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坐禅三昧经》中五门的思想及意义(蔡宏)▪P2

  ..续本文上一页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名为小。问曰。若尔者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念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复次凡夫人声闻辟支佛菩萨慈悲名为小。诸佛慈悲乃名为大。复次大慈从大人心中生。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恶道大苦。能与三种大乐。天乐人乐涅槃乐。复次是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乃至昆虫。慈彻骨髓心不舍离。若三千大世界众生堕三恶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脱苦已。以五所欲乐禅定乐世间最上乐。自恣与之皆令满足。比佛慈悲千万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间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

  因缘观,是对治愚痴的。因缘观也就是观十二因缘,因缘有次第,即开始时先观“生缘老死,无明缘行”,这是观十二因缘中的二支;再观“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取,取缘有”,这是观十二因缘中的七支;最后则是观十二因缘。从观十二因缘的二支、七支和十二支来看,也可以见到十二因缘思想的形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坐禅三昧经》中接下来讲的《第四治思觉法门》,是马鸣菩萨造的。六思觉,即六种烦恼或执着;欲觉、嗔恚觉、恼觉(这三觉的论述中有三段偈文)、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

  在对治思觉烦恼时,如果心散乱,“当念阿那般那,学六种法,断诸思觉,以是故念数息。”这六种法是:数随止观还净。这六种法,“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这是说这六种法门是众多论师都讲说、采用的。由于众多论师都修这六种法门,因而从中发展出其它的修行法门。

  在数息观中,又可结合身受心法四念处,观息出入,因而形成十六个阶段,称为十六胜行。十六胜行是在身念处,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在受念处: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在心念处作摄、心作解脱;在法念处有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之所以有十六特胜禅观法,据说是因为佛弟子在修行不净观时,有人因极端厌世而自杀,佛因此告诸比丘,舍不净观而修十六特胜行观。这种观出入息的法门,在《增一阿含经》卷七、卷八中的《安般品》中也有讲述。

  “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出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知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坐禅三昧经》在介绍了如何对治贪、嗔、痴、散乱后,又介绍了如何对治这四种病都有的法门,即对治多等分的念佛观。这种观法是让人观想佛象的相好庄严,得念佛三昧。这里念佛与后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有所不同。《增一阿含经》中有十念品,即念佛、法、众、戒、施、天、休息、安般、身非常、死。对于念佛法门,经中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佛教初期的念佛法门是指观想佛象,《法苑珠林》卷十三中说,佛陀在菩萨修行,见到一幅象,就以愿“成就如是妙身”,后来就出家了,“持象入山,取草为座,在画象前结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象,不异如来。”不久他就得到了智慧、神通。佛说自己“由此观象,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学此观,未来必当成无上道。”

  《五门禅经要用法》中具体解释说:“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坐禅之人先当念佛。佛者能令人无量罪微薄得诸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能侵近。念佛亦尔。诸余恶法不能娆乱。若念佛者。佛不在世云何忆念。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象如见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复至肉髻。相相谛观。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使不他念。若有余缘摄之令还。心自观察如意得见。是为得观缘定。当作是念。我亦不往像亦不来。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得观佛定已。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如面无异也。人心驰散多缘恶法。当如乳母看视其子不令作恶。若心不住当自责心。老病死苦常来逼切。若生天上著于妙欲。无有治心善法。若堕三恶苦恼怖 善心不生。今于此身当至心念佛。复作是念言。生在末世法欲灭尽。犹如打鼓开门放囚。鼓声渐止门闭一扇。岂不自知不求出狱也。过去无始世界生死以来。所更苦恼万端。今始受法未得成就。无常死贼常来侵害。经无数劫生死之苦。如是种种责心令住于相。坐卧行步常得见佛。”

