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三昧经》中五门的思想及意义
编辑:蔡宏
来源:闽南佛学
《坐禅三昧经》是鸠摩罗什对印度小乘禅法的汇编。在佛教初传中国时,即传入小乘禅数之学,有安世高译的禅经:《修行道地经》,《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这时的禅法并无传承,僧睿说:“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缺如也,”这是说这些译本体系不够严密,缺少师资,一般修习,难有效果。后来罗什在后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来到中土长安,六天后,僧睿就从罗什学习禅法,罗什所传的禅法是“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这抄撰成的众家禅要,就是《坐禅三昧经》。《坐禅三昧经》又称《菩萨禅法经》、《禅经》、《禅法要》,有分三卷的,又有分二卷的,《大正藏》里的是分二卷的。罗什所归纳出的五门禅法,是《坐禅三昧经》的主要内容,它们是不净观、慈悲观、数息观、念佛观。下面就从该经的思想来源、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来对五门禅做一番探索。
一 思想来源
五门禅是印度禅法,罗什集的《三昧经》都是有据可查的,《祐录》卷九僧睿法师作的,<关中出禅经序>中说:“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对于《三昧经》的作者,胡适先生考察说:“僧睿所记的《禅法》作者,与庐山《禅经》序首所率稍有不同。同者三人:优波崛、婆须密、僧伽罗叉。庐山《禅经》所无者四人:鸠摩罗陀、马鸣、僧伽斯那、胁比丘。”
《坐禅三昧经》上卷的开头有四十三条偈语,是鸠摩罗陀法师造的,下卷的结尾有二十偈,是从马鸣菩萨的著作中选出的。而五种禅法又是从印度的禅师著作中集出来的。
僧伽罗叉、沤波崛、马鸣、勒比丘(胁比丘)、波须密,以及《坐禅三昧经》开头四十三偈的鸠摩罗罗陀。都是古印度萨波多(说一切有部)的学者
僧伽斯那是譬喻部的学僧,他大约是在公元二、三世纪之间的人。他作《百喻经》。该经在《出三藏纪集》中被称为《百句譬喻经》,《纪集》中说“天竺僧伽斯法师集行大乘,为新学者撰说此经。”并说“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
关于婆须密,《祐录》卷十《婆须密集序》中有记载:“婆须密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从释迦降生革卑提国,为大婆罗门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罗,父命观佛,寻侍四月,具睹相表、威变、容止、还白所见,父得不还。已出家学道,改字婆须密。佛般槃涅后,游教周妬国、般奈国,高才盖世,奔逸绝尘,撰集斯经焉……集斯经已,入三昧定,如弹指顷神升兜术。弥妬路、弥妬路刀利及僧伽罗刹适彼天宫,斯二三君子,皆次补处人也。弥妬路刀利者,光炎如来也。僧伽罗刹者,柔仁佛也……此经说三乘为九品特善修行,以止观径十六最悉。”
这里说的止观,或许就是十六特胜观吧。对于这段记载,胡适先生有异议,他说,婆须密,译言世友,或作天友。据《俱舍光论》,他是佛灭后三百年时人,著有《众事分阿毗昙》。又《异部宗轮论》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轮论述记》称他是佛灭后四百年诗人,大概另是一人。胡适认为《出三藏记》集十收有《婆须密集序》,说婆须密是佛弟子,佛灭后他教化周妒国,般奈国,此说似不可信。胡适认为婆须密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萨婆多部大师世友大概是纪元前二三世纪的人。
僧伽罗叉(众护)作《修行道地经》(yoca-carya-bhumi-sutra),该经为竺法护译出。僧伽罗叉的事迹,在道安所作的《僧伽罗叉经序》中。有记载,此经现在存于大正藏4卷,第194号。此经对修行禅法和禅观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对观察五阴、十二因缘、四大乃至六大等,以及数息观、不净观、四谛观、三十七道品、四禅等都有介绍。《坐禅三昧经》卷上第一部分讲的“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所撰也。”印顺法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及论师之研究》中说:“譬喻的大瑜伽师僧伽罗叉,造《修行道地经》,《分别行相品》中,在“人情十九辈”段,说:慈心治嗔,因缘治痴,数息治多思觉,不净(死尸至白骨)治我慢。长行在慈心前,又插入治不净治淫欲。这就与一般所说的五停心相近了。”
关于僧伽罗叉,《纪集》中记载说:“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中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建陀越土,甄陀 贰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经,大道地经,其所集也……传其将终,言“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立斯树下,并援其叶,而卒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正使就耶维者,当不焦其叶。”言然之后,便即立终。贰王自临而不能动,遂以巨 互换,未始能动,即就耶维,炎叶不伤,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交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劫第八。”
