,如果心散亂,“當念阿那般那,學六種法,斷諸思覺,以是故念數息。”這六種法是:數隨止觀還淨。這六種法,“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這是說這六種法門是衆多論師都講說、采用的。由于衆多論師都修這六種法門,因而從中發展出其它的修行法門。
在數息觀中,又可結合身受心法四念處,觀息出入,因而形成十六個階段,稱爲十六勝行。十六勝行是在身念處,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在受念處: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在心念處作攝、心作解脫;在法念處有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之所以有十六特勝禅觀法,據說是因爲佛弟子在修行不淨觀時,有人因極端厭世而自殺,佛因此告諸比丘,舍不淨觀而修十六特勝行觀。這種觀出入息的法門,在《增一阿含經》卷七、卷八中的《安般品》中也有講述。
“若有比丘樂于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出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複知有。又時無息亦知複知無。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坐禅叁昧經》在介紹了如何對治貪、嗔、癡、散亂後,又介紹了如何對治這四種病都有的法門,即對治多等分的念佛觀。這種觀法是讓人觀想佛象的相好莊嚴,得念佛叁昧。這裏念佛與後來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有所不同。《增一阿含經》中有十念品,即念佛、法、衆、戒、施、天、休息、安般、身非常、死。對于念佛法門,經中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雲何爲一法。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佛教初期的念佛法門是指觀想佛象,《法苑珠林》卷十叁中說,佛陀在菩薩修行,見到一幅象,就以願“成就如是妙身”,後來就出家了,“持象入山,取草爲座,在畫象前結跏趺坐,一心谛觀此畫象,不異如來。”不久他就得到了智慧、神通。佛說自己“由此觀象,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學此觀,未來必當成無上道。”
《五門禅經要用法》中具體解釋說:“佛爲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坐禅之人先當念佛。佛者能令人無量罪微薄得諸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人。爲王所念怨家債主不能侵近。念佛亦爾。諸余惡法不能娆亂。若念佛者。佛不在世雲何憶念。人之自信無過于眼。當觀好象如見真佛無異。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于足。複至肉髻。相相谛觀。還于靜處閉目思惟。系心在像使不他念。若有余緣攝之令還。心自觀察如意得見。是爲得觀緣定。當作是念。我亦不往像亦不來。而得見者由心定想住也。得觀佛定已。然後進觀生身。便得見之。如面無異也。人心馳散多緣惡法。當如乳母看視其子不令作惡。若心不住當自責心。老病死苦常來逼切。若生天上著于妙欲。無有治心善法。若墮叁惡苦惱怖 善心不生。今于此身當至心念佛。複作是念言。生在末世法欲滅盡。猶如打鼓開門放囚。鼓聲漸止門閉一扇。豈不自知不求出獄也。過去無始世界生死以來。所更苦惱萬端。今始受法未得成就。無常死賊常來侵害。經無數劫生死之苦。如是種種責心令住于相。坐臥行步常得見佛。”
《五門禅經要用法》中還講到了法身觀用觀十方佛。“法身觀者既以觀像心隨想成就。斂意入定即便得見。當因于像以念生身。觀雲如坐于菩提樹下光明顯照相好奇特。又如鹿野苑中爲五比丘說四谛法。又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爲諸大衆說般若時。隨用一處系念在前不令外散。心想得住即便見佛。舉身快樂貫徹骨髓。譬如熱時得清涼池。寒得溫室。世間之樂無以爲喻。法身觀者。已于空中見佛生身。當因生身觀內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無量善業。如人先見金瓶後觀內摩尼寶珠。所以法身真妙神智無比。無近遠無難無易。無量世界悉如目前。無有一法而不知者。一切諸法無所不了。是故行者。當常專念不令心散。若念余緣攝之令還。”