  《五门禅经要用法》中还讲到了法身观用观十方佛。“法身观者既以观像心随想成就。敛意入定即便得见。当因于像以念生身。观云如坐于菩提树下光明显照相好奇特。又如鹿野苑中为五比丘说四谛法。又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为诸大众说般若时。随用一处系念在前不令外散。心想得住即便见佛。举身快乐贯彻骨髓。譬如热时得清凉池。寒得温室。世间之乐无以为喻。法身观者。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见金瓶后观内摩尼宝珠。所以法身真妙神智无比。无近远无难无易。无量世界悉如目前。无有一法而不知者。一切诸法无所不了。是故行者。当常专念不令心散。若念余缘摄之令还。”

  “念十方佛者。坐观东方廓然大光。无诸山河石壁。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心明观察光明相好画然明了。系心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念摄之令还。如是见者便增十佛。既见之后复增百佛千佛乃至无边身。近者则使转远转广。但是见诸佛光光相接。心明观察得如是者。回想东南复如上观。既得成已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既向方方皆见诸佛已。当复一时并观十方诸佛。一念所缘周遍得见。定心成就者。于定中见十方诸佛皆为说法。疑网悉除得无生忍。若有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劝请随喜。渐自得见。纵使劝请不为说法。是人心快乐身体安无患也。”

  以上是坐禅三昧经上卷的内容,讲述了古印度的佛教学者修行禅观的方法,罗什把他们的禅观方法归纳起来,列出了五种方法,后人称之为五门禅。

  三 禅观的境界

  在坐禅三昧经下卷,还讲述了观的境界和层次,即四禅八定。以对五门禅进一步展开论述。四禅八定是来自印度外道。佛传中有佛陀向两位仙人学禅观方法的记载。

  四禅八定与佛教的世界观有着一定的联系,佛教里把世界分成三个层次,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食淫二欲,修到四禅即可去除,因此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色界众生没有食淫二欲了,但仍执着于色法,修四无色定,就能超越色界,达到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则超越了形色的束缚。

  四禅有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对于初禅,《三昧经》中说:“尔时行者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四禅,呵弃爱欲。“行者一心精勤信乐,令心增进,意不散乱,观欲心厌,降结恼尽,得初禅定,离欲盛火。”

  二禅则是指离开了初禅的觉和观,得第了清净喜乐。《三昧经》中说:“行者如是内已一心,觉观所恼,如极得息,如睡得安。是时次第无觉无观,生清净定。内净喜乐,得入二禅。”

  超越了二禅的喜乐,就得到三禅境界。《三昧经》中说:“心静默然,本所不得,今得此喜,是时心观以喜为患,如上觉观,得无喜法,乃离喜地,得圣贤所说乐,一心谛知、念护,得入三禅。”

  三禅超越了二禅的喜,但三禅自己又有乐,在《俱舍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五中说三禅又称为“乐俱禅”。

  而超越了三禅的乐,就进入了不苦不乐的四禅。《三昧经》中说:“以善妙舍此苦乐,先弃忧喜,除苦乐意,护念清净,得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护清净念一心,是故佛言,护最清净第一,名第四禅。以第三禅乐动故,名之为苦,是故四禅除灭苦乐,名不动处。”

  从一禅舍去觉观,就到二禅,从二禅舍去喜就到三禅,从三禅舍去乐,就到不苦不乐的安隐之地——四禅。

  经中说,达到四禅,则易于修行四无量心、四念处。可以说是修习这些法门的准备。因此修习禅定,只是为了以后修行慧提供了方便。《禅法要解经》中说:“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意。”此时就能易于得到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舍心三昧,而且此时“学五通,身能飞行,变化自在。”此时“一心思维轻观,如能浮人,心力强故,而不沉没……欲力、精进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广大,而身更小,便能运身。”

  达到四禅,也易于修行四无色定。四无色定是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超越,它们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三昧经》中在讲到四禅后,说“渐观空处,彼内外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色想,观无量空处,常观色过。念空处定上妙功德,习念是法,逮得定处。”这是说通过观空,达到空无边处,又进一步,则“念无量识处,观空过处,念无无量识处功德,习念是法,逮得定处。”这是说识无边处。

  在观中又进一步体会到“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产生厌离之心,便达到无所有处。“念无所有处,观识过处,念无所有处,观识过处,念无所有功德,习…

《《坐禅三昧经》中五门的思想及意义(蔡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