沤波崛,又称优婆崛,他是佛去世百年后的人,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慧远作的《庐山出修行方合禅经统序》中说:“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这分,始自于此,因斯而推,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自兹以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共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这是说律法五部之分始于优波崛,同时他又是一个大禅师,说他“坐禅第一。”
马鸣是佛灭后五百年时人,约为公元一世纪。他先是外道沙门,后归佛教,他有文学天才,作《佛所行赞》。
胁比丘,梵语是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胁不至席,所以有这个名称。
二 五门禅内容
《三昧经》的结构大致如下:上卷开头和下卷结尾是偈文,上卷主要说了五门禅的内容,即介绍了对治贪、嗔、痴、散乱,及上面四种毛病都有的方法。下卷主要讲了修习禅法所达到的境地,即四禅八定,以及四禅八定与四念处、五神通、四谛观之间的关系。
五门禅中有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数息观和念佛观,其中不净观、数息观,最为小乘禅法所重视,称为二甘露门。在数息观中又讲了数、随、止、观、还、净六种方法。
佛教以爱欲为苦本,所以对于如何断除贪欲,就有种种法门。不净观就是要让人知道人身从里到外都是不净,先观人有三十六种不净。“从足至发,不净充满。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汗泪垢坋,脓脑胞胆水,微肤脂肪脑膜,自中如是种种不净。”
还有“不净渐观”,即观身死之后的种种相,这是不净观的主要内容。“复次不净渐者。观青瘀、膨胀、破烂、血流涂漫、臭脓、噉食、不尽骨散、烧焦。是谓不净观。”这种种观都是对治人种种爱的,经中说“复次多淫人有七种爱。或着好色。或着端正。或着仪容。或着音声。或着细滑。或着众生。或都爱着。若着好色当习青瘀观法。黄赤不净色等亦复如是。若着端正。当习膨胀身散观法。若着仪容。当观新死血流涂骨观法。若着音声。当习咽塞命断观法。若着细滑。当习骨及干枯病观法。若爱众生。当习六种观。若都爱着,一切遍观。或时作种种更作异观是名不净观。”
不净观的原理对治贪欲的原理是身本不净,但人贪著为净,若能观照身的种种不净,“若不着臭身净身亦应不着。二身等故。若求二实净俱不可得。人心狂惑为颠倒所覆。非净计净。若倒心破,便得实相法观。便知不净,虚诳不真”
修不净观会让人失去对人身的贪著,人观不净。得到禅定后,会使人于不净中看出净相,因而在讲不净的修行等级时,又讲到了净观。“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若得禅定即是有三相。身体和悦柔软轻便。白骨流光犹刀白珂。心得静住。是为观净。是时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学禅法得色界心。心应禅法即是色界法。心得此法身在欲界。四大极大柔软快乐。色泽净洁光润和悦。谓悦乐。二者向者骨观白骨相中光明遍照净白色。三者心住一处是名净观。除肉观骨故名净观。如上三相皆自知之。”
这是说人能在不净观中得禅定,就能三种觉受,一是身在欲界,而心已到色界,所以身体会非常快乐。二是白骨放光,三是心住一处。产生这样的觉受就不会因不净而极端厌恶人生了,但这时的不净法也与前面讲的“观青瘀、膨胀、破烂、血流涂漫、臭脓、噉食、不尽骨散、烧焦。”有所不同,它是净观法门,但二者之间也有联系的,净观是从不净观中观出净相来,不过此时净观的对象已不再是死尸,而是除去肉后的骨。
慈心观,是用来对治嗔恚的法门。修慈心法门,要开始慈及亲人,后来则慈及中人,最后则慈及怨憎。对于为何要慈及怨憎,慈心观中做了解释。“其人更有种种好清净法因。我今云何岂可以一怨故而没其善。复次思惟。是人过去世时或是我亲善。岂以今瞋更生怨恶。我当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无量此不可失。复思惟言。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复次嗔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是。以嗔加物其毒难制。虽欲烧他实是自害。复自念言,外被法服内习忍行。是谓沙门岂可恶声纵此变色憋心。复次五受阴者。众苦林薮受恶之的。苦恼恶来何可免。如刺刺身苦刺无量。众怨甚多不可得除。当自守护着忍革屣。”由于能对怨憎之人也能施行慈心,因此就能得慈心三昧。
“亲中怨等广及世界。无量众生皆令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净。见十方众生皆如自见。在心目前了了见之受得快乐。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值得注意的是小乘禅法的慈心观,与大乘佛教讲的大慈大悲还是有区别的,小乘禅法的慈心观只是在禅观想象中给予众生快乐,而大乘慈悲行,则是实际给予众生快乐的。《大智度论》卷27中说:
“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答…
《《坐禅三昧经》中五门的思想及意义(蔡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