“念十方佛者。坐觀東方廓然大光。無諸山河石壁。唯見一佛結跏趺坐舉手說法。心明觀察光明相好畫然明了。系心在佛不令他緣。心若余念攝之令還。如是見者便增十佛。既見之後複增百佛千佛乃至無邊身。近者則使轉遠轉廣。但是見諸佛光光相接。心明觀察得如是者。回想東南複如上觀。既得成已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既向方方皆見諸佛已。當複一時並觀十方諸佛。一念所緣周遍得見。定心成就者。于定中見十方諸佛皆爲說法。疑網悉除得無生忍。若有宿罪因緣。不見諸佛者。當一日一夜六時忏悔勸請隨喜。漸自得見。縱使勸請不爲說法。是人心快樂身體安無患也。”
以上是坐禅叁昧經上卷的內容,講述了古印度的佛教學者修行禅觀的方法,羅什把他們的禅觀方法歸納起來,列出了五種方法,後人稱之爲五門禅。
叁 禅觀的境界
在坐禅叁昧經下卷,還講述了觀的境界和層次,即四禅八定。以對五門禅進一步展開論述。四禅八定是來自印度外道。佛傳中有佛陀向兩位仙人學禅觀方法的記載。
四禅八定與佛教的世界觀有著一定的聯系,佛教裏把世界分成叁個層次,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衆生有食淫二欲,修到四禅即可去除,因此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飲食、睡眠皆可有可無”。色界衆生沒有食淫二欲了,但仍執著于色法,修四無色定,就能超越色界,達到無色界,無色界的衆生則超越了形色的束縛。
四禅有四個層次,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對于初禅,《叁昧經》中說:“爾時行者雖得一心,定力未成,猶爲欲界煩惱所亂,當作方便,進學四禅,呵棄愛欲。“行者一心精勤信樂,令心增進,意不散亂,觀欲心厭,降結惱盡,得初禅定,離欲盛火。”
二禅則是指離開了初禅的覺和觀,得第了清淨喜樂。《叁昧經》中說:“行者如是內已一心,覺觀所惱,如極得息,如睡得安。是時次第無覺無觀,生清淨定。內淨喜樂,得入二禅。”
超越了二禅的喜樂,就得到叁禅境界。《叁昧經》中說:“心靜默然,本所不得,今得此喜,是時心觀以喜爲患,如上覺觀,得無喜法,乃離喜地,得聖賢所說樂,一心谛知、念護,得入叁禅。”
叁禅超越了二禅的喜,但叁禅自己又有樂,在《俱舍論》、《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五中說叁禅又稱爲“樂俱禅”。
而超越了叁禅的樂,就進入了不苦不樂的四禅。《叁昧經》中說:“以善妙舍此苦樂,先棄憂喜,除苦樂意,護念清淨,得入第四禅,不苦不樂,護清淨念一心,是故佛言,護最清淨第一,名第四禅。以第叁禅樂動故,名之爲苦,是故四禅除滅苦樂,名不動處。”
從一禅舍去覺觀,就到二禅,從二禅舍去喜就到叁禅,從叁禅舍去樂,就到不苦不樂的安隱之地——四禅。
經中說,達到四禅,則易于修行四無量心、四念處。可以說是修習這些法門的准備。因此修習禅定,只是爲了以後修行慧提供了方便。《禅法要解經》中說:“第四禅中,不苦不樂,舍念清淨,調柔隨意。”此時就能易于得到慈心叁昧,悲心叁昧,喜心叁昧,舍心叁昧,而且此時“學五通,身能飛行,變化自在。”此時“一心思維輕觀,如能浮人,心力強故,而不沈沒……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廣大,而身更小,便能運身。”
達到四禅,也易于修行四無色定。四無色定是對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超越,它們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叁昧經》中在講到四禅後,說“漸觀空處,彼內外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色想,觀無量空處,常觀色過。念空處定上妙功德,習念是法,逮得定處。”這是說通過觀空,達到空無邊處,又進一步,則“念無量識處,觀空過處,念無無量識處功德,習念是法,逮得定處。”這是說識無邊處。
在觀中又進一步體會到“識如幻虛诳,屬諸因緣而不自在。”産生厭離之心,便達到無所有處。“念無所有處,觀識過處,念無所有處,觀識過處,念無所有功德,習…
《《坐禅叁昧經》中五門的思想及意義